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數:3042 字 閱讀時長:大約 6 分鐘 ?
【第1篇】
一個偶然的機會,我接觸到了《圣經故事》這本書,立刻就被它迷住了,這本書通過一個一個小故事主要講述了上帝是如何創造人類,是如何幫助人類,又是如何懲罰背叛了他的人。讀了《圣經故事》這本書,我學會了許多做人的道理。
《圣經故事》里講到了幾個小故事給我印象特別深。
故事一:亞當和夏娃因為受了魔鬼的騙,背叛了上帝,而他們用心悔改,最終取得了上帝的原諒。這個小故事告訴我:無論你做了多大的錯事,只要你懷著一顆真誠的心去悔改,一切都還來得及的。
故事二:以色列國王掃羅因為背叛了上帝,上帝決定立大衛做王,掃羅的心中充滿了妒火,他對大衛很不友好,很想殺死大衛,而大衛卻對他卻象對待朋友一樣,結果大衛的坦誠和友好感動了掃羅,掃羅主動把王位讓給了大衛。這個故事教會了我無論別人怎么對我,我都要象朋友一樣對待他。
故事三:猶大國國王亞哈斯不信奉上帝背叛了上帝,而他的兒子希西加繼承王位做國王時,卻不象他父親,他信奉上帝,摧毀了偶像廟(假神廟),上帝讓他的國家變得非常富有和強大。從這個故事我理解到:無論別人怎么做,你都要堅持按正確的想法去做,不要受別人的影響,哪怕這個人是你的父母。
小朋友們,你們如果讀了《圣經故事》也會和我一樣喜歡這本書的。
【第2篇】
我拿到《圣經故事》這本書以后,以為這本書是講一些經文,讓我們信宗教。原來是講神和他的子民發生的故事。
在這本書中,我最喜歡《年輕的大衛》這個故事了。這個故事講了一個少年,名叫大衛。他很勇敢,他曾經把巨人歌利亞都打死了。而且他只用了五顆石子。掃羅很妒忌他,因為他沒有大衛厲害,他便想把大衛殺死。幸虧掃羅的兒子——約拿單保護了大衛,大衛才沒有被殺死。還有一個原因,神永遠與大衛同在。
我讀了這個故事,感想很深刻。我知道了,一個人必須遵守應該遵守的規矩,否則將會受到應有的懲罰。誰從困難中解救了我們,我們就應該相信他的實力,贊美他。不能忘恩負義,應該知恩圖報。世界沒有神,卻全都是神。因為人人都是神,人人都有權力來主管自己。
這位神以仁慈、耐心、寬容、博大、善良的精神來對待每一個人。不管那個人是善良,還是邪惡,神都會寬容他。這使我想起一句話:“宰相肚里能撐船。”
神非常信守諾言。一旦神說的話,神都會信守。一諾千金。掃羅的嫉妒心會使他輸給大衛,所以嫉妒心很可怕,我們應該沒有嫉妒心。神是由光明和愛組成的。神仁愛慈善,心里不急躁,不厭煩,寬大有氣量,不計較或追究,寬廣,豐富,心地純潔,沒有惡意。
我們也要做像神這樣的人。
【第3篇】
圣經中很多次序是不能更改或者顛倒的。文章排列從《創世紀》到末尾的《啟示錄》,講的就是人類自我的覺醒,從自我到自我解放到超越自我的過程;講的就是一個老亞當蛻變成一個有耶穌基督生命的新人的過程;是一個自我自私的靈魂蛻變成一個有愛有社會責任感乃至于有歷史責任感的過程;它是一個人生的歷程,也是一個信仰的歷程。
在創世紀中上帝第六天造人同樣是不可改變的。上帝先造天地萬物,再造人。為什么不改過來,先造人先呢?那是因為上帝啟示告誡我們:人類的生存活動離不開大自然,是陽光雨露,是大自然哺育著我們,大自然在前,我們在后,我們要遵循大自然的規律,不可以破壞大自然。
人類有了智慧和聰明,就會自以為是,取得一點成就就會忘乎所以。當人類在造巴別塔試圖與上帝一爭高低爭奪榮耀的時候,上帝擊打了人類的狂妄與驕傲。
“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連合,二人成為一體。”離開,是一種情感和心靈的斷奶,離開父母,表示我們已經獨立,包括了思想和人格的獨立。與妻子的連合不單只是肉體的,還包括了靈魂的結合,所以才有可能成為一體。這是一種優于動物的人倫的美。
【第4篇】
前幾天,我讀了一本書,叫做圣經的故事,的確不錯。
圣經的故事,它講述了從起初,世界被水覆蓋,沉寂在一片黑暗混沌之中,然后耶和華六日創世,又創造了人類,諾亞方舟,和猶太人從古到今的“旅程”。
但也有很多我覺得無法理解的東西,亞當夏娃偷食禁果犯下的原罪,原罪是什么?知羞恥有欲望嗎?如果沒有撒旦的誘惑,他們是會繼續在伊甸園快樂生活嗎?除了無憂無慮還有什么在他們的生活中?餓了要吃東西這不也是人最原始的欲望嗎?欲望和欲望之間還有區別嗎?為什么它就是罪?!
上帝不忍看見人們互相殘殺的罪,于是決定重建人界,只有諾亞一家獲救,人類互相殘殺最差的結局也無非是全部的毀滅,上帝只是一句不忍就把幾乎所有人置于洪水暴雨之中,這是何種的不忍?!人們造通天巴比倫塔,想去看看上帝耶和華的家園,上帝擔心人們再犯罪,遂讓人們語言不通因此不再團結不能再繼續造塔,人想參觀上帝的家就是罪,上帝偷窺人的隱私就是照顧?!
圣經,幾乎把猶太人從古到今的故事都描繪出來了,當熱,我從不相信有耶和華,也不相信六日創世。我從不迷信,但是,我覺得,我們也能從一些迷信的事物中找出一些真理。
【第5篇】
《圣經的故事》這本書和中國、希臘神話一樣,都是神話故事,而四大古國的神話我們已經了解了兩本。其中,我們還有古埃及和古羅馬還未了解,《圣經的故事》是古羅馬的神話。
這本書分為兩個大故事:舊約故事和新約故事,這兩個故事中舊約故事就占了整本書的四分之三,在古羅馬,人們把上帝認為是古羅馬的神。在沒有人的時候,上帝花費了六天的時間創造了日月、植物、動物(不包括人)。
第七天,上帝休息了,他說:“要把這一天定為圣日。”后來他們把星期定為七天,并將一周的最后一天定為星期天。這天人們放下工作,用這一天來休息。
后來上帝發現大地上還缺少一樣東西,就是人,于是上帝找了一塊泥土捏成了一個人,取名為亞當,又建了一個果園,名叫伊甸園。園內有好吃的果實和一些動物。亞當生活在這里,生活很優閑。幾天后上帝發現亞當缺少了一個同伴,上帝麻醉了亞當,從他身上取出一根骨頭,造了一個女孩,取名為夏娃。
在伊甸園中的一棵樹上,種滿了禁果,上帝囑咐亞當,讓他不要吃禁果。后來夏娃聽了蛇的話后,他們吃了禁果。上帝知道了去掉蛇的翅膀,將亞當與夏娃趕出了這里。
聽了這個故事,大家要守好紀律,違反了將會沒有好的下場。
【第6篇】
《圣經》通常被描述為“最偉大的書”。這是因為它對歷代人們的無盡的價值與影響,歷史上沒有一本書像《圣經》一樣對人文有如此影響力。到目前為止,《圣經》已被譯成2018種語言,每一年的銷售量比任何一本書的年銷售量都要高得多。
我讀完《圣經故事》的第一感受就是,這是一本歷史書,里面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紛繁復雜,只通讀一遍是很難完全理清頭緒的。但是它所分的《舊約》和《新約》這兩個部分是非常清晰的:繁雜的《舊約》就是一部猶太家族史,講述的是猶太人和“他們自己的”嚴厲的上帝耶和華;而《新約》則是幾個猶太人把“他們自己的”上帝變為全人類的上帝,把一個嚴厲的上帝變為一個博愛的上帝耶穌的過程。死亡和矛盾無處不在。上帝愛人類,那為什么又一次次只因為違背他或者拜了別的神而摧毀人類?在同一個“博愛”的上帝名義之下,善和惡都在進行著,并且是假以相同的借口。所以我感到這是很矛盾的故事。信仰是一種精神控制,所以我想我永遠也不會相信上帝。
讀完《圣經故事》我看到教師和同學都缺少的東西—--愛。耶穌在常人眼里早已幻化為萬能的上帝,在基督徒的眼里他又似乎無所不在,無所不能.但是,在此書中,我卻看到了一個人性化的耶穌,一個充滿善良,正直,純樸,勇敢,智慧的拿撒勒的偉大木匠.現在的教育是缺少愛的教育,在當今社會和媒體個人主義和拜金主義的干擾下,有的同學更自私和沒有同情心了。他們不愛父母,老師,更愛變形金剛和明星偶像。
? 更新于:
- 上一篇: 十萬個為什么讀后感300字
- 下一篇: 大衛·科波菲爾讀后感300字
- 致詞
- 感謝作者的辛勤創作與精彩分享,為我們帶來寶貴的知識與靈感!您的智慧火花,點亮了我們的閱讀之旅。
- 聲明
- 文章的立場和觀點與本站無關。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和網友投稿,本站僅提供空間存儲服務。為了幫助讀者更好地閱讀文章,我們收集并進行編輯整理,并盡可能保留作者信息。由于互聯網的復雜性和多樣性,可能存在作者信息不準確或標注佚名的情況。如果有侵犯您權益的內容,請聯系我們刪除或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