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數:4875 字 閱讀時長:大約 10 分鐘 ?
【第1篇】
上學期,一次偶然的機會,有幸的閱讀了尹建莉老師寫的教育讀本《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看了這本書,身為人父又身為人師的我,被書中的內容深深的吸引和打動。看的時候,我的心情一直起伏不定,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讓我發現,原本我們一直認為正確的教育方式,事實上是完全錯誤的,從而大大地貽誤了我們的孩子。
該書的作者是一位成功的媽媽,她16歲的女兒參加高考,取得了超過當年清華錄取線22分的優異成績,這倒還是其次,最主要的是,我們能從字里行間感受到作者女兒從小到大的乖巧懂事、快樂和健康、成熟和自立,我們能感受到女兒所有的一切絕非天生,她的一切成績都來自于這個細心又有智慧的媽媽的教育。
文中:“年輕的父母會得到一塊玉--------可愛的孩子---------多年后的結果卻是,一些人得到了令人滿意的作品,一些人眼瞅著玉石的變化越來越失望。二者的區別,就是后者使用的,常常是鋤頭。”
關于家庭教育,我們承認,孩子家庭教育的影響遠遠大于學校教育。本書的作者是一位媽媽也是一位老師,書中記敘了許多,作為一位充滿良知又懂教育的媽媽,她是如何一次又一次的,“冒險”抵抗女兒學校老師的不良教育。比如為了和女兒一起抵抗老師的“暴力”作業,她替女兒寫了幾年的家庭作業。為了抵抗老師不正當的處罰,她寧愿女兒再次接受處罰,也不讓女兒做本來就是錯誤的事情。
雖然是一本家庭教育的書,但我認為無論是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教育都是相通的。書中記敘了許多事情再次地證明了作為一名教育者只要真正從愛、理解、尊重孩子的立場出發,任何一個智力正常的孩子,都可以被塑造成為優秀的人才。
但真正的問題是,當我們在一次又一次的抱怨孩子不懂事、不聽話、總是在犯錯誤,永遠達不到自己理想的時候,我們愿不愿意反思自己的教育行為,我們愿不愿意向孩子承認或向自己承認“我錯了”。如果我們沒有這種勇氣或不愿做出這種反思,我們就不要奢望我們的孩子會有所改觀。甚至我們有的家長或老師對孩子不滿了,非打即罵,打罵的理由是充足又充足的,簡直無懈可擊。書中說:“打孩子是一種陋習和惡習。一個用武力征服兒童的成人,無論財富多么豐厚,地位多么顯赫,學問多么高深,打人的理由多么充足,都是智慧不足的表現。這一瞬間,你以為自己強大而正義,其實是缺少理智,恃強凌弱;你在弱小的孩子面前心理全部失守,只能從體力上給自己找平衡--------在愛的名義下施暴,此時此刻你的行為如此粗野,不過是個穿西裝的野人。”
“在愛的名義下施暴”這句話給我很強烈的感受,它讓我越來越深刻的反思,我們作為老師在做學生工作的時候,總是在強調“我對得起自己的良心,我問心無愧。”良心和愛固然是必須的,但這畢竟主觀,而且我想這也是一種比較自私的想法,畢竟你主觀感覺的是對得起自己,那孩子呢?如果不被孩子所接受,即使我們再煞費苦心,也是失敗的教育。我們要求孩子從小樹立遠大的理想,我們作為老師有沒有樹立起作為老師的理想;我們要求孩子從小認真學習,我們作為老師有沒有把“教育”作為一門功課來學習,如果我們沒有,又有什么資格去要求我們的孩子。作為一名老師,我們總是在強調一些客觀因素,小學老師說孩子沒有良好的家教,初中老師強調小學老師沒把孩子教育好,高中老師又抱怨初中老師無能,大學老師更是覺得沒有必要為學生的行為負責。如此,孩子便長大了,真的成為禍害別人的人了。誰為他負責呢?我們應該為此感到憂慮。沒有道德敗壞的孩子,只有不幸的孩子。我們沒法改變無法改變的事情,但我們可以讓每一個到我們手中的孩子感覺到幸運,要知道他已經不幸很久了。
作為一名老師,我越來越感覺自己的無知和無能。回想自己十幾年的教師生活,許多事情感覺力不從心,我們總是寬容自己一次又一次的犯錯誤,可我們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我們犯了錯誤可以改,可我們孩子的生活卻永遠不能夠從頭來過。
書中說“現代家庭教育中一個很大的問題是,父母可以為孩子付出生命,卻不肯為孩子付出時間和心思。”我們從來不否認一個溺愛孩子的父母對孩子深深的愛,所以我們也從來不否認作為一個良苦用心的老師對孩子所做的一切努力,但這遠遠不夠,如果我們真正能夠愛孩子,那就從改變自己做起,從加強自身的學習做起。
書中說“不是所有成為父母的人都會做父母。”所以不是所有成為老師的人都會做老師。教育是一門永遠學不完的功課。作為一名老師,我越來越感覺自己的力不從心。我想只有更多的學習,不斷地提高才是我當下要走的教育之路。
【第2篇】
在唐老師的推薦下,我讀了尹建莉老師寫的教育讀本《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身為人母又身為人師的我,剛讀就被書中的序言深深地吸引,被尹老師講的農夫的鋤頭和璞玉的故事所打動。尹建莉是一位教育專家,曾經做過老師,同時她也是一位成功的媽媽,培養了一位出色的女兒。她用16年的教育經驗從愛、學習、品格、習慣、家長的智慧、家教小事、教育誤區等多個方面向我們講述了耳目一新的教育原則,讓我印象深刻的有以下幾點:
一、學習不要“刻苦努力”。
很多老師都說過這樣的話:這孩子,如果不談學習,還是蠻可愛的。換言之,在學習上,這孩子是不可愛的,是讓人頭疼的。可是在學校、在家長眼中,學習卻是最重要的,于是這孩子就被貼上了“不可愛”“差生”的標簽。為什么有那么多的孩子平時都是那么活潑可愛,聰明機靈,而在“學習”這件事上就變成差生了呢?“你這孩子挺聰明的,就是在學習上不用心,不刻苦。”這是老師說得最多,而家長們又最容易接受的理由。尹老師說:“學習為什么非得是苦的不可?我們都希望孩子喜歡學習,如果把學習做成一顆酒心巧克力,孩子如何能不喜歡;如果把學習做成一顆牛黃解毒丸,孩子又如何能喜歡?”
一個人不可能既討厭一件事,又能把一件事做好。我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就是說要讓學生愛上某件事,他才能把這件事做好。因此,我們要做的,是思考如何讓學生對學習有興趣,小心呵護孩子的好奇心,激發孩子的求知欲,讓他們始終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二、不做穿西裝的野人。
“在愛的名義下施暴”這句話給我很強烈的感受,它讓我越來越深刻地反思,我們作為老師在做學生工作的時候,總是在強調“我對得起自己的良心,我問心無愧。”良心和愛固然是必須的,但這畢竟主觀,而且我想這也是一種比較自私的想法,畢竟你主觀感覺的是對得起自己,那孩子呢?如果不被孩子所接受,即使我們再煞費苦心,也是失敗的教育。我們要求孩子從小樹立遠大的理想,我們作為老師有沒有樹立起作為老師的理想?我們要求孩子從小認真學習,我們作為老師有沒有把“教育”作為一門功課來學習?如果我們沒有,又有什么資格去要求我們的孩子。
作為一名老師,我們總是在強調一些客觀因素,小學老師說孩子沒有良好的家教,初中老師強調小學老師沒把孩子教育好,高中老師又抱怨初中老師無能,大學老師更是覺得沒有必要為學生的行為負責。如此,孩子便長大了,誰為他負責呢?我們應該為此感到憂慮。沒有道德敗壞的孩子,只有不幸的孩子。我們沒法改變無法改變的事情,但我們可以不做穿西裝的野人,讓每一個到我們手中的孩子感覺到幸運。
三、只設“記功簿”,不設“記過簿”。
尹老師設了一個“記功簿”,記錄孩子成長中的一些進步和成長。每頁只記一件事,畫一朵小小的紅花——算是給孩子的獎勵。這個方法,很多家長和老師肯定都用過,但卻有些小小的不同。有的除了“記功簿”還有“記過薄”,想借以提醒孩子不要再犯同樣的錯。沒想到這樣的結果是,優點會鞏固成為真正的優點,缺點也會鞏固下來,成為總也改不掉的缺點。也有的在設“記功簿”時,過分關注孩子的學習,如作業得了幾星,考試得了幾分,比賽得了幾等獎……,忽視了更為重要的品行的培養。
兒童和成人一樣,都喜歡受到肯定、受到激勵。在肯定和激勵的環境中,他們才更容易自信,更容易進步。幾乎沒有哪個孩子會愈挫愈勇,他們需要成功體驗。而事實上,孩子成長中的每一件小事,每一點進步都是應該得到肯定的,如“幫媽媽洗菜,洗得很干凈”“幫鄰居奶奶收衣服”“扶受傷的同學上醫務室”“主動撿起地上的垃圾”“能主動承認錯誤”“勸阻同學玩危險游戲”等等。作為教師,還要想辦法讓每個孩子都有成功的體驗。成功體驗不是偶爾得到的高分,是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成功后的喜悅。
書中說“不是所有成為父母的人都會做父母。”所以不是所有成為老師的人都會做老師。教育是一門永遠學不完的功課,作為一名老師,我想只有更多地學習,不斷地提高,才是我當下要走的教育之路。
【第3篇】
前一段時間在對教育7歲的兒子時總是感覺力不從心,小家伙很難管教。在我感覺到頭痛時,我徘徊于書店想找一本教育方面的書。無意中看到了這本《好媽媽勝過好老師》。拿回家讀起來,方覺得如獲至寶。
本書的作者尹建莉,教育專家,教育碩士,從教多年,現從事家庭教育研究及咨詢工作。本書是她十六年的教子手記。作者熟悉學校教育,對家庭教育有精深的研究,并且自己培養了一個優秀的女兒。
本書分七個章節分別是如何提高愛的質量、把學習做成輕松的事、一生受用的品格教育、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做家長應有的智慧、小事兒就是大事情、走出坑人的教育誤區。每一章節觀點的闡述都是結合一些小案例,把一些好的教育觀點和教育方法就這樣如同在對面聊天中娓娓道來。其中第一章《如何提高愛的質量》、第二章《把學習做成輕松的事》、第三章《一生受用的品格教育》讀后讓我感觸挺深。下面我就分別談一談。
第一章中有這樣兩個小故事《打針有些疼》、《給小板凳揉揉疼》。這是孩子小的時候最為常見的事情。我們作為父母的也知道往正確的方向引導,也明白鼓勵孩子要堅強,但往往忽略了一些小細節。比如:在面對打針的問題時,我們習慣性的邊哄孩子邊說“一點都不疼,不怕、不怕”。其實這不經意的一句話是在向孩子傳遞一個錯誤的信息,打針哪有不疼的,可我們為了哄孩子就隨口說了一句錯話。孩子聽了這句話,如果相信的話,等真正打上針才發覺疼,那么在孩子的內心里他們還能相信大人的話嗎?在《打針有些疼》的案例中,尹老師提倡要把孩子所承受的痛苦如實的告訴孩子,不要夸大也不要過分縮小,然后激發孩子的勇氣。在《給小板凳揉揉疼》的案例中尹老師提到了培養孩子善良和豁達品質的重要性。讓孩子從小養成對別人有更多的愛心和理解,遇到問題從不偏執于自己的理由和利益,這是終身受益的。
第二章中提到了很多培養孩子良好學習品質的小方法、小技巧。其中提到了如何教孩子識字、學數學和閱讀。這些好的學習品質都是要從2、3歲開始培養的。看了這些再結合自己的教育經歷,以前存在迷惑的地方有了恍然大悟的感覺。這對于我教育自己的孩子也有了很大的啟發。
第三章《一生受用的品格教育》中提到關于培養孩子優秀品質的問題。對于孩子說謊的問題,書中明確提出“孩子天生不會說謊”。那么說謊的原因不外乎兩個,一是模仿大人,二是迫于壓力。所以我們大人千萬不要給孩子制造說謊的條件。在《可不可以批評老師?》這個小案例中提到了要鼓勵孩子有獨到的見解,在任何事情上不要人云亦云,在任何時候任何場合都要真誠的、盡量有高度的看待問題。注意培養孩子的批判的意識。我們當下的素質教育提倡發展孩子的個性,但我們常常會看到很大一部分孩子沒有個性,沒有主見,這讓很多家長很頭痛,擔心孩子走入社會之后會怎么辦。無論作為家長還是教師我們都應該在這方面深入思考一番,畢竟我們擔負著教育祖國未來的重任,祖國的未來如何,掌握在我們每一位父母每一位教師手中。
最后,把本書序言中的一則寓言和大家共同分享一下。一位農夫得到一塊玉,想把它雕成一件精美的作品,可他手中的工具是鋤頭。很快這塊玉變成了更小的玉,而它的形狀始終像石頭,并且越來越失去價值。實際上他是在告誡父母們當孩子來到身邊時就如同手捧一塊美玉,正確的教育方法是一把精美的刻刀,可以讓美玉成為無價之寶;錯誤的教育方法是一柄鋤頭,只能讓美玉失去原有的價值。引申到我們老師身上,我覺得我們每一位教師都應該有一把精美的刻刀,雕琢好自己手中這塊美玉的同時,還要雕琢自己的學生,讓他們也盡可能的成為無價之寶。
? 更新于:
- 上一篇: 夏洛蒂《簡愛》讀后感兩篇
- 下一篇: 子夜讀后感800字
- 致詞
- 感謝作者的辛勤創作與精彩分享,為我們帶來寶貴的知識與靈感!您的智慧火花,點亮了我們的閱讀之旅。
- 聲明
- 文章的立場和觀點與本站無關。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和網友投稿,本站僅提供空間存儲服務。為了幫助讀者更好地閱讀文章,我們收集并進行編輯整理,并盡可能保留作者信息。由于互聯網的復雜性和多樣性,可能存在作者信息不準確或標注佚名的情況。如果有侵犯您權益的內容,請聯系我們刪除或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