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數(shù):2510 字 閱讀時長:大約 5 分鐘 ?
幾年前,我去過黃平縣谷隴鎮(zhèn)的滾水村,我曾被那個村子的石板路、石板墻頭、石板建筑驚嘆過。深圳一位先生跟著我的文章去到了那里,他說:“滾水是個撼人心魄的地方。”他把圖片和文章發(fā)到了社交媒體上,也同樣引來了無數(shù)攝影愛好者。后來,我才得知,那些石頭建筑的遆造者并非滾水的人,而是它鄰近的村莊鳳山。這撩逗了我去鳳山的念頭。
鳳山在清水江北岸的一個大山脈之上,深秋的涼風從寨子的頭頂上掠過,吹落了村子那棵楓樹的葉,把呈灰竭色葉飄浮在半空之中,然后搖搖擺擺地墜落到很遠的山崗之上。還是從那條804公路分岔行走,沿鄉(xiāng)村向南行走一公里也便是鳳山了。
此行有楊志成先生同行,他就是那個村寨的人,他對于鳳山十分了解,是他介紹了這里的一些民情故事。鳳山,原名崩山。“崩山”其名源于一次山體滑坡故名。苗名叫“見松”,寫作苗文就是“jeexdlongx”,其意是“梓木坪”。
公路到達村頭之后,也便宜消失了,余下來的就是分叉的入村小道。這是建在斜坡之上的寨子,地面是很平整的原生石板。為了通行,人們在這原生的石板之上,用鑿子鑿出了梯子形的道路。這些原生的石板色彩可十分的艷麗,在一堵大石壁之下,你能一眼就看出很多顏色出來,有紅色、紫色、綠色、巧克力色、灰白色等等,而且層次十分明顯。再仔細瞧一瞧,你才發(fā)覺這些巖石全都是化石層。化石的種類也多,都是一些水生軟體動物化石。據(jù)說這些化石距今已五億三千多萬年了,具有極高的科學研究價值,應(yīng)該是人類的珍貴遺產(chǎn)。我對于地質(zhì)學雖然不懂,但如此多的化石群在鳳山的出現(xiàn),理應(yīng)成為古生物研究和觀摩的勝地。
鳳山的村頭有石橋,橋叫“楊家橋”,橋梁的一頭有碑,碑文上面寫作楊氏開寨鼻祖耇進的名字。據(jù)后來查其“楊氏族譜”方知,這支楊氏苗族是明代初年入黔的,他們是被捆綁著。耇山完幾已75歲了,他拿出手腕對我說:你看,我們的手上還有捆綁的痕跡。他還說,我們這支苗族從江南來,有潘姓、楊姓、吳姓等,成家成寨的來,路上想解大小便就得讓押解的人解掉手中的繩,現(xiàn)在才有“解手”一詞。又還說,我們走路不同于江南的人,我們習慣背起手走路,也是因為那時手反捆形成的習慣。在施秉、黃平一帶,我考察了好多的苗族村寨,我發(fā)覺好多地方都是有這種說法,除顧氏、石氏等少數(shù)姓氏曾是以“將軍”先祖入黔之外,其他姓氏都說是從江西株柿巷捆綁來的。我是吳姓,我的父也曾對我這樣說過,而且還說是“耇吳”之后,現(xiàn)在還沿襲“子父”連名。如此說過,黃平、施秉這支苗族難道真的是明代才開始入黔的嗎?如果是這樣,那有的歷史得要改寫——之前有學者研究,認為苗族從都柳江,越過雷公山而入清水江、舞陽河一帶的。如果他們是明代才入黔的苗族,那就應(yīng)該是從江南進入貴州的最后一支苗族。這就有待專家考證了。
走近鳳山,你仿佛走近一個石頭鑄就的世界,地基是石條砌的,入村的道路是石頭上鑿開的,墻基一般以大塊條石堆砌,門檻是整塊的長條石。在村子里,我們還能見到石頭砌成的豬欄牛圈、廁所、水井、磨坊、橋梁以及石凳、石礅、石碓等石器。一些石塊上還雕有人物、花鳥、龍鳳等圖案,雕工精細。鳳山人把石頭當成一種凝固的公共藝術(shù)來經(jīng)營,村落由此成為“石頭的史詩”。
耇舊山是個石匠,據(jù)他介紹說,他們這里有名的石匠很多,比較有名的有耇天沙、耇當幾、耇久寶婁、耇幾馬弄、耇鎖寶等等,這些匠人可謂名聲在外久了。黃平、施秉、余慶、凱里、臺江、石阡、鎮(zhèn)遠等地好多村子的碾米房是這里的匠人做的。其個數(shù)有上百個之多。有的碾米房做得很科學,一個加工房舍居然借用水力,碾米、推磨、舂碓一并進行,這可是那個時代的最高工藝水平了。
在談話間,他們提到了施秉的鵝翅膀橋,這橋的砌橋技藝也是這里的匠人做的,鵝翅膀橋,位于老湘黔公路上,因其所處縣境內(nèi)甘溪鄉(xiāng)劉家莊鵝翅膀而得名,建成于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該橋系山地單孔石拱型,長21米,橋面凈寬6.3米,高11米,橋拱跨徑6米;其建筑順坡就勢,公路從橋上通過后,又旋復(fù)往左呈螺旋狀繞至橋拱下穿過,形似立交,構(gòu)思精巧匠獨具,故稱螺絲橋。這可是中國第一座現(xiàn)代公路立交橋。還說,施秉西城的“紅衛(wèi)橋”、以及西街和正街的河堤也有他們的功勞。紅衛(wèi)橋我太熟悉不過的了,每天散步我都要到橋上走一走,這橋是1964年8月動工興建石拱橋。這橋是在1966年11月竣工通車。石拱為兩孔,每孔跨徑20米,橋面長58米,寬7.2米,高11米,總投資13萬元,因竣工時正值“文革”,時稱“紅衛(wèi)橋”。1986年5月更名“小河橋”。我無法列出很多的實例,我就不知道為什么一個不起眼的小村,何以與石器或石材建筑有如此多的千絲萬縷聯(lián)系?
但人們還是有幾多的擔憂,也就是石匠工藝面臨著后繼無人的問題。寶耶利是個石匠,現(xiàn)在五十多歲了,他做石匠也有二十多年的歷史,他做過墓碑、地腳、擂缽,指路碑,也和老一代石匠做過碾米曹,小石橋等,他說,村中現(xiàn)在蓋了大批新住宅,主要是以磚、混凝土等材料建造的房子,而那些運用傳統(tǒng)石工工藝建造的老房子卻被隱藏在了這些新房子的里面,不進村中很難體會到它們的存在。進村的路徑都鑲嵌了水泥,地基也不再采用石材,家庭里用的石器均被現(xiàn)代化的物件代替了,并被掃地出門了。在一家古舊的木房外面,置放著一個很精致的老石磨,白天黑夜都在那里日曬雨淋的。水碾代表著石匠的最高工藝,而如今都用電粉碎機,現(xiàn)在都已毀損。年輕人都外出打工,已無意從事這門行當,石工傳統(tǒng)工藝的喪失只是個時間的問題。維系鳳山的傳統(tǒng)石匠手藝,其“路慢慢之遠兮”。幾龍萊是個中年人,他與妻子在寨子的公路邊架起了一個棚子,夫妻二人秉承著傳統(tǒng)的手藝,到這里來開石材,這些石材可用作地基砌墻腳,價格并不看好,所以他們并不是靠這石材編織什么“幸福夢”,只因為家里有老人小孩,出去不了打工,才留下來的。
離開鳳山,我在思考:是我們對石工藝的認識不夠還是這項傳統(tǒng)工藝必須要消失呢?我們能不能讓石匠工藝融入泥水匠和裝飾行業(yè)之中呢?當人們對一些司空見慣的現(xiàn)代飾物產(chǎn)生審美疲勞的時候,人們是否又要回歸自然樸素的石材呢?不過,我會相信石匠工藝又有回歸的那一天的,這就是“輪回”。黃平縣舊州正在修復(fù)古城,如果給他們一個機會,我相信他們一定做得更好。
紫夏二0一六年九月十九日于偏橋古鎮(zhèn)
? 更新于:
- 上一篇: 幾度紅塵落花,雁行數(shù)聲凄啼
- 下一篇: 初心勿忘,方能始終
- 致詞
- 感謝作者的辛勤創(chuàng)作與精彩分享,為我們帶來寶貴的知識與靈感!您的智慧火花,點亮了我們的閱讀之旅。
- 聲明
- 文章的立場和觀點與本站無關(guān)。所有內(nèi)容均來自互聯(lián)網(wǎng)和網(wǎng)友投稿,本站僅提供空間存儲服務(wù)。為了幫助讀者更好地閱讀文章,我們收集并進行編輯整理,并盡可能保留作者信息。由于互聯(lián)網(wǎng)的復(fù)雜性和多樣性,可能存在作者信息不準確或標注佚名的情況。如果有侵犯您權(quán)益的內(nèi)容,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或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