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數:1020 字 閱讀時長:大約 2 分鐘 ?
春晚是文化大餐,吃過年夜飯,一家人坐在電視機前觀看春晚,其樂融融。今晚又的除夕夜,我不禁憶起兒時的今宵,那是物質匱乏,文化生活單調的七十年代初,我們村也辦過春晚,不過其春晚不同于現在把人們分隔在自家房子里,而是聚集在戲臺前;時間也不止于一夜,而是一連五六個晚上。場面之大,氣氛之熱烈,年味之濃厚,沒經歷過的人是難以體會的。
我們村是徽劇之鄉,村里演徽劇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就是戰爭年代和困難時期也沒中斷過。演出都是村里三十歲男丁值年,演出費用、組織工作都由他們負責。演員都是十幾歲的小學生,不過在七十年那個特殊時期,樣板戲取代了徽劇,演員由小孩換成大人,除了八個樣板戲外,還自編自演現代劇,不愧是徽劇之鄉,業余劇團代表公社在縣里調演屢屢獲獎,還被歙縣的幾個公社請去演出。
戲一演就是五六個晚上,離開演還很有好多天,大家就安放凳子,那凳子為看戲特做的,名為“看戲凳”,有一米五的高度,可以坐七八個人。誰占著位置誰就安穩地坐在那看戲,別人不會把凳子移走。戲臺對面是學校教室的走廊,下雨淋不著,又高于地面,是可算的是雅座,我家都是提前占了那地方。
下午進行彩排,戲臺下已有很多人,小孩居多。演戲前先游燈,我們這里的游燈有壓災辟邪之說,為了孩子平安,大人把自扎的燈拿出來讓自己的孩子去參加游燈。小孩小,大人要么抱著,要么拉著,帶著孩子游。游燈的隊伍有一二百人,火籃、鑼鼓、鞭炮開道,夜幕下游燈隊伍像一條火龍走街串巷,好不熱鬧!
演員都是鄉里鄉親,看他們演戲特別來勁。一般坐在凳子上的都是老人和孩子,青年人可不坐,他們喜歡扎在人堆里湊熱鬧,故意涌來涌去,起著人浪,俗稱“倒人陣”。我們小孩對戲不感興趣,站在凳上看熱鬧,覺得“倒人陣”很好玩。為了安全,讓民兵維持秩序,下來逮搗亂分子,被拖上臺,教育一番放了回來,小青年下來后故伎重演,他們還是有分寸的,那么多年從沒發生過踩踏事件。在演戲過程中天空會來一個不速之客,原來是好事的在放孔明燈,那燈特大,小面還掛著一大串小燈和鞭炮,在空中噼里啪啦,把人們的注意力吸引到空中。
每到春節演戲,鄰村的都像趕集似地聚攏來。有的不單純是為了看戲,而是享口福。戲臺邊上擺設攤點,賣糖葫蘆的,賣甘蔗的,賣臭豆腐的,臭豆腐是我們村的特產,花上幾毛錢吃過飽,有的還就著臭豆腐邊喝酒邊聽戲,樂哉悠哉。
正月演戲至今在我們村還延續著,可到古戲臺看戲趕熱鬧的人屈指可數,難以再續往日的盛況。兒時的春晚已漸行漸遠,隨之而去的還有那純樸的民風民俗。
? 更新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