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數:2564 字 閱讀時長:大約 5 分鐘 ?
中華民族能夠在順境中從容淡定、在逆境中奮進崛起,從根本上來說,就是因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持久涵養。特別是貫穿其中的思想理念、傳統美德、人文精神,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強大精神支撐。正是有了對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才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保持自己、吸納外來,形成了獨具特色、輝煌燦爛的中華文明。
中華文明是勤勞和智慧的中國人民世世代代不懈奮斗創造的,是人類歷史上獨樹一幟的燦爛文明。中華文明因文化而燦爛,中華文化因文明而自信。堅定文化自信必須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積蓄強大精神動力。
從中華文化中汲取營養
中華文化是中華文明的內核,是中華民族的靈魂,是堅定文化自信的根基。在綿延不斷的5000多年歷史中,中華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
在弘揚中華美德中孕育文化基因。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中華文化以倫理為核心,崇奉“仁愛”道德規范、倡導仁義禮智信、追求修齊治平的道德修養和人生境界。這是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其中蘊含著中華傳統美德,孕育著向上向善的力量。向上,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道德精神;向善,就是“朝聞道,夕死可矣”“厚德載物”“民胞物與”的道德境界。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必須在傳習教化、修身修為中形成基本的價值判斷力和道德責任感。只有整個中華民族謳歌真善美、鞭撻假惡丑,積極向上、惟善惟是、從善如流,才能形成“向上”“向善”的宏大力量,評判是非曲直的價值標準,鑄就善德惟馨的崇德豐碑,增強中華文化的自信心。
在誦讀中華經典中積淀文化底蘊。中華經典是中華文明皇冠上的璀璨明珠,涵養了中華文化不盡不竭的精神源泉。每到重大歷史關頭,文化都能感國運之變化、立時代之潮頭、發思想之先聲,成為時代前進的號角。屈原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毛澤東的“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生動記載了中華民族不同時期奮斗的歷史進程。自古以來的中華經典無一不是智慧的深泉、文化的航標、思想的峰巒,成為文化百花園中最為葳蕤芬芳的一枝,化作人文精神的“基因圖”、思想道德的“定盤星”、歷史文化的“活化石”,滋養著中華民族的心靈,在誦讀中華經典中展示應有的文化自信。
在挖掘中華精髓中提升文化價值。中華文化在不同時代煥發出不同的光彩,不同時代所凝練出不同的時代精神,這是中華文化的精髓之所在。精髓需要用心挖掘、潛心研究、專心探尋,挖掘得越深、研究得越精、探尋得越真,越能顯示其應有的魅力和價值。從《漢書》中挖掘出的“實事求是”,經過改造確立為我們黨的思想路線;從《禮記》中挖掘出的“小康”,經過提煉升華為我們黨的奮斗目標;從《周易》中挖掘出的“與時俱進”,經過闡釋引申為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品質,等等,這些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涵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源泉。
從時代發展中把準脈搏
時代在前進,文化在延續。隨著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深入發展,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更加頻繁,迫切需要堅定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不斷用中華文明奠基、中華文化滋養,激發中華民族的自信心。
“詩文隨世運,無日不趨新”。中華文明之所以有極強的生命力,與古圣先賢創造的漢字、發明的文言文這個標準化書寫工具緊密相連,承載著中華文化生生不息、代代相傳,成為推動歷史發展的不竭動力。半部《論語》治天下,道出了儒家思想在治理國家中的統領作用;一部《秦律》彰顯秦始皇一統天下的氣勢,構建了封建行政體系;諸子百家爭鳴催生出六家學派,成為中華文明推陳出新的源頭活水。事物發展不是一成不變的,當今的社會實踐和人們的思想觀念、外部環境都已發生了很大變化,不能食古不化、刻舟求劍。傳承中華文明,讓傳統文化煥發青春活力,就要大力實施中華文化精品工程,堅持有鑒別地對待、有揚棄地繼承,善于從中華文化資源寶庫中提煉題材、獲取靈感、汲取養分,創新表達方式,努力推出底蘊深厚、涵育人心的優秀作品。
核心價值觀承載著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精神追求,決定著文化性質和方向的最深層次要素,是人們思想上精神上的靈魂旗幟。文化自信最根本的是價值觀自信,是對中華文化價值追求的堅定信心和信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國自立于世的“文化名片”,深深烙上中華文化的精神印記,鮮活而具體地詮釋著“文化自信”的深刻內涵。堅定文化自信,應注重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凝聚社會共識,注重深化細化轉化,通過法律法規、鄉規民約等創新,消除低俗、媚俗、庸俗的不良文化影響,向社會傳導正確的價值取向,維護主流價值和公序良俗。
從引領世界潮流中包容互鑒
中華文明不僅對中國發展產生了深刻影響,而且對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重大貢獻。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世界萬物萬事總是千差萬別、異彩紛呈的,世界文明也是這樣,應堅持求同存異、取長補短,在維護世界文明多樣性中增強文化自信。
打造文化交流開放平臺。“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中華文明胸襟博大、海納百川,因兼收并蓄而豐富多彩,因博采眾長而經久不衰。中華文明歷來注重學習其他文明的成果,西漢張騫兩度出使西域、唐玄奘西行取經、明代鄭和七下西洋等,中華文明兼取眾長、以為己善。在日益開放的當今時代,更需要睜眼看世界,中華文化的繁榮發展更離不開同世界多種文明的對話和交流。積極適應當今世界文化發展新趨勢,著眼于中華文化的長遠發展,注重用好“一帶一路”、海外中國文化中心和孔子學院等具有中國話語權的交流平臺,充分展示中華文明自信友善包容的良好形象。
探索文化交流新型模式。傳播力決定影響力,話語權決定主動權。積極探索文化交流的特點和規律,深入研究中國的現實情況和國際社會的實際需要,創新傳播方式,著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形成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中國話語,傳播好中國聲音。
完善文化交流體系機制。面對世界范圍內各種思想文化日益加深的新形勢,注重加強對外文化交流,建立健全多渠道多形式多層次的對外文化交流體系,努力發揮以文化人、以文促情、以文建信的功效。加強總體規劃和統籌協調,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的文化對外開放格局,不斷增強中華文化的親和力、吸引力、感染力;完善人文交流機制,拓展中國文化年、中國文化節、旅游年等文化品牌活動,共同推動中華文明走向世界。
? 更新于:
- 上一篇: 世間除了生死,并無大事
- 下一篇: 中華文明的力量
- 致詞
- 感謝作者的辛勤創作與精彩分享,為我們帶來寶貴的知識與靈感!您的智慧火花,點亮了我們的閱讀之旅。
- 聲明
- 文章的立場和觀點與本站無關。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和網友投稿,本站僅提供空間存儲服務。為了幫助讀者更好地閱讀文章,我們收集并進行編輯整理,并盡可能保留作者信息。由于互聯網的復雜性和多樣性,可能存在作者信息不準確或標注佚名的情況。如果有侵犯您權益的內容,請聯系我們刪除或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