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數:8042 字 閱讀時長:大約 16 分鐘 ?
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是希臘悲劇中的代表之作,作者通過描述俄狄浦斯竭力逃避神諭所示的命運,而這逃避本身恰恰在實踐著神諭,突出了人的意志與命運的沖突。下面是閱讀網為讀者朋友搜集整理的俄狄浦斯王讀后感,歡迎閱讀。
《俄狄浦斯王》讀后感(一):200字
這是兩千多年前的作品,但已經是如此地臻致完美。不管是情節,還是情感,還是戲劇性,或是對白,每一方面都遠強過時下那些所謂的大片。所以我不得不得不相信我們的文明確實在大踏步地倒退,很多優秀的文明都沒有繼承下來,而那些虛假的偽藝術卻充斥著我們的視線。很多人的業余消遣就是聽聽流行音樂,看看熱映大片或是電視劇。他們從來沒想過要主動去看一部經典名著,沒想過去欣賞一出歌劇,或是聽一場音樂會,看一段民族舞。這些歷經時代考驗的精髓文明他們一樣都沒想過要去了解,這不得不說是我們這個浮躁年代的悲劇。
《俄狄浦斯王》讀后感(二):500字
俄狄浦斯是古希臘悲劇《俄狄浦斯王》中的主人公。他是忒拜王的兒子,但忒拜王相信了一個預言——俄狄浦斯有一天會殺死父親而與母親結婚,于是命人殺死俄狄浦斯。然而,這個執行命令的人不忍下手,只是將俄狄浦斯丟棄在山上。后來,一個牧羊人發現了俄狄浦斯并將他送給鄰國的國王做兒子。
俄狄浦斯長大后,做了很多英雄事跡,其中最著名的是解開了獅身人面獸斯芬克斯的謎語(謎面是“早晨用四只腳走路,中午用兩只腳走路,傍晚用三只腳走路”,答案是“人”,因為人童年爬行用“四條腿”,成年走路用兩條腿,晚年要拄拐杖是“三條腿”),并因此得以娶伊俄卡斯忒女王為妻。后來,國家瘟疫流行,俄狄浦斯才知道,他多年前殺掉的一個老人是他父親,而與自己同床共枕的是母親。聞知這一事實后,伊俄卡斯忒女王自殺,俄狄浦斯則戳瞎雙眼,流浪去了。
《俄狄浦斯王》被譽為古希臘三大悲劇之一,精神分析的鼻祖弗洛伊德認為,俄狄浦斯王的故事之所以如此打動人心,是因為喚起了很多人心中的戀母情結,他也因此將戀母情結稱為“俄狄浦斯情結”。相應,弗洛伊德又將女性的戀父情結稱為“伊萊克拉特情結”。不過,“伊萊克拉特情結”這個名詞沒有流行開來,現在一般用“俄狄浦斯情結”通指戀母情結和戀父情結。戀母情結既常見又復雜。弗洛伊德就有典型的戀母情結,他幼年時與母親關系非常親密而與父親關系疏遠,且尚未成年時父親就去世,這給他造成了極大的影響。因為,父親的去世喚起了他強烈的內疚感,他下意識中會認為,是他詛咒父親去世的。
《俄狄浦斯王》讀后感(三):800字
一本輕輕薄薄的書,一種無法阻擋的命運。
對于任何一個文本,都有不同的解讀。而在關于《俄狄浦斯王》的眾多解讀中,相比于俄狄浦斯情結,悲劇意識,自我毀滅精神等等,我更傾向于這樣一種觀點:這部偉大的著作是索福克羅斯對于命運的追問和反思。
《俄狄浦斯王》體現了典型意義的希臘悲劇沖突——人跟命運的沖突。濃重的命運觀念,使俄狄浦斯逃脫不了體現命運的太陽神“神視”的羅網()。為擺脫殺父娶母的神視,俄狄浦斯離開家鄉,卻未曾想到,這是他逐步走到命運漩渦的開始。未能走出命運悲劇的俄狄浦斯,只能以一種自我毀滅精神去解救忒拜城的眾生,這是一種勇于獻身的力量!
命運這個話題已經困擾我許久,人到底是被命運所掌控,還是可以以自己的力量向命運發出對抗?總有這樣一些時候,命運就像一張無邊的大網,籠罩著我們,另我們無法逃離,被命運中籠罩著的我們,拼了命地想去逃脫,卻發現,自己不過是如來佛手中不斷翻著筋斗云的孫悟空,曾欣喜地認為自己以逃離了掌控,卻失落的發現,自己只不過在命運的掌控中轉了個小圈。誠然,我們也不該感到沮喪,命運其實該是讓我們不斷去探索的力量,就像一句惡俗的話所說:“縱使風雨兼程,我也要走向遠方。”我們何嘗不是需要一種像想俄狄浦斯一樣,勇于向命運發出挑戰,不斷抗爭的精神呢?
只是征途險阻,我們需要一顆淡然的心,去勇于面對命運的安排。小的時候不明白,總以為努力了,付出了,事情就會向著自己希望的方向走,總會有回報。現在才知道,有時候,命中注定會怎樣,它就會怎么樣。這就出現了內心的不平靜與嫉妒。當下,拜金主義盛行,追究短期的成功與繁耀成為一種時尚。總有那樣的姑娘,為了名牌包包,為了漂亮裙子,為了房子,車子,努力想嫁個“好人”,甚至為此不惜去改變自己的容貌,掩飾自己的性情,本以為這樣就改變了命運,翻身坐了上等人,殊不知,這短期的快樂只是剛剛一個開始,那一生的命運,怎會如此就輕易改變?《俄狄浦斯王》在劇末的時候這樣說道:“在我們等著瞧那最末的日子的時候,不要說一個凡人是幸福的。在他還沒有跨過生命的界限,在沒有的到痛苦的解脫之前。”
所以,最好不過是在做了最大的努力后,懷著一顆平淡的心,看云起云落。說命運大,它不過是一張網,不斷與命運去較量與妥協又何嘗不是人生一樂事?忘了那起起落落,享受歲月之美好,有何嘗不好呢?命運怎樣不公,怎樣眷顧,總抵不過過程之美吧!
《俄狄浦斯王》讀后感(四):1000字
魯迅先生有言,“悲劇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古語則有云,“不知者無罪”。秉持著這兩種觀點來讀索福克勒斯悲劇《俄狄浦斯王》,便對俄狄浦斯產生了一種淺陋而矛盾的解讀:一方面,他是勇于挑戰命運的強者;另一方面,他又是無辜受害的弱者。然而真正細究索福克勒斯的用意,卻會產生另一種解讀:“無知”本身,恰恰就是罪過所在;也正是因此,悲劇恰恰是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呈現給人看。
俄狄浦斯因為解答了斯芬克斯之謎,給出了“人”的答案,一度解救忒拜城邦;然而因為未能明晰“自己”的身世,因一時血性殺死生身父親,又不加辨識輕易迎娶了親生母親,所以最終將忒拜城推向“麥穗枯萎”、“牛得瘟疫”、“婦人流產”這般生命湮滅的絕望境地,可見確是一位罪人,而罪惡的根源,就在于他對于自身的無知。
那么悲劇中“人生有價值的東西”究竟在哪里呢?說是俄狄浦斯所代表的人類大體對于命運的頑強抗爭,可能并不準確。我認為,其價值所在,一是正義的最終勝利,二是對于罪責的主動攬承。
無論是不是神明的肆意安排,畢竟是俄狄浦斯弒父又弒君、僭越了父權與王權、淆亂了維持城邦生活的人倫秩序、犯下了不可原諒的重罪。因此神明置俄狄浦斯于失喪親人、黯淡雙眼、流放他鄉的悲苦境地,而對忒拜這座罪惡之城降下瘟疫,如同舊約中上帝降下洪水滅絕被罪惡之血污染的一切生靈。可以說,治罪本身即是為了揚善,苦難本身就是“正義”得以彰顯。由此悲劇教化觀眾去認清自身,警示觀眾遠離罪惡,并以罪惡自身的毀滅給人以欣慰與安然之感,正如黑格爾所說,悲劇的快感來自于“永恒正義的勝利”。
更重要的是,“罪大惡極”的俄狄浦斯同時也有著英雄的閃光。一旦他洞悉了事實的真相,便不加猶疑地刺瞎雙眼,自我流放。他說:“是阿波羅使這些兇惡的,兇惡的災難實現的;但是刺瞎了這兩只眼睛的不是別人的手,而是我自己的”(見于退場,約第1330行),明知自己也是命運的玩偶,神明操縱了他作惡的雙手,但是對于罪責的懲戒,卻是他自己主動施行的。他當然可以以一句“我不知道”來自我開脫、來茍延殘喘、來置瘟疫中的忒拜于不顧,但是他選擇了承擔。只有在這個時候他是真正自由的(又不免使人聯想到后世康德所謂“自由意志”),他自由地選擇了負擔罪責,用無邊的黑暗和漫長的流落來贖罪。
在今天,在這個科學理性和商業理性壓倒神權與命運之敬畏的現代社會,在人們無數次以“沒有預見其結果”或“未曾明了其緣由”作為開脫自身錯誤的借口之時,俄狄浦斯式的崇高更顯得彌足珍貴。至于弗洛伊德以“俄狄浦斯情結”來解釋弒父戀母的暴行,用“力比多”置換掉“原罪”,最終為俄狄浦斯和人類的罪惡免責,不正是將這部悲劇最具價值的思考抹煞了么?
《俄狄浦斯王》讀后感(五):2000字
“歌德認為:悲劇的關鍵在于有沖突而得不到解決,而悲劇人物可以由于任何關系的矛盾而發生沖突,只要這種矛盾有自然基礎,而且真正是悲劇性的。”i悲劇沖突盡管多種多樣,但仍可歸納為兩種:外部沖突和內部沖突。外部沖突主要包括人與自然的沖突,人與社會的沖突,內部沖突主要指人的精神內部各種心理力量之間的沖突。
一、 人與自然的沖突
自人類產生以來,人與自然的矛盾就成為一個永恒的矛盾。恩格斯曾告誡過:“但是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在古希臘悲劇中,“神”象征著宇宙的意志,大自然的力量。在《俄狄浦斯王》中,一方面,俄狄浦斯十分敬畏神意。在放逐后,他曾想過尋思,以此一了百了,減輕自己和女兒的痛苦,但是他知道神意不許他這樣做,然后他遵循阿波羅的意思,開始在希臘全境內流浪,試圖找到復仇女神。另一方面,當俄狄浦斯聽到阿波羅預言他將殺害父親,娶生母為妻時,他毅然決然離開波呂波斯,他想靠自身的理性和意志反抗自然的力量。另外,書中所寫道的“他從她的外衣上摘下金鉤子,緊緊地抓住它們,高高舉起,深深地戳穿自己眼睛,直到眼窩里血流如注,好讓他可以不再看見他所作過和他所遭受的一切。”面對殘酷的預言的實現,他承認了在不知情的狀況下犯的錯誤,但是他以自刺雙目來昭示他的反抗自然的力量。
二、 肉體毀滅型的結局
悲劇的結局具有毀滅性,或者是肉體被毀滅,而精神未滅;或者是肉體未滅,但精神崩潰而痛苦不堪,性格被扭曲甚至異化等等。概括的說,悲劇的結局主要有肉體毀滅型、精神損傷型、和解團圓型三種情況。
俄狄浦斯一出生就注定被那個詛咒所籠罩,他奮力反抗,卻終究逃不脫命運的安排。但是也正是他用盡一生與強大的命運抗衡,忍受著各種痛苦、恥辱高傲地生活時顯現出來的那種尊嚴和價值深深地感染著人類。俄狄浦斯成為國王后,他的個體不只是個人的命運,而擔負著整個社會的命運。他一出場時就對請愿的人們說道:“我知道你們大家很痛苦,但是,沒有一個人比我更加痛苦。因為你們每個人只為自己悲哀,不為旁人。而我的悲痛卻同時是為城邦,為我自己,也為你們。”“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后輕于鴻毛。”俄狄浦斯在拒絕了兩方面的親人給予他的誘惑的諾言,將他們委之于復仇的神的意旨后,生命也走到了盡頭,上天開始呼喊他。此時,他不允許任何人觸摸他的軀體,“昂然而強健地走在行列的前面,領頭向命運女神所指引的目的地走去”。這是何等的莊重、肅穆!讓讀者們對他的敬意頓時油然而生。
三、 反抗與超越的意蘊
悲劇的意蘊主要從兩方面充分體現出來:一是指人的社會解放與自由發展,另一方面是指人的自我解放與自由全面的發展。
人因為有了各種的欲望,就會對社會現狀產生不滿,從而產生抗爭,與周圍環境、人物反正沖突,或者對現狀進行超越。這些都體現了悲劇精神。在《俄狄浦斯王》中,最終促使他走向死亡的是他自身的勇氣和堅毅。他可以選擇投靠他的兩個兒子,他可以選擇留在科洛諾斯安享晚年,但是他不。他希望忒拜城能為真正賢明的人掌管。他希望百姓能安居樂業。他追求真理。他不愿妥協。在多個選項放在面前時,他自由地選擇了走向死亡,沒有一絲畏懼。
總的來說,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俄狄浦斯王》——“一部最高超的希臘悲劇的典范作品”,它向我們揭示了人類是有限的,而自然是無限的,人類無法用有限的視角看盡無限的宇宙。但是俄狄浦斯的可貴就在于他敢于接受無限的宇宙、無限的自然給予的挑戰。
《俄狄浦斯王》讀后感(六):2000字
初讀完《俄狄浦斯王》我簡直被震住了,捧著書呆坐了好久。也許是我才疏學淺,在中國的劇作中,我還從來沒有遇見過如此震撼人心的悲劇作品。那早就知道卻依然為之扼腕的情節,那不可避免卻是那么理所當然的命運,那淋漓生動而又引人深思的語言……所有的光環似乎都聚在了一起,這不得不讓我看了一遍又一遍,而每多看一遍就又多感慨一分。
一、《俄狄浦斯王》的情節與性格
《俄狄浦斯王》是亞里士多德非常欣賞的一個悲劇典范,所以先就亞里士多德的觀點來談談《俄》劇的情節和性格。
通讀該劇很容易看出,這是一出典型的古希臘鎖閉式結構悲劇,它從故事的危機寫起,即從忒拜城遭受災難、人民乞求俄狄浦斯王的救助寫起,略去了前情,即災難發生的原因,通過倒敘的方式,一步步揭開謎底。這就體現出了閉鎖式結構的特點,同時也是這一結構的最大優點:集中。閉鎖式結構嚴格遵守一天時間、一個地點和一條情節的規定。《俄》劇本就是“三一律”的完美體現,全劇情節發生在一天時間內,地點始終在忒拜王宮前院,情節是俄狄浦斯發現自己的身世秘密。雖說只有一條情節,但并不等于算是簡單情節,相反,《俄》劇的情節正是亞里士多德最欣賞的復雜情節。什么是復雜情節?就是指情節中包含有突轉和發現,它們是“悲劇中的兩個最能打動人心的成分”,即該劇的第三場和第四場中的“突轉”和“發現”。
亞里士多德在《詩學》中指出,“突轉”“指行動的發展從一個方向轉至相反的方向……此種轉變必須符合可然或必然的原則”。《俄》第三場,報信人的到來本是為了通報波呂玻斯國王的死訊,打消俄狄浦斯害怕弒父娶母預言應驗的心理,讓他高興,不料在道出他的身世后卻引出了截然相反的結果,這就是突轉。而“發現”是“指從不知到知的轉變,即使置身于順達之境或敗逆之境中的人物認識到對方原來是自己的親人或仇敵”。劇中的“發現”在報信人到來后,王后伊俄卡斯忒發現了俄狄浦斯是自己的親生兒子,隨后俄狄浦斯也從“拉伊俄斯的仆人"口中知道了自己是拉伊俄斯與伊俄卡斯忒的兒子,一切真相大白。在這里,“突轉”與“發現”不僅都具備了,而且幾乎同時發生,根據亞里士多德的編劇理論,這是最好不過的方式。
除了情節,亞里士多德認為性格的重要性占第二位,用他的原話說,就是:“情節是悲劇的根本……性格的重要性占第二位。”“人物不是為了表現性格才行動,而是為了行動才需要性格的配合。”由此可見,事件,即情節是悲劇的目的,但沒有性格,悲劇卻可能依然成立。很多人并不完全同意亞里士多德的觀點,說是性格產生了情節,是性格決定了情節的走向。他們設想,如果俄狄浦斯是另外一種性格的人,整出悲劇就不是現在這個樣子了。
如果他不是性格沖動,他就不會在前往忒拜城的途中殺死個素不相識的老人(他的親生父親);如果他不是愛民如子,他就不會追查兇手以求得天神對忒拜的寬恕;如果他不是倔強而執著,勇敢而坦蕩,他就不會堅持不懈地追查下去,連最具體的細節都不放過……種種如果看來的確是可以減輕悲劇甚至是可以阻止這場悲劇,但是我想說,無論這個中心人物的性格如何,這一場命運的悲劇注定要不可避免得發生。悲劇的色彩可能因為性格的不同而或濃或淡,但戲劇作為一種文學形式,它要表現的就是一種狀況的極端,一種力量的極限,一種命運的極至。
這一悲劇的命運放在別人身上也許是沒有這么樣的悲劇效果,但放在俄狄浦斯身上卻是收到了它該有的效果,悲得讓人扼腕悲嘆,悲得讓人愈覺對命運的束手無錯,而這正是作者的意圖,悲劇的要求。所以從這一點來看,亞里士多德說的“行動需要性格的配合”并不是不無道理的。
二、《俄狄浦斯王》的人與命運的抗爭
這部劇最讓人慨嘆的就是其中表現出的不可逆的命運。俄狄浦斯的一生,無論是起是伏,是榮是辱,是歸去或是離開,甚至就是出生,總有揮之不去的命運相隨。俄狄浦斯在一切真相大白之前,無疑是忒拜人心目中“全能的主上”、“最高貴的人”。壯年時期的王者,其生命閃耀著神般高尚而耀眼的光芒。在對一個陌生人正當防衛之后,他一語道破斯芬克斯的謎語,拯救了忒拜城邦,接著被感激的人們擁戴為王,娶城邦孀婦王后為妻,并育有兩個強壯的男孩子和兩個高尚的女兒。這是“仁慈的幸運的寵兒”所擁有的美滿幸福的生活,是每一個忒拜居民都用羨慕的眼光注視的好運。可是,當阿波羅關干拉依俄斯的古老的預言被揭開謎底后,出現誰也沒有想到的結果:防衛實際上是弒父,由干榮譽而得到的婚姻成為了亂倫!俄狄浦斯從神壇上轟然倒下,從前擁有的幸福和一切令人艷羨的好運支離破碎,如同肥皂泡般破滅殆盡。一切都不過是在不可逆轉的命運操控之下,人的幻覺而己。
在那為人所無法洞悉的命運將主人公沿著冥冥之中早己注定的軌道推進時,人的一切努力或者抗爭都成為徒勞。人在面對這種必然趨勢時,是渺小而無力的。生命也因此成為一種幻覺:無論是歡樂還是悲哀,功勛或者罪惡,都不過是曇花一現。但是,我們也不能因此認為,《俄狄浦斯王》的全部價值都在于表現生命的幻覺,抗爭的徒勞。如果這樣認為,那將是對《俄狄浦斯王》價值的誤解和低估。《俄狄浦斯王》所隱含的更深意義和更高價值還在于表現了抗爭的意義。正是俄狄浦斯對命運的抗爭,才使他成為英雄而不是逆來順受的奴隸;正是俄狄浦斯對命運的抗爭,才使《俄狄浦斯王》成為光照千秋的悲劇典范而不是過眼煙云的鬧劇。
俄狄浦斯的“抗爭”,不是盲目與自私的,而是自覺和負責任的。如果說,他開始的“抗爭”——逃離科林斯,避免“殺父娶母”,還多少帶有為“自我”色彩的話,那么,后來的“抗爭”——找出殺死拉伊俄斯的兇手,則更多地是一種拯救臣民的社會責任感。當查明罪犯就是自己時,卻毫不猶豫地給予自己最嚴厲的懲罰——刺瞎雙眼井放逐到荒野。最后的抗爭,不僅升華了俄狄浦斯的個人境界,而升華了悲劇的崇高精神。《俄狄浦斯王》讓我們看到:人的意志和命運的抗爭時所放射出的光芒又是多么熾熱和耀眼,那種義無反顧又是怎樣的崇高和悲壯。
三、“人”和斯芬克斯之謎
蘇格拉底被譽為希臘的第一位圣人,他的一句名言就是:“認識你自己。”蘇格拉底的問題正是當時希臘人所共同關注的問題,這在《俄狄浦斯王》就有很明顯的體現。
劇中的“斯芬克斯之謎”給人印象也頗深。讓—皮埃爾?威爾南在他的《〈俄狄浦斯王〉謎語結構的雙重含義和“逆轉”模式》說,“《俄狄浦斯王》不僅在題材上圍繞著一個謎語展開,而且,從它的序幕、展開、結局來看,它本身就是以謎語的形式構成的。”的確,而這個謎語的謎底最簡單又最復雜,就是一個“人”字。這是悲劇的核心,是悲劇的謎之魂。所有關于兇手之謎、俄狄浦斯之謎,都在這里匯合。設立此一謎語的是人面獅身女妖斯芬克斯,過路人凡是猜不出謎底的都要被她吞掉,這個可怕的謎語不知己經斷送了多少無辜的生靈。神話的這個耐人尋味的情節好像在暗示我們:世間最大的奧秘就是人。人類只有不惜以自身為代價,前仆后繼地執著追尋,方才有望最終揭開這一奧秘。這一切均在表明,斯芬克斯之謎底掩蓋著真正的疑問:即人又是什么?
如果我們將謎語內容和俄狄浦斯的一生遭遇以及先知預言他將“用手杖探著路前進”聯系起來考察的話,便可發現,謎語首先暗指的正是俄狄浦斯本人,而這一點正契合俄狄浦斯名字的含義和不幸的遭遇。俄狄浦斯出生不到三大,即被父親釘住雙腳腳跟,被拋棄,又被救,遂被解開被釘之雙腳,他這時仍是嬰兒,是“早晨”,所以他是“四只腳”。后來,長大成人,直至當了國王,他確實是兩只腳走路。最終他用伊俄卡斯忒的金別針刺瞎了雙眼,被驅逐出忒拜,重新流浪,終于靠手杖探路,所以是謎語中所謂的三條腿走路。
再看作品主人公的名字。俄狄浦斯,希臘文原意是“腳腫的人”,其中還暗含有另一層意義,即“懂得關于腳的謎語的人”。而斯芬克斯所出的謎語恰恰就是一個“關于腳的謎語”,這顯然不是巧合與偶然。他的名字具有一種謎語式的對立結構,體現著俄狄浦斯兩種截然不同的身份:他既是忒拜城的王子,又是一個棄嬰;他既是科任托斯王國的養子,又是遭人辱罵的冒名兒子;他的家是兩座王宮,但是,他被迫去四處漂流;他聰明無比,猜中了斯芬克斯之謎,可是他愚蠢至極,不知道自己的真實身份;他是拯救忒拜人民出苦海的英明國王,又是殺父娶母的雙重罪人,引來更大的災厄……俄狄浦斯這種謎一般對立的品格構成了人類及其本質的雙重象征。
俄狄浦斯的悲劇也可以說是整個人類的悲劇——整個人類在認識自身問題上的無奈與悲哀,同時也是我們每一個人的悲劇。確實,人類不是一種可以描述或下定義的存在,他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一個一直也沒有解開其雙重含義的謎。也就是說,斯芬克斯之謎永遠不會出現真正的謎底,“人又是什么”永遠不會存在明確的答案,而這沒有謎底的謎語卻正是一個永恒的誘惑。
? 更新于:
- 上一篇: 《傷仲永》讀后感
- 下一篇: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后感
- 致詞
- 感謝作者的辛勤創作與精彩分享,為我們帶來寶貴的知識與靈感!您的智慧火花,點亮了我們的閱讀之旅。
- 聲明
- 文章的立場和觀點與本站無關。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和網友投稿,本站僅提供空間存儲服務。為了幫助讀者更好地閱讀文章,我們收集并進行編輯整理,并盡可能保留作者信息。由于互聯網的復雜性和多樣性,可能存在作者信息不準確或標注佚名的情況。如果有侵犯您權益的內容,請聯系我們刪除或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