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數:2970 字 閱讀時長:大約 6 分鐘 ?
閱讀網小編為大家整理了兩篇一生讀后感的讀后感文章,更多文章盡在閱讀網。
《一生》讀后感800字【一】這幾天一直在回家的路上奔波,所以一直沒有機會寫文章,今天終于有空了,就給大家分享一部小說,莫泊桑的《一生》,以前大作家的文章,很多精彩內容都是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或者里面也有一部分自己的真實經歷,其實本篇文章也有一部分和莫泊桑人生相似的地方。那我們就一起來看下這部小說吧。
本部小說主要是講了雅娜的一生,她這一生在“情”與“欲”,“靈”與“肉”的旋渦中度過。雅娜出生在一個快樂和諧的貴族家庭,母親多愁善感,父親樂善好施,并且信奉盧梭的“順乎天性”的教育思想,這點對雅娜的教育也非常重要。為了怕雅娜受到環境的毒害,就把雅娜送到了修道院學習,因為五年的修道院學習,讓雅娜成為了一個純真可愛,富于幻想的女孩。當她回到白楊田莊,對一切美好的事物都充滿了愛和幻想,命運也對雅娜非常慷慨,讓她遇見了一位相貌堂堂的子爵,兩人迅速熱戀并且結婚。
從少女到新娘,雅娜第一個感到沖擊的就是情和欲的沖擊,剛開始雅娜很恐懼,當兩人一起蜜月旅行,才讓彼此的情欲完美結合,這也是雅娜一生懷念的美好記憶。可惜蜜月回來,子爵就露出了卑劣淫邪,薄情寡義的嘴臉。把莊園的財政大權掌握在手里,并且稍有不如意,就對家里人提高嗓門,特別沒有涵養。這一切雅娜沒有反抗,而是慢慢地忍受和習慣,可是最讓人受不了的是子爵的肉欲。他竟然從一開始到白楊田莊做客,就跟雅娜的使女斯通了,并且在蜜月回來也跟使女重溫舊情,一直到發現使女有了私生子,雅娜才知道子爵和使女的私情,她想要自殺,可是卻懷孕了,并且早產生下了一個男孩,從此把自己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兒子身上。
子爵并沒有因為有了兒子而有所改變,反而變本加厲,又跟伯爵夫人野合,后來被伯爵發現,雙雙死于非命。雅娜就全身心地照顧兒子,這個兒子在全家人的溺愛中長大,離家去上學后,很快就墮落了,養成了各種的壞習慣,賭博成性,尋花問柳,生意失敗,沒有幾年就把自己名下的財產揮霍殆盡,并且還欠下了大筆債務,逼得雅娜不斷賣地償還,最后竟然只能賣掉白楊田莊,住在小院里。還好曾經的使女過來幫助雅娜整理財務情況,幫她把小孫女接回來照顧,不然她自己一個的晚年真的是充滿了凄涼。
就像文中說的“人這一生,既不像想的那么好,也不像想的那么壞。”但是一個人的選擇權在自己手里,你想要什么樣的生活都需要靠自己去爭取。
這部小說給我的三個觀點和大家一起分享下:
第一,家庭教育對一個孩子的成長很重要!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師。父母的理念也會影響孩子們的信念。就比如雅娜的父親,喜歡順應天性,所以對一切他都會放手讓孩子去嘗試。讓孩子去創造更多的可能性,當然也要掌握好度。在適當的范圍內讓孩子快樂成長,對孩子的一生非常重要!
第二,學會擦亮自己的眼睛!雅娜的一生,沒有結婚前是快樂的,結婚后有短暫的快樂也充滿了艱辛。但是這也是雅娜自己的選擇。結婚前雅娜是在修道院生活,無憂無慮,是一個純真可愛的天使。結婚后,接受到社會的種種,看到了丈夫的可惡嘴臉,她本可以反抗的,但是她選擇了接受,想著有了孩子,丈夫說不定會變好,可惜事與愿違,她就只能這樣逆來順受。如果能及時擦亮自己的眼睛,及時做出正確的選擇,說不定她的生活可以不一樣。
第三,請不要溺愛你的孩子!因為雅娜對丈夫沒有什么可以期待的,所以她把自己的希望都寄托在兒子身上。對兒子的照顧可以說是無微不至,簡直是溺愛的不得了,總是會說“我的小不來,你不冷嗎?”孩子去上個寄宿學校,就三天兩頭的想念,怕他吃不好,睡不好。兒子欠下的債務,也是沒有怨言地幫忙償還,只要兒子給她寫一兩封說好話的信,就能讓她高興好久。最后竟然要賣掉自己的老宅,才能讓自己可以活下來。如果不是因為雅娜從一開始就對孩子太過溺愛,孩子也不會變成這樣,所以說對于孩子的教育,父母可以有滿滿的愛,但是一定要學會有技巧的愛,不要因為自己的愛而影響孩子們的成長。
《一生》讀后感800字【二】莫泊桑在《一生》中向我們講述了一段普通人的普通生活。作品開頭寫到:“生活就是如此:幸福總是段暫的,而且使人們受自身夢想的欺騙時才感到幸福;痛苦卻是無限的,因為事實永遠不像人們想象的那么美好。”用如此簡明的話道出了生活的欺騙性,似乎一切都是天意,讓人壓抑,同時也讓我感覺到這將是一本描寫一個現實生活的作品。帶著這種壓抑我讀起了這本書。
小說主人公約娜同那個時代的落沒貴族家庭的少女一樣,是一個在修道院受過教育的平凡善良的女性,她沒有什么遠大的抱負,只是盼望著能有一段幸福的婚姻。那個時代,女人的想象力總是終止在婚姻,我想是不是童話看多了呢?也說不定是時代的局限性。約娜所期待的準時出現了,那就是年輕的子爵于連先生,溫溫爾雅,風度翩翩。他們順利的戀愛,適時的結婚,約娜的不幸也就開始了。丈夫自從蜜月回來就一心算計錢財,對妻子越來越殘暴,繼而冷淡。這讓約娜的心充滿了烏云,直到發現丈夫不忠,暴風雨來臨了。父母、神父…大家都說:“這是天天都發生的事。”勸她“寬容”了于連吧。多么可怕的人性麻木。先前還為約娜為女仆曼麗莎主持正義而興奮,而充滿希望,轉眼間約娜的妥協就又讓我回到了壓抑之中,但我又不得不承認,這就是現實,約娜是一個平凡的人。之后于連還是惡習不改,約娜就把全部的愛和經歷都傾注到了兒子身上,那簡直就是溺愛,但總算有了精神支柱,約娜就是這樣,她的感情如果沒有寄托是會空虛的,和平凡人一樣。終于一天,于連死了,保爾上了大學,一切似乎都先明了起來,我又開始按奈不住激動的心情了。可保爾在學校什么都沒學到,反而跟歌女姘居了,還欠了一屁股債,最后把家產都揮霍光了,后來連家也不回了。約娜的寄托再一次落空了,恐懼和絕望整個包圍了她。不知為什么,讀到此時此景,我什么都問不出,說不出,什么“她不應該把感情寄托在男人身上!”什么“她應該早就看出于連的真面目”“她不該那么溺愛保爾。”“她不應該妥協”“她不應該這么頹廢”……一切都是茫然,覺得社會就是這樣,一切想改變它的人都是愚蠢的。那種壓抑再一次占據了我的心靈。
后來約娜賣了房子,與女仆又重住到了一起,看著舊東西空虛度日,這期間她又知道了自己的母親也曾是他人的情婦,她徹底絕望了,冰冷的絕望。她覺得自己周圍都是精神上不健康的人,盡管她強裝笑臉,但她確實是個孤獨的人,她越來越厭惡人了。保爾最后一次來信把與歌女生的兒子交給了母親,從此便銷聲匿跡了。這個孫子又讓約娜有了生的希望。小說結束了,但我還是隱隱感覺到了以后的生活,大概就是不斷的希望又絕望,又希望,壓抑穿越了時空進入了我的頭腦,讓我把這本書狠狠地丟到了一邊。
約娜的生活是缺乏信念的,就像莫泊桑本人一樣。莫泊桑找不到任何理想做支柱,他現實而憂郁的說:“我寫作,因為我了解,我痛苦,因為我認識現實太清楚。”在一生的結尾,莫泊桑又通過曼麗莎的口說到:“人生從來不像意想中那么好,也不像意想中那么壞。”我佩服他的洞察力,但這種深刻的洞察力卻有著憂郁的色彩。
總之,《一生》平淡而深刻,深刻是不言而喻的,那為什么平淡呢?因為那時天天都發生著這樣的事。即使是到了今天,時隨境遷,社會和《一生》的時代大不一樣了,有著不同的煩惱,但情感和人性卻是相通的,《一生》仍然是一本深刻的好書。
同樣讀過《一生》的朋友,你們又是怎樣想的呢?
? 更新于:
- 上一篇: 《一個人的遭遇》讀后感800字三篇
- 下一篇: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800字
- 致詞
- 感謝作者的辛勤創作與精彩分享,為我們帶來寶貴的知識與靈感!您的智慧火花,點亮了我們的閱讀之旅。
- 聲明
- 文章的立場和觀點與本站無關。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和網友投稿,本站僅提供空間存儲服務。為了幫助讀者更好地閱讀文章,我們收集并進行編輯整理,并盡可能保留作者信息。由于互聯網的復雜性和多樣性,可能存在作者信息不準確或標注佚名的情況。如果有侵犯您權益的內容,請聯系我們刪除或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