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數:2416 字 閱讀時長:大約 5 分鐘 ?
當黃梅細雨還沒有訴盡纏綿,第一曲蟬音還沒有引起共鳴,我就想起了端午節,思念媽媽的味道。清晨,當第一縷暖陽輕輕撥開薄霧,微風吹來陣陣粽香,我滿街尋找著和媽媽包的形狀相似的粽子,終于在西街尋到,買了幾個,里面的配料豐富多樣,可是松松垮垮的,味道也比媽媽做的差遠了。在這個思念的季節,我又想起了媽媽包的粽子,又想起了兒時的端午節。
媽媽不識字,不知道端午節的來歷,更讀不懂我文字里的憂傷。媽媽只知道清明節后就開始為端午節準備,因為每年端午節除了包粽子,媽媽還要給我們買一斤肉和幾塊方糖,媽媽還要買一些雄黃沿墻邊灑,因為我家住在半山腰,毒蛇常出沒。為了讓端午節過得富足些,媽媽提前就得多攢一些錢。三月,媽媽上山采茶葉和金銀花賣;四月,媽媽上山去挖草藥。到了端午節那天大清早,媽媽早早地泡好大蒜酒,就去山上砍艾葉草,砍回來后插幾枝在門上,其余的鋪在屋前的坪里曬,媽媽說用艾葉熬水洗頭洗澡夏天能少生痱子。媽媽說用艾葉來熏蚊子既省了蚊香錢,又不用聞蚊香的氣味。春夏季節,是山里多蚊蟲的季節,小時候,我們只覺得去山上好玩,可是,多年以后,卻忘不掉皮膚易過敏的媽媽癢得難受的表情。
端午節前一天,勤勞的媽媽去山上采了一大捆粽葉回來,選了一些長一點寬一點的,一片片洗凈,圈圍著放在盆里泡。媽媽連同還采了一些棕葉,也用水泡著。媽媽取了一把干稻草,燒成灰,等灰冷了后,倒在一個貼了紗布的篩子里,下面放一個臉盆,過濾的水就是用來包粽子的堿水,然后把泡過一個多小時的糯米泡在堿水里。大約一個小時后,媽媽把糯米和粽葉端出來放在門口,準備包粽子,引來村里小朋友的圍觀,幾個年輕媳婦搬了小凳子坐在了對面。媽媽把一朵扇子般的棕葉架在椅背上,撕成細條。媽媽取了兩片粽葉疊加,圍成漏斗狀,舀了一些米放進去,用手壓緊,再加一些米,再壓緊,然后左手稍微彎曲,彎成山狀,然后把米團稍加擠壓形成三角狀,數次翻轉,接著兩邊手指再往內壓,讓中間圓突起,最后裹緊,用棕繩扎緊。一串粽子包好了,就像十幾個三角形大青果,干凈清爽,像翡翠,又像一群圍著媽媽的小朋友。包好了的粽子放進水里,冒氣了小泡泡,透過水,粽子在水里晶瑩閃亮。媽媽一邊包,一邊講解,然后手把手教村里的年輕小媳婦。村里的女人都習慣了來我家門前包粽子,媽媽也習慣了一家家查看。媽媽還幫不會包的人家包,一包就是一整天,忘記了時光。包好后媽媽和媳婦們把家里的大鍋搬出來,架在臨時灶上,然后添滿了柴。火苗舔著鍋底,映紅了小朋友的臉。煮了一陣后,就用小火慢慢燜,大家都睡了,留下媽媽守著。媽媽一邊看著鍋子,一邊給我們做布鞋,時不時側著身子聞聞、聽聽。熬到半夜,粽子煮好了,媽媽才睡,她自己卻舍不得先嘗一個。
第二天,院子里彌漫著粽子的芳香,沁入一縷粽香,我如癡如醉。在那個時候,幾乎全院子的人都吃到了香噴噴的粽子。媽媽拿了一個粽子,拈了拈,壓了壓,小心翼翼地解開棕繩,輕輕地褪去粽葉,晶瑩剔透的粽團就露出來了,一陣香氣撲鼻而來,媽媽微笑著聞了聞,輕輕地咬了一口,滿意地點了點頭,然后把粽子遞給了我。我咬了一口,酥酥軟軟的,又很緊致,油而不膩,糯而不滑,糯米的香味里已浸入粽葉和棕繩的香味。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我還在上初中的時候,家里半年都要靠吃紅薯和土豆度日,我常常餓得心慌,端午節包粽子算是打牙祭。可是媽媽卻大方地送出去,她自己卻舍不得吃完一個,我們姐妹還可以連續幾天吃粽子。
從初三起我開始寄宿,媽媽每年端午節都托人帶一串粽子給我,常常被同學們搶光了,媽媽也不在乎。其實我上小學四年級起媽媽每逢過節心情都不好,因為爸爸出外做生意虧了,很多年里很少回家,媽媽只好一個人獨自撐起整過家,三姐常常生病,為了給三姐買藥,為了給三姐增加營養,本來就不夠吃的稻谷還被媽媽賣了不少。媽媽總是在紅薯鍋里放一個盆子蒸飯給姐姐吃,我和妹妹忍住不吃,偶爾改善伙食的時候,米飯媽媽只吃一點點,連過節時肉和魚媽媽都不吃。為了給我們湊學費,媽媽常常挑豆子和蔬菜去七八里以外的集市上賣。三姐最后還是微笑走了,去世前她說此生無憾,因為遇到了一個好媽媽。我想她的靈魂永遠都不會忘記那個情景:在她摔斷腿的那幾個月里,媽媽常常獨自一人背她去十幾里外看醫生,還每天背她上下學。可是堅強的媽媽從不在我們姐妹和村里人面前流淚和抱怨,只是我有時半夜聽到媽媽偷偷哭。每逢過節媽媽就會很開心、很熱心地教村里人做好吃的,并大方地把自己做的送人。光陰婆娑,歲月不待人。現如今媽媽兩鬢現在已添了不少白發,腿也有風濕,但依然精神很好。媽媽帶大了我們姐妹,帶大了姐妹的小孩,還照顧過村里不少小孩和老人。
如今生活條件越來越好了,可是我們又離媽媽很遠。媽媽依然保持每年端午節包粽子的習慣,一到端午節,媽媽說她就和嬸嬸伯母一起包粽子,送給不包粽子的老人和留守兒童。每年暑假我們回去,媽媽都要包粽子,還要親自磨豆腐,因為在媽媽眼里,兒女回家就是過節,因為在媽媽眼里,家鄉的味道最好。其實媽媽包的粽子里依然什么配料也沒有,媽媽說村里老人還是喜歡吃堿水粽。我和老公,還有兒子也都吃得津津有味。我也學過幾次包粽子,可總是包不出媽媽包的粽子的精致形狀和純純的味道。
除了端午節包粽子,其他時候媽媽也帶村里人做很多好吃的。比如黃雀肉、夫子肉、夫子辣椒、貓耳朵、米豆腐、豆腐等。媽媽還會給大家唱上幾段花鼓戲,年輕的時候,媽媽身段和聲音都很有韻味。如今老態龍鐘了,聲音還是沒變。沒上過學的媽媽還喜歡用成語,現在發現,媽媽的成語有太多用得不貼切的地方,但在農村,給大家帶來了許多樂趣。哪有有媽媽,哪里就笑聲陣陣。其實,這些小吃里面都沒有肉,但在那個年代、在我們兒時,這些帶著媽媽味道的小吃,吸引著我們的味蕾,如同一股股暖流穿過我們的心田。
在這個思念的季節,我想起了媽媽那熟悉的笑容,想念兒時母親的疼愛,那些歲月,我將窮極一生去銘記、感恩。光陰流轉,歲月更迭,哪怕光陰老去,還可以感動自己。經年里的那些溫暖,我都將銘刻心底!
? 更新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