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數(shù):1298 字 閱讀時長:大約 3 分鐘 ?
袁浩老人是廣州醫(yī)學院的教授,因患中風臥病在床,始終在身邊照料他的人,既非袁老的親戚,也不是請來的護工。有人來看望袁老,問他是袁老的什么人?他答,我是袁老的病人。病人為何照顧醫(yī)生?
他叫李敬齋,來自河南的普通農民,19年前曾是袁老的病人。
19年前,李敬齋似乎霉運當頭,連續(xù)遭遇了兩場車禍,左右腿先后骨折,由于傷勢惡化,又導致股骨頭壞死。這種病在當時幾乎是絕癥,意味著終生殘廢,患者不僅疼痛難忍,完全喪失勞動力,連走路都要靠拐杖。那年他才38歲,正當壯年,上有年邁多病的雙親,下有三個未成年的孩子,頂梁柱一旦倒下,這家的天也就塌了。李敬齋抱著最后一線希望,與妻子一起南下廣州,慕名找到了袁老。
李敬齋永遠記得,當他拄著拐杖,心情忐忑地敲開袁老的家門時,正在吃早飯的袁老立即放下碗筷,起身熱情相迎。檢查完傷勢,袁老建議他立即手術,也許有治愈的希望。聽說有救,李敬齋大喜過望,但是很快又陷入了絕望。這是大手術,光住院押金就要1萬元,而他在家里東拼西湊只借到了2000元錢,杯水車薪。雖然彼此素昧平生,當袁老得知他家的情況后,還是答應盡量幫他想辦法。
幾天后,終于等來好消息。袁老找到李敬齋,面露喜色道:“快去準備辦入院手續(xù)。”經過袁老多方努力,并提出申請和擔保,醫(yī)院同意為李敬齋減免部分醫(yī)藥費和住院費,還安排他的妻子在醫(yī)院做臨時清潔工,以增加收入。袁老親自主刀,手術非常成功,一個月后,李敬齋可以出院了,但是還欠下醫(yī)院1000多元費用。妻子打算讓他先回家調養(yǎng),自己留下來繼續(xù)做清潔工,償還醫(yī)院的欠款,卻遭到袁老反對:“你不能留下,丈夫還需要你照顧,醫(yī)院里的事我會處理?!狈驄D倆辦完出院手續(xù)回家,直到5年后才輾轉得知,那些欠款都由袁老悄悄為他們墊付了。
李敬齋夫婦回到河南老家,不知如何表達感激之情,于是把袁老的照片掛在中堂之上。在他們心里,袁老就是菩薩。李敬齋說:“他不光救了我一個人,還救了我們全家?!睆拇艘院?,兩人書信來往不斷。袁老也一直在跟蹤了解他的康復情況。多年來,李敬齋始終念念不忘,要報答袁老的恩情,但是每次寄去的禮物,都被退了回來。
一晃19年過去,年過八旬的袁老夫婦不幸先后中風,臥病在床,生活難以自理。當李敬齋夫婦得知消息后,再也坐不住了,毅然決定要去廣州照顧二老。作出這個決定并不輕松,李敬齋的父母都已年老體弱,三個兒女都在外地打工,他們走了,照顧父母的重任便落到了身患小兒麻痹的弟弟一人身上。但是他沒想到,弟弟二話不說就表示贊成,當鄉(xiāng)親們聽說他們要去報恩時,也紛紛答應幫助照顧雙親。時隔19年,年近花甲的李敬齋夫婦再次踏上了南下的列車,只為報恩。
來到廣州,李敬齋陪護袁老,妻子則負責照顧袁老太太,夫婦倆把二老當成親生父母,悉心照料。袁老全家深懷感激,好幾次提出要給他們發(fā)工資,但是夫婦倆死活不答應。李敬齋固執(zhí)地說:“我們之間不是錢,是情?!?/p>
情義無價!相隔千里,跨越19年,很多事情都已改變,唯有真情未變。袁老夫婦當初幫助李敬齋,從未想過要任何回報,但是李敬齋堅持認為:“知恩圖報,是正常人做的正常事。”佛說:善惡皆有因,萬物皆有緣。我愿意相信,這是兩家人的不解之緣,更愿意相信,世人皆有善緣。
? 更新于:
- 上一篇: 沒有了
- 下一篇: My friend Lisa is ill
- 致詞
- 感謝作者的辛勤創(chuàng)作與精彩分享,為我們帶來寶貴的知識與靈感!您的智慧火花,點亮了我們的閱讀之旅。
- 聲明
- 文章的立場和觀點與本站無關。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lián)網(wǎng)和網(wǎng)友投稿,本站僅提供空間存儲服務。為了幫助讀者更好地閱讀文章,我們收集并進行編輯整理,并盡可能保留作者信息。由于互聯(lián)網(wǎng)的復雜性和多樣性,可能存在作者信息不準確或標注佚名的情況。如果有侵犯您權益的內容,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或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