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數:1040 字 閱讀時長:大約 2 分鐘 ?
清明節期間要吃寒食,這許多人都知道,不過有些人卻不知道寒食節是什么來歷,讓小編給大家講解一下吧。
寒食節又稱禁煙節、熟食節、冷節(在冬至后105日,即清明前的一兩天),相傳是源于春秋時代的晉國。這一天,民間禁止生火,只能吃備好的熟食、冷食,故而得名。
這個風俗的來源有兩種說法:
一種說法是為了紀念晉國公子的臣子介之推。春秋時,晉國公子重耳流亡列國,介之推護駕跟隨立下大功,相傳他曾經割下大腿上的肉給重耳充饑。重耳返國即位,當了國君,就是晉文公。而此時介之推卻與母親隱居綿山(即現在的山西介休縣),晉文公派人請他,但他躲在山中不肯出來。于是晉文公下令燒山,想把介之推逼出來。不料介之推死也不愿出山,結果和母親一起被燒死了。晉文公非常難過,將介之推葬在綿山,還修了廟,并將綿山改稱為介山。為紀念介之推,晉文公又下令把介之推被燒死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以后年年歲歲,每逢寒食節都要禁止生火,吃冷飯,以示追懷之意。
另一種說法認為,寒食節源于周代的禁火舊制。當時有逢季改火的習慣。春末出火,在這之前告戒人們禁止生火,要吃冷食。舊時寒食節主要吃粥。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去冬節一百五日,即有疾風甚雨,謂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餳大麥粥。另外還有桃花粥,這是唐代漢族寒食節的食物,流行于河南洛陽地區。《廣群芳譜》中說:當地民間在寒食節,采摘鮮桃花,配上好米煮成粥,味道鮮美,富于營養。這個風俗一直流行到明末。清代孔尚任的《桃花扇寄扇》一出就有這樣的唱詞:三月三劉郎到了,攜手兒下妝樓,桃花粥吃個飽。
此外還有青精飯。青精飯也叫烏飯,主要是為滋補身體,祭祀祖先,相傳為道家所創。李時珍《本草綱目》卷中有這樣的記載:此飯乃仙家服食之法,而今釋家多于四月八日造之,以供佛。原先朝廷也給大臣賜食青精飯,嘉靖十四年間,皇帝認為其名不雅,于是改為賜百官于午門食麥餅宴。
漢代還有一種名菜,叫五侯鯖。唐代韓有一首《寒食》詩: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這五侯是漢成帝母舅王譚、王根、王立、王商、王逢。《西京雜記》上說,這五個人互不和睦,他們的門客之間不得往來。只有一個人叫婁護的,很會說話,五侯都很喜歡他,紛紛送給他新奇的食品。婁護把五侯送給他的食物調和在一起,結果成了難得的美味,人們稱之為五侯鯖。其實,這所謂的鯖不過是魚和肉的雜燴,只因由美味的食品調和而成,味道自然就格外鮮美了。
直到如今,真正寒食節的食物已經失傳,不過,大家為了紀念這個日子,依舊會準備各類美食,邀上親友一同分享。
? 更新于:
- 上一篇: 正月十五的習俗有什么
- 下一篇: 清明節前的哀思
- 致詞
- 感謝作者的辛勤創作與精彩分享,為我們帶來寶貴的知識與靈感!您的智慧火花,點亮了我們的閱讀之旅。
- 聲明
- 文章的立場和觀點與本站無關。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和網友投稿,本站僅提供空間存儲服務。為了幫助讀者更好地閱讀文章,我們收集并進行編輯整理,并盡可能保留作者信息。由于互聯網的復雜性和多樣性,可能存在作者信息不準確或標注佚名的情況。如果有侵犯您權益的內容,請聯系我們刪除或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