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數:5219 字 閱讀時長:大約 10 分鐘 ?
姑蘇兩日游
于敏
要是有人問我對蘇州的印象,我就干脆回答他一個字:“美!”
蘇州的美是古典的。哪怕一木一石,它也是那么幽雅,那么莊嚴。它一會兒叫你想起我們偉大的歷史,一會兒叫人溫習許多美麗的傳說。蘇州的美是含蓄的。要是不下一番尋索的功夫,你就別想領略它。
我就先從靈巖山和天平山說起吧。
汽車一早出發,飛馳在稻田中間。稻子很肥,已經發黃;大概因為身子太重,都懶洋洋地躺在田里。我正暗中慶幸這一帶的豐收,忽然迎面飄來了帆影。啊哈!這多奇怪。難道在稻田里行船?車子拐兩個彎兒飛上一道高高的拱橋,這才看到運河。大約在十多個世紀中間,這是一條血淚的河。為了挖掘河床,不知埋下幾萬人的白骨千萬人的血汗變成稻粟,變成金銀,變成綺羅綢緞,高高地堆在木船上。拉纖的是盛裝的青年。船上是曼妙的笙歌。宮娃的胭脂染紅了河水。血紅的水里映出兩岸蔽天的旌旗。但是現在,它成了一條生產的河,一條歡樂的河了。你看,清清的水流里正有一個駕娘挺起胸脯,搖著雙槳來了。她的船和大大小小船只一樣,正把糧食送到需要的地方去。
站在靈巖山跟前,并不覺得它有什么出奇。不過是一具有樹的山丘罷了。沿著石級走上來。石級很寬,據說這是“御道”,是為清明皇帝南巡修的。我走到山腰,站在“迎笑亭”前,回頭一看,不禁呆在那兒了。多么美!眼下是一片松樹的海。沒有風,但是閉上眼睛,就能聽到一種颯颯的聲音,正如風平浪靜的時候,海水舐著沙灘的聲音一樣。深吸一口氣,就聞到松脂的清香。那無邊無際,暗綠中透出淡黃的,不是稻田么?這兒那兒星星點點,樹叢中隱隱約約的,不是村落的茅舍么?稻田和村落中間,有一條銀色的線。這是一道筆直的小河,它帶著忽明忽暗的倒影,向遠山的蒼茫流去那蒼蒼茫茫的地方,正是有名的太湖,天氣有些陰暗,遠處似乎有霧??上Э床磺逄拿婺浚灰娝持焐爝吔又叄谒熘g,有三點五點淡淡的,淡得快要看不見的漁舟的影子。傳說這道小河是為西施到對面象山取得開鑿的。你怎能相信,這條滿懷青春的小河倒有兩千歲年紀。正如我跟前這座“迎笑亭”,一個四角方方的房子,你怎能相信這就是詩人蘇東坡的遺跡!可是如果周圍的美景把你迷得神魂顛倒,你是什么都會相信的。
有兩尊石刻的西方接應佛,在半山里含笑迎人。我正陪笑欣賞它們,不料做向導的農婦在旁大發詼諧。她說:“這是石匠擺在這兒做做廣告,沒啥道理?!蔽也唤笮?。石頭也有不同的命運。把它放在荒草野坡,人們就拿它插科打諢;把它放上蓮臺寶座,人們就向它頂禮膜拜。不見靈巖廟里,三丈金身下邊,正有虔誠的老婦人,在薄團上合掌跪拜,把額頭低低地碰在地上。這種景象在北方很少見,在江南卻很不稀罕。這個靈巖寺高踞在山頂上,俯瞰著法煙迷離的蘇州城和煙波浩渺的太湖。大殿上,玲瓏的大長明燈高高地懸在半空,燈芯放出搖曳的光焰。紫色銅爐里,檀香散出馥郁的煙氣??磥砗蜕谢瞬簧傩难?,要保持一個華嚴的境界,一種空靈的氣氛??墒沁@境界,這氣氛,到底給人間的歡樂沖破了。游客出出進進,指點著那跌坐入化的如來和那攢眉怒目的金剛。法力無邊的金剛,在人們心目中成為藝術品了。
寺院的左邊,有一尊多寶佛塔。塔上磚零瓦斷,磚縫里橫生出小樹。據說這是宋時遺物,六百多年了。這塔隨時有倒塌的危險,早已不放游人靠近了。站在寺院外邊,遠望蘇州城,看不清它的輪廓,好象一幅翁翁蒙蒙的水墨山水,情致就在霧氣氤氳之中。寺院外邊有許多怪石,叫做石龜、石鼠、石髻、僧點頭。且莫笑古人巧立名目,這兒是誠則靈,只要你相信,你越看它就越象。
在這個多寶佛塔的對面,有一個小小的花園。向導婦說:這是西施游玩和梳頭的地方。真叫人作嘔。為什么一定把這個粗俗的子和我們古代的美人兒連在一起?且慢,我們還是回到西施洞吧。這個石洞就在靈巖寺下。不管它毫無出奇的地方,我總還聽到一個美麗的傳說。戰國時候,吳王征服了越國,俘虜了越王勾踐。后來勾踐回國,蓄意報仇,每天睡在草上,咬一口豬苦膽,這樣磨練自己的意志。后來終于又滅了吳國。這個臣薪嘗膽的故事,大學都知道的。傳說這個石洞,就是當年勾踐被囚的地方。越王獲釋回國之后,吳王夫差挽著西施的手,來到這兒,向她夸口怎樣撲滅了越國,怎樣臣服了勾踐。西施是越國人,是勾踐特色來送給吳王的。當時聽了,心中愀然不樂,卻又不敢形于顏色,只是慘然一笑。這一笑倒有了意想不到的媚力。吳王以為她喜歡這兒,就把石洞送給她了。此后西施天天到這兒懷念自己的家鄉。我們從前只知道西施有胃病,常常捧著心口,緊緊蹙起眉頭,所謂:“西子病心而美”,不料在民間的傳說中,她卻成了一個愛國者了。人民就是這樣,凡他所愛的,都要染上一點美麗的色彩。
如果靈巖山常常讓我們記起遠古美人兒,天平山卻更多地叫我們懷念近古的民族英雄。這山距靈巖不過十余里,景象卻是完全不同。你到天平,不必象在靈巖那兒,須步步深入,才能漸入佳境。這兒高樹參天,郁郁蒼蒼的氣勢,一下子就抓住你的心。有很多楓葉樹,傳說為范仲淹的后代種的。高飛在樹梢上的蒼鷹,也為此地壯色不少?!笆慨斚忍煜轮畱n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句范仲淹的名言,吐露出怎樣的胸懷!想他當年鎮守延安的時候,西夏不敢來犯,說:“小范老子胸中自有數萬甲兵。”這是何等氣魄!后世為了紀念他,在山前立了一個高義園石坊。石坊的結構很簡樸,上面露冷蒼苔,眼見得年代久遠了。坊前一棵大楓樹插天直立,據說是文征明種的,枝葉繁茂,蔦蘿攀附,足有四百年了。從這兒經過曲折的石橋,步入來燕榭。這兒有一間精舍,說是唐伯虎、文征明、祝枝山的書房。唐生在蘇州,文、祝二人生在常州。三人過從甚密,湊在這兒寫詩文,大概可信的。憑窗而望,眼前是一池雕殘的荷花。已經是秋天,但是蟬聲不斷,仿佛要叫得盛夏常留人間。忽然聞到一陣桂花香,這是從上邊高義園飄來的。園里有兩株高大的桂樹,枝上正有農民在采桂花。我們帶著桂香,入寤言堂,度聽鶯閣,越逍遙亭,過白云塔,登上數十磴石級,爬上一線天。巨石削壁直立,中有裂縫,露出一線青天。必須略微側著身子,才能穿過去。迎面有飛來石、鸚鵡石,回顧又有五丈石,都是按照它們的形狀、姿態和大小取名的。這些名目本來不無意趣,可惜給無聊文人刻字題名,既杜絕了想象,又破壞了天工。我很快跳上了不規則的石級,沿路踩著叢生的茅竹和冬青,向上跑去山上有壘壘的巨石,或如猛禽,或如怪獸。我倒寧愿站在它們跟前,隨意為它們取些名目。這兒不象靈巖本色。前邊一帶起伏的山巒,鎖住了視線,望不見太湖,也望不見蘇州城。
(二)虎丘和留園
曹雪芹寫《紅樓夢》,故事是從蘇州的閶門開始的。很想看看這個地方,卻不知閶門外邊就是虎丘。蘇州人滿可以自豪,前人不但給他們留下了丘壑、園林、廟宇、泉石,而且直到今天,許多遺跡還在為他們點綴景色。一塊極普通的石頭,中間裂一道縫,人們指著說,這是吳王當當的試劍石。又一塊極普通的石頭,傾斜著臣在路旁,人們指著說,這是當年唐伯虎等秋香的枕頭石。還說什么在這枕頭石上,擺三塊小石片兒,看看它們掉不掉下來,如果不掉下來,就會生兒子的!再有一塊半截圓柱形的青石,上邊放著一個半圓形的石塊,人們又指著說,這是當年生公(神僧竺道生)講道、頑石點頭的地方。真的也罷,假的也罷,要是離開這些極有風趣的故事,誰會去注意這些毫無特色的頑石?
虎丘是吳王闔閭的葬地,進斷梁殿正門,過石拱橋、真娘墓(就是白居易詩里所說的“不識真娘鏡中面,惟見真娘墓頭草”的地方),有一塊方圓十多丈的大石坪。據說生公于此說法,有近千人坐在石上聽道,因此叫做千人石。又據說吳王夫差埋葬了父親,怕筑墓的匠人走漏消息,就將匠人統統殺死,埋在石坪下面。這說法大致可信,過去統治者殺人滅口,或殺人殉葬,往往是數以千百計的。不管這個悲慘的往事,這兒的景色倒很叫人神往。一座陡峭的石壁拔地直起,下有一道石門;穿過石門,就是相傳為吳王藏劍的地方——劍池。劍池周圍石壁峻嶒,鎖住一池綠水,水中照出一道石橋的影子。抬頭看去拱形的石橋高高地懸在半空,有薜蘿之屬,象飄帶一樣倒掛下來。這兒很清涼。石壁上端是蒼蒼黃黃的苔蘚。只有走在橋上,才更能領略人工和自然結合得多么巧妙。過橋經過一處僧院,進入云巖寺。寺很簡陋,建筑上沒有什么特色。但是你決想不到,它倒有很值得驕傲的歷史。從宋到清,七百年間被毀七次,每次它又灰燼里站起來?;⑶鸬木吧苍S到這兒才最令人胸懷開曠。眼下是古老的蘇州城,起伏不平的屋脊一直延伸到遠處,那兒正升起向晚的煙霧,沉沉的霧氣里聳起北寺塔、瑞光塔和雙塔,塔尖上正染著夕陽的余輝。這時你會忽然領司,塔在中國建筑中起了多大的調節作用。除了它本身結構的美,它在平面延展的建筑群中猶如奇峰突起。沒有塔,我們的老式建筑就顯得平板了。這時候又好象聽到鐘聲,但這不過是錯覺,周圍很靜,那隱隱的叮當聲也許是風吹動了樓角的鐵馬。轉過頭來,看到遠處一帶山巒,一層淡似一層,一直淡到若有若無的地方。要是微微瞇起眼睛,它們就好象浮動起來,奔馳起來,一直奔到太湖里去。
要是長久地登高遠望而卻步,眼神有點疲勞,你就可以換一個譬如到留園去吧,就能使你爽心悅目。從留園的短墻外邊,跨過一道極平常的門檻,信步下次入一帶曲折的游廊。在右邊的墻上,有一方方墨石,上面精工雕刻了文字,一會兒是趙子昂淋漓的行草,一會兒是文征明娟秀的楷書。你一一欣賞,會不知不覺地走到游廊的盡頭,于是你進入了一個開朗的小天地。這兒四面是飛檐紅楹,中間是一個清清的池塘。池上小橋曲折,通到涼榭。這時你大概轉得有些頭暈了,索性恍恍惚惚地繞過石橋,走進水榭,看看各色各樣的窗子:菱形的、扇形的、榴花形的都有,可以任意挑選一個望出去構,構成自己喜愛的畫面。接著,你會不知不覺地走進一排湖石山,低下頭來,在山洞里左旋右轉。剛走出洞來,忽然一道粉墻擋住了去路。也許到盡吧?其實不然。穿過一道小門,只見茅屋籬笆,院落里亭亭地立著百十竿青竹。沿著竹林上去,漸漸高起來,原來是座小山。山有亂石砌成的小徑,任意走去一片楓林會把你攬入懷抱,把濃蔭灑到你的身上。走出楓林,忽然又有曲折的游廊,你剛剛要走下去,卻發現原來這就是開頭的地方。這樣曲折迷離,你不禁會嘆息一聲,扶在攔桿上回味一番,覺得什么都沒有看仔細。要是沒有游伴,你一定會轉身回去從頭再看一遍。不知道為什么這兒叫“留園”,也許是因為人同此心,看完了還留戀不去的緣故吧。(按:此園原名劉園,系劉姓所有,清末盛宣懷購得此園后,始改名留園。)
說到這兒,我才深深覺得:我對蘇州美的估計是多么不夠!它不只是典型的、含蓄的,而且是多樣的、富有變化的。自然的地方,就略施人工;人工的地方,又趨向于自然。從古到今,多少美術家花了心血和勞動,為我們美化了祖國的山河,留下了這許多優美的所在。在蘇州和勞動,為我們美化了祖國的山河,留下了這許多優美的所在。在蘇州,你歡喜古樸,請到滄浪亭;你愛好清幽,就去拙政園;你喜歡疏朗,不妨到怡園;你傾向于雄深,這兒有獅子林。但是不管怎樣,你必須到西園羅漢堂,去看看那五百尊羅漢。乍看,這不過是一排排泥金塑像,像形雖有些差別,也只是大同小異。但仔細一想,這才心里一亮:原來藝術家們受著極大的限制,他們創造差異的形象,必須首先照顧一般,這就是羅漢們都要坐在蓮花臺上面,又都要擺出一副莊嚴的相貌。相即使在這樣困難的條件下,藝術家們到底塑成了五百個互不相同的形象。他們中間,有的合目靜坐,似乎早已入化;有的坦胸裸背,露出一身結實的肌肉;有的老態龍鐘,臉皮楹得似乎要拖掛下來。細細看去每羅漢身上都能找出特點來。
在這些塑像中間,最引人注目的,最栩栩如生的,大概是濟顛和尚。濟顛和尚把一頂破僧帽歪戴在頭上,一領破袈裟披在肩頭,手搖著一把破芭蕉扇,向你嘻皮笑臉。在民間傳說中,他最會裝瘋賣傻,玩世不恭,時常和達官貴人開開玩笑,弄得對方又氣又恨,卻又無可奈何。塑像很巧妙地表現了他的性格。
蘇州的景色,丘谷也好,園林也好,雕塑也好,蘇州人從來不喜歡在你面前夸口。他只是帶著恬淡的笑容,引你走到這兒那兒,直到你在他面前發出大聲的驚嘆。正如蘇州許多景色,蘇州人性格的美也是含蓄的。
作者簡介:于敏,當代作家。原名于民。生于1914年。祖籍山東省濰縣。1937年秋參加革命,次年在延安加入中國共產黨,在《新中華報》社,魯迅藝術學院、實驗團居團工作??谷諔馉巹倮?,到山東大學任講師。1948年初,到東北電影制片廠,從事電影文學活動。1949年到北京工作。1956年到長春電影制片廠,后到鞍山長期體驗生活至今。他的主要作品有;電影文學居中本《橋》、《趙一曼》、《高歌猛進》、《無究的潛力》、《工地一青年》、《爐火正紅》等;長篇小說《第一個回合》;散文《西湖即景》、《姑蘇兩日游》等。此外,還有短篇小說,報告文學,文藝論文多篇。
摘自:《散文特寫選》,春風文藝出版社1979年版
以上內容閱讀網小編整理發布,為廣大讀者們提供寫景美文摘抄,名家寫景美文賞析在線閱讀,喜歡寫景美文的朋友不可錯過。
? 更新于:
- 上一篇: 《妙峰山下的玫瑰谷》周沙塵
- 下一篇: 《姑蘇小記》畢克官
- 致詞
- 感謝作者的辛勤創作與精彩分享,為我們帶來寶貴的知識與靈感!您的智慧火花,點亮了我們的閱讀之旅。
- 聲明
- 文章的立場和觀點與本站無關。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和網友投稿,本站僅提供空間存儲服務。為了幫助讀者更好地閱讀文章,我們收集并進行編輯整理,并盡可能保留作者信息。由于互聯網的復雜性和多樣性,可能存在作者信息不準確或標注佚名的情況。如果有侵犯您權益的內容,請聯系我們刪除或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