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數:1943 字 閱讀時長:大約 4 分鐘 ?
早上去市場買菜發現有兩位農村大嬸賣粽葉,心想端午節又快到了。每年端午節我都會買些粽葉、大棗、糯米早早拿到岳母家去提前準備,今年也不會例外。
粽子是來這里看到的,吃到的。樣子精巧的粽子有棕葉包的,有竹筒包裹,當然也有沒有任何包裝的散粽糕。粽子也有很多口味,蜜棗的、豆沙的、鮮肉的、五谷的,我自己認為蜜棗的最為可口。從街上花上十塊錢就能買回好多新鮮粽葉,那些二十個為一打卷好用線扎捆,買上十來打拿回來用水煮十分鐘,新鮮漂亮的粽葉就煮好了,煮好后放入涼水中。五斤左右的糯米清水浸泡,蜜棗切成兩半,備好剪刀、棉線,準備工作就緒了,然后隨手搬來四方板凳,開始包粽。粽葉兩片或者三片為一組,以層次排開圍成漏斗狀,放入水泡的糯米和蜜棗,粽葉抱嚴棉線系緊,一個精致漂亮的三角棕。五斤糯米大約能包三四十個蜜棗棕,煮熟冷涼留些過端午節吃,其余放入冰箱冷凍儲藏起來,可以吃上半年。粽葉的清香,蜜棗的甘甜,味道鮮美,食用方便,怎么說也是一個過節的念想和延續了。
吃著香甜的粽子,思想仿佛已回到公元前340年。偉大愛國詩人、楚國大夫屈原,面臨亡國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憤地懷抱大石投汩羅江。為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體,人們紛紛用竹筒裝米投入江中。為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每到這一天,人們便用竹筒裝米,投江祭奠,這就是我國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來。時間過了一千多年,有的人雖不理解屈大夫做事的剛烈,可屈大夫畢竟上演了一出流芳千古的佳話,屈大夫強烈的愛國精神一千多年來一直激勵著我們每一個華夏兒女。
關于端午節的起源和來歷也有許多不同的說法,據史籍資料記載和考證,比較有影響的有四種:一是認為端午節源自古代夏商周三代的夏至習俗;二是認為端午節起源于古代吳越民族對龍圖騰的崇拜;三是說端午節插艾草、懸菖蒲都是為了夏日驅病防病,與古俗視五月為“惡月”、視五月五日為“惡日”相應,所以端午節是起源于古代“惡月”、“惡日”說。第四種說法,也是在民間影響最大、范圍最廣的看法,認為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投汨羅江而死的忠臣屈原。人們也一直認同第四種說法。
端午節的來歷自然不必詳說,我的故鄉地處西北,沒有南方賽龍舟的那樣隆重的場面,卻也是十分重視這節日。那時候父母疼愛孩子,所以在端午之前就要準備為小孩過節的東西,比如做荷包,香囊用的物料,線之類的東西。吃的方面即使條件差的家庭也要為孩子煮幾個雞蛋,真有些過節都給小孩子過的味道。
我老家那邊由于大多是旱地,沒有水稻,也就沒有做粽子的糯米,做不了粽子,也沒有吃粽子一說,但老家也有過端午節的特色,而且保留的比較好。
我老家把端午節稱為五月單五(節),在這天家家都要打掃庭院,早晨折柳枝插在門楣上,以僻邪驅瘴。娃娃們都要帶荷包(也就是香囊)內有朱砂,香料,藥物等,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做綴,荷包(香囊)有花草類的,動物類的,蔬菜類的,形形色色,玲瓏可愛。手藝好的婦女就可以做好多種荷包(香囊),不好的就做那種像粽子一樣的荷包。戴荷包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娃娃們在腿腕、手腕和脖子上系五彩絲線搓成的絲線,大人也帶絲線。系線時,禁忌兒童開口說話,據說說話不吉利,這或許是一種迷信的說法,也無從考證。五色線不可任意折斷或丟棄,只能在夏季第一場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時,拋到河里。據說,戴五色線的兒童可以避開蛇蝎類毒蟲的傷害,扔到河里,意味著讓河水將瘟疫、疾病沖走,兒童由此可以保安康。此外,人們還早早就釀好“酒麩子”,(“酒麩子”是一種用燕麥之類的谷物和酒曲混合釀造的一種小吃,有清熱解暑的作用)。女人們還要在這天忙著烙花膜,花膜就是把白面餅子做成碟子大小,在餅子上面畫上圖案,經熱鍋加工十分鐘,一副好看圖案印在餅子上了,現在想起來覺得很有趣。有條件的家庭在這天從養蜂的那兒買上幾斤蜂蜜,拿回來經熱鍋和香油一熬,拿出來用勺子淋在花膜上吃起來真香。娃娃們還在這天去掏“五道梅花鼠”,因為在這個季節,花鼠的幼崽還在窩中,在過些時日就要出窩獨自活動了,最拿手的孩子是挖那些還沒有睜開眼睛的,捉回來用羊奶把它喂養大,它就會像狗一樣跟隨著主人,要比現在城市里的人養的小狗什么要好的多。出門的時候,你可以把它放在衣服的兜里,想玩它的時候就把它取出來,一說是貼身的寵物。
年年有端午,歲歲人不同。好多年沒有回老家過端午節了,不知道現在的家鄉的端午是否還象小時候那樣熱鬧?尚不清楚。但留在記憶中的端午節情形是那樣清晰,令人難忘,真的好懷念以前過端午節的日子!
今年的端午節又快到了,這里的端午節沒有家鄉那樣的濃郁氣氛,雖然這里的粽子也很好吃,但我還是很懷念家鄉的“酒麩子”,花膜,吃了總讓人回味無窮。故鄉的端午節在是長輩的關愛中,在濃濃的親情里,在悠悠的鄉味里,一次次飄然而至,又飄然而逝……。
? 更新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