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數:1831 字 閱讀時長:大約 4 分鐘 ?
她抱著孩子,一手托著身后一手護著頭。她坐在位置上,看著窗外的景色飛逝,一寸寸的在消失,面色凝重而哀傷。懷里的孩子仿佛知曉母親的難過,嚎啕大哭。她用手親親拍打著孩子的背,沒有只字片語。
周圍的人開始指指點點,甚而竊竊私語,她卻依舊,看著窗外,凝重而哀傷。
直到孩子的哭聲驚動了火車上的乘警。
他皺著眉頭,帶著懷疑的目光,向她走來。堆好臉上的笑容,頗有禮貌的問道:打擾了,請問我可以在這里坐一會兒嗎?她連頭都沒有回,看著窗外點了點頭。
他坐下身,孩子依舊在大哭,分貝絲毫不減。孩子兩三歲大的年紀,臉上肉嘟嘟的,很招人喜歡,現下哭的正興,眼角都還掛著淚花兒,惹人憐愛。
他開始和孩子搭話,寶寶怎么這么大了還在哭呀?看著孩子止住了哭聲,乘警又道,寶寶多大啦?家在哪兒呀?
我今年三歲了,我家在杭州。斷斷續續,啜啜泣泣,好半天才說完。
帶著你的是誰呀?你爸爸呢?
是媽媽,媽媽帶我去找爸爸的。
怎么還在哭呀,乖,不哭了不哭了,在哭媽媽就不見了哦!
媽媽別走!孩子一把抱住她的脖子,用小臉蹭著她。
她回頭,他這才看到女人的正面。面上看著那般年輕,完全不像一個三歲孩子的母親。她摸著女孩兒的頭,輕輕問道:不要媽媽走是不是?孩子點頭。
媽媽去哪兒你就去哪兒?孩子點頭。
要是再也見不著爸爸了呢?孩子抬起頭,直直地看著母親的眼睛,沒有說話,也沒有點頭。
女人把孩子抱的更緊了。而后轉頭對他說道:別擔心,我是孩子的母親,不是什么人販子。
他尷尬地笑了笑,不好意思地摸了摸頭,起身離開。
她和他的再次見面依舊是在火車上,她還是獨自一人帶著孩子從北京返回杭州。
他想搭話,卻遲遲未開口。
他們的第二次相遇,就在沉默之中度過。
也許是注定的緣分,讓他們有了第三次的遇見。他在替母親前往樓下便利店買食鹽時,又看到了她。牽著孩子,在挑選著東西。原來他們住的這么近,也許還在一個小區吧。
他看她拿著的東西有些多,便主動上前去幫忙。她看到他,有些驚訝地問道:你也住xx小區?
是啊,原來我們還是鄰居呢!
她點點頭,又讓孩子叫叔叔好。小孩子一下認出了這個在火車上陪她聊天逗她開心的叔叔,立馬上前抱住了他的大腿,十分親昵。
他堅持要幫她吧東西拎回家,說她一人又要拎東西又要牽孩子,諸多不便。她拗不過他,只好同意。
至她家樓下,他才發現,她與他住的原來是那么的近。
他們有了更多的來往。
他漸漸地了解了很多這個獨自帶著孩子的年輕媽媽的事。她原來是N大學的學生,一向聰明的她讀書都是跳級的,在22歲的時候就考取了研究生。也在當年和她的丈夫相識,接著便是閃婚,連學業都不要了,那般的不留退路。留在杭州的家里,相夫教子,也過得安逸。等來的卻是丈夫的一通電話,淡然說離婚。她風風火火地帶著孩子連夜趕到丈夫工作的北京,想要一個解釋,看到的卻是佳人在懷。回到杭州后,已是一片心殤。
他為她心疼,面前的她,那么的溫婉可人,值得深愛。奈何遇人不淑,至今仍被街坊鄰居說為笑談。她卻是一臉淡然,一切都無所謂的樣子。
他開始整體死皮賴臉地往她家里跑,心甘情愿的為她忙東忙西。聰明如她,早就知道了他的心思,終在那一天對他說。明天就不要來我家了,你平時工作也挺忙的,我能自己照顧好自己的。
那個,我在家也沒事做。
她嘆氣。對于外面的流言蜚語,我并不是不在乎的。我是離了婚,我是年紀輕輕的帶著孩子,我是傻傻的拋了學業硬要結婚,他們都沒說錯。但是我不想再加上一筆,寂寞難耐,開始四處勾搭人。再說你正值婚配的年紀,總是這樣,會給其他女孩子留下不好的映像的。
他竟也有些高興,原來她還是有些在意他的、會為他考慮的。你知道,我喜歡的是你。
她沒了言語,她沒有想到他會直接這么直截了當。她低下頭,絞著手指。
他卻有些沖動,直接拽著她的手,下了樓,奔向自己家里。
她完全是愣住了,任憑他拽著。
他把她帶到了自己家里。他當時說了什么,她已經記不清了。接著便是沉默,他的父母看著她,皺著眉,不說話。
不久之后,他們結了婚。
現在都還住在我家前面的那棟樓內,暑假傍晚的時候,還能看到他們牽著孩子一起下樓散步。那次一起散步之時,聽他們細說了火車上的第一次相遇,而后面的事情,也都是一帶而過,其中的艱難,卻都不曾提起。只是執手,幸福,相視。她笑著說他以往的死皮賴臉,后來的裝傻賣萌,他抱著孩子,笑著點頭,有些不好意思,卻也不反駁。
她雖研究生未畢業,也畢竟是名牌大學的畢業生,在孩子大了些之后,將她交給了奶奶照看,出去找了工作,和他一起早出晚歸。他卻有些抱怨,擔心她勞累著。
日子平淡,幸福的過著。
溫婉的她,溫暖的他,都值得深愛。
? 更新于:
- 上一篇: 執一支筆,書一紙流年
- 下一篇: 執相思之筆,為你抒寫柔情
- 致詞
- 感謝作者的辛勤創作與精彩分享,為我們帶來寶貴的知識與靈感!您的智慧火花,點亮了我們的閱讀之旅。
- 聲明
- 文章的立場和觀點與本站無關。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和網友投稿,本站僅提供空間存儲服務。為了幫助讀者更好地閱讀文章,我們收集并進行編輯整理,并盡可能保留作者信息。由于互聯網的復雜性和多樣性,可能存在作者信息不準確或標注佚名的情況。如果有侵犯您權益的內容,請聯系我們刪除或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