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數:1282 字 閱讀時長:大約 3 分鐘 ?
一位記者在訪問英國諾丁漢大學校長、原復旦大學校長楊福家院士時,楊福家院士講了這樣一個故事。美國波士頓大學曾聘請了一位十分著名的教授為傳播系主任。這個教授在一次講課時,講了一段十分精彩的話,而這段話是他從其他地方看到的,本來他是要交代這段話的出處的,但教授剛講完那段話,下課鈴就響了,教授便下課了。在西方的許多著名大學,要求學校的每個老師和學生不能以任何形式剽竊別人的成果,即使是老師在上課時所講的內容,如果引用了別人的話,都必須明確指出,如果不指出便認為是一種不誠實,是一種剽竊行為。所以,當這個教授下課后,有一個學生便向校長反映,說那個教授在上課時引用了某個雜志上的話,但卻沒有交代出處。校長便找到這個教授核對,那個教授承認了自己的失誤,便立即提出辭職。由于其他教師的挽留,最后學校決定撤銷他的主任職務。第二天,這個教授上課時,第一件事就是向學生道歉。
在我們看來,這也許是小題大做。何況那個教授并不是存心不想說那段話的出處,實在是因為下課了他沒有來得及說;再說,就是這個教授說了那段話不是自己的,也不會對他有什么影響,他為什么要故意不說呢?再退一步說,即使不說出出處,那又有什么關系呢?但是,學生反映了這個很小的問題,校長還是十分重視,即使知道了這個教授不是故意不做交代,校長還是撒了他的主任職務。而這個教授呢?他在校長找他的那一刻,便已經認識到自己的疏忽犯了大錯,他在那一瞬間便覺得自己不配在這里為人師了,所以他立即提出了辭職。最后因為同事們的挽留,他雖然留了下來,但仍覺得錯在自己,所以在第二天上課時,第一件事情就是向他的學生真誠地道歉。因為他明白:失誤,不能成為原諒自己的借口。
在整件事中,無論是那個學生,還是校長,抑或那個失誤的教授,都表現出了一種對虛偽的厭惡,對誠實的追求。那個學生并不因為教授有名氣便原諒他的不誠實,哪怕他并不是故意的;校長也并不因為這個教授有名氣,便原諒他的失誤;教授也不因為失誤,便找種種借口原諒自己。其實,學生、校長和教授,所不能容忍的不是這件小事,而是不能容忍哪怕是半點的虛偽,無論這種虛偽是有意還是無意。因為他們認為,如果容忍了虛偽,便是對真誠的一種褻瀆。
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虛偽的東西存在。在《中華讀書報》上就有過好幾篇揭發著名教授抄襲別人成果的文章。但是,有的抄襲者非但不承認錯誤,反而多方辯解,甚至對指出他剽竊別人成果的人進行人身攻擊。這種背著牛頭不認臟的行為,是多么可悲的現象啊!
做人,無論在怎樣的情況下,都應該真誠,不應當虛偽,這是每個人都明白的道理。可是在我們的生活中卻有很多不盡如人意的現象存在,這也許正是我們長時間不能有大的進步的原因所在。我們只有不斷地清理自己的心靈,讓自己的內心深處多一些真誠,少一些虛偽,才能成為一個真正大寫的人。我們應該向那個指出教授不誠實的學生致以敬意,我們應該對那個校長給予贊揚,當然,我們更應該向那個不因為失誤而寬容虛偽的教授致以崇高的敬意。
失誤,不應該成為虛偽的借口。
正能量感悟:
無論什么時候,誠信都是不允許打折扣的。失誤不能成為原諒自己過錯的原因,更不應該成為虛偽的借口。
? 更新于:
- 上一篇: 太陽不能同時照到籬笆的兩面
- 下一篇: 奢侈的人生就是節約自己
- 致詞
- 感謝作者的辛勤創作與精彩分享,為我們帶來寶貴的知識與靈感!您的智慧火花,點亮了我們的閱讀之旅。
- 聲明
- 文章的立場和觀點與本站無關。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和網友投稿,本站僅提供空間存儲服務。為了幫助讀者更好地閱讀文章,我們收集并進行編輯整理,并盡可能保留作者信息。由于互聯網的復雜性和多樣性,可能存在作者信息不準確或標注佚名的情況。如果有侵犯您權益的內容,請聯系我們刪除或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