閱覽:1841 次
作者:云歸夢里
來源:文學網
發布于:
字數:748 字 閱讀時長:大約 1 分鐘 ?
字數:748 字 閱讀時長:大約 1 分鐘 ?
1997年4月,大陸首例無關供者骨髓移植手術在北京307醫院進行,這也是跨越臺灣海峽的第一例骨髓捐贈,受髓者是罹患白血病的17歲安徽少年。當臺灣志愿者幾經輾轉將骨髓送達北京時,患者父母只了解到有限的信息:捐髓者是一位年過50的臺灣婦女。這位捐髓婦女捎來一句話:希望自己的骨髓能夠挽救少年的生命,讓他重返校園,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由于種種原因,手術最終失敗了。沉浸在悲痛中的少年母親對記者說:“海峽兩岸都為我的孩子付出了努力。我是孩子的生身母親,那位遠在寶島的母親是孩子的再生母親,我們全家永遠感激她!”
4年后,記者到臺灣作駐點記者。經多方打問,終于找到了這位感動兩岸的“寶島母親”——已經年近六旬的楊秀霞。
“這是我應該做的。骨髓捐了還能再生,孩子沒能救活是最大的遺憾。”她這樣對記者說。當年她55歲,是捐髓的最后年限。面對親友的顧慮和勸說,她義無反顧走上手術臺,平生第一次乘飛機到花蓮為大陸少年抽骨髓。只拋下一句話:“能與這孩子配型成功,說明我倆有緣,我一定要為他捐出骨髓,挽救他的生命。”
“我在大陸也有個兒子了,不知他長得跟我像不像?”楊媽媽曾這樣幸福地對親友說。家境并不寬裕的她念念不忘這位與自己有緣的安徽少年,甚至拿出積蓄打制了一塊純金的“吉祥符”,準備在日后見面時送給這位少年。
手術失敗的消息傳來,這位母親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中。但是這份隔岸同胞的深情依然激勵著她們一家人奮勇向前,努力戰勝生活。
時隔數年,這位慈善、平和的母親談及那個孩子,眼里仍閃爍著淚光……“我從沒想過回報,只是希望自己能為他做點兒什么,這是說不清的緣分!”
臺灣是中國割不斷的血脈,兩岸同胞的同源同根是剪不斷的。多少同胞因為歷史遺留原因,一生都未曾相見。正如趙嘉音那首《臺灣,我們等你回家》寫出了多少人潛藏在心的執愿啊。
? 本文由(雅歌)編輯整理
? 更新于:
? 更新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