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數:1667 字 閱讀時長:大約 3 分鐘 ?
一年一度的元宵節就到了。這天,也標志著春節進入尾聲,所以要鬧騰一下,故鄉人也叫鬧元宵。有關元宵節來歷說法不一,大多具有神話色彩。有個民間傳說倒是說的有點靠譜,只是缺乏專家考證,姑妄聽之吧。
據說,漢高祖劉邦死后,呂后之子劉盈登基為漢惠帝。惠帝生性懦弱,優柔寡斷,大權漸漸落到呂后手中.漢惠帝病死后呂后獨攬朝政,把劉氏天下變成了呂氏天下,朝中老臣,呂后病死后,諸呂惶惶不安,在上將軍呂祿家中秘密共謀作亂。此事不密,傳至劉氏宗室劉囊耳中,劉囊與開國老臣周勃,陳平取得聯系,設計解除了”諸呂之亂”。此亂平亂之后,眾臣擁立劉恒登基,稱漢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便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那天,定為與民同樂日,京城里家家張燈結彩,以示慶祝.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個普天同慶的民間節日”提倡老百姓鬧元宵,
吃元宵和普天同慶有什么關系呢?我沒查到這方面的資料。我只是推測,姑妄言之:“元”。有開始的意思,“宵”有安定的意思。合起來就是天下從此安定的意思。元宵該是什么樣子呢?也許是有人創意:既然是“元”,應該是圓形的,既然是過年的最后一天,應該有年味,那就用“黏米”作原料吧。社會安定了,人們的生活就甜美了,就用“糖”或田地東西做餡吧。既然孟子說:“人心向善,如水之向下”,就用水煮吧。煮元宵的水,也有甜絲絲的味道,喝了也不錯,合起來,就叫“湯圓”吧。盡管只是我隨意揣測,但元宵確有“圓、甜、粘”單個特點。這是都和過年有關系的。
流傳至今,經過多次改進,甜甜的元宵,飽含著濃濃的滿族特色和鄉情親情,做元宵的粘面都是自家出的,粘高粱米面兒,黏玉米面兒,大黃米面兒,餡兒也特講究,紅糖伴棗泥,五仁伴白砂糖,水果混合,紅豆沙,綠豆沙......各式各樣,鄉親們不喜歡吃水煮元宵,特喜歡吃油炸元宵,把棉花子油倒入鍋內,燒八分開,把元宵放入油鍋里炸,炸個五六分鐘,那黃橙橙,個大,味兒香的元宵就出鍋了,元宵餡更是變化多端,但是其主流,還是萬變不離其宗的。
兒時,我這故鄉,做元宵是很講究的。粘面都是自家產出的黍子面,院校是黃色的,顯得金貴。也有用白粘高粱面做的,象征著銀元。黏玉米面兒,餡兒的種類更多,有紅糖伴棗泥的,有五仁伴白砂糖的,還有黑芝麻或者紅豆沙的......各式各樣,林林總總。有的不用水煮,采用油炸,炸個五六分鐘,那黃橙橙的大個元宵,就出鍋了,咬一口,外焦內甜,糖餡兒流在嘴角兒,舔一舔,哇,好香甜呀。除了吃,還要玩,打燈籠,放鞭炮,是孩子們最喜歡的,大人們就敲鑼打鼓扭秧歌,才高蹺了。那時的元宵節是農家一年中最歡樂的夜晚
農村實現合作化之后,家家都到大食堂吃飯,糠窩頭也難得吃飽,那個還想著吃上元宵,那就是白日做夢了。大食堂辦不下去了,且不說糧食還要定量,元宵面到哪里找去,生產全由生產隊決定,黍子不讓種了,黏高粱也沒有了,至于糖,也是按票供應的。知道人民公社趴架解散之后,農村實行承包土地,農民才有種地的自由。這樣看來,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元宵節,至少中斷了二十多年。嗚呼!那時出生的小娃娃,一直長到20多歲,才頭一回看見元宵,才第一次嘗到元宵的滋味!
從1978年到如今,農民的生活年年攀升,進展十分神速。到元宵節,可一到超市里任意挑選。元宵餡的品種更多了,挑選時眼花繚亂,但心情都是平和的。因為不愁沒錢購買。
但令人深思的是,時代發展了,年味卻淡化了,元宵節也如此。因為中國的節日大多和吃有關,缺吃少穿的年代,人們偶然吃上元宵自然是樂不可支的,如今幾乎天天都不缺美食,偶然吃幾個圓宵,只是過節的應景,仿佛微風吹過水面,即到漣漪而已,不太當回事,再說,元宵不是自己做的,雖然是省事了,但過節的氛圍就少了。如今的農村,家家高墻大門,別說少了雞鳴狗吠,街上的行人也不多見。至于大人孩子的歡騰慶祝,那更是極為罕見了。
元宵節前,我想中國的節日,都該賦予文化色彩。方式可以靈活多樣些,比如可以組織村民演出,猜燈謎比賽或朗誦與節日有關的詩詞。讓傳統節日與時俱進,符合時代潮流,又不失傳統風韻。如今衣食無憂了,讓吃的節日變成文化節日,也許是更有意義的。
? 更新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