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數:2969 字 閱讀時長:大約 6 分鐘 ?
秦始皇陵兵馬俑博物館紀游
作者:周沙塵
世界古代有所謂七大奇跡,這是公元前二世紀時胖尼基一個名叫昂蒂帕特的人為之命名的。當然,這個生活在公元前二百年前的昂蒂帕特,是難以知道在他生存的年代,東方中國正在出現一座萬里長城。所以,在他擬定的七大奇跡中,并沒有包括長城在內。
其實,在中國至今仍保存的古代奇跡,還遠不止一座長城,例如,公元1974年在西安發掘出來的秦始皇的陵墓,其工程的浩大,技藝的成就,至少把它列在埃及的金字塔和中國的長城之后,稱為世界現存的古代第三大奇跡,是當之無愧的。
陵墓聳立在驪山北麓,秦始皇即位之初就開始修筑,直至公元前210年死去,一共修了三十七年。公元前220年前后,這時他已統一了六國,指派丞相李斯督率刑徒七十二萬人,“穿土錮泉,運荊蜀之木,發北山之石”,把工程的規模急劇擴大。有首民謠說:“運石甘泉口,渭水為不流,干人一唱,萬人相鉤。”相傳有一塊重約百噸的大石,因為運不動只好拋棄在儷山旁邊,后來被人稱為“恨石”。李白在《過始皇墓》一詩中,除描寫陵園外景是“古墓成蒼嶺”外,還著重描述了地宮的豪華設施。詩曰:“幽宮像紫臺。星辰七曜隔,河漢九天開。有海人寧渡,無春雁不回。”這些描述和有關古文獻的記載基本相符。據史籍記載:“陵中以石槨為游館,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上具天文,下具地理,內設百官牌位。又以金銀為鳧雁,人魚膏為燈燭。為防備盜掘,還有機關弩矢。”又據《獨異志》載:“項籍開啟皇墓,探取珠寶,其余不盡取者,有金雁飛出墓外。”李詩所述“無春雁不回”,可能典出此處,所以,這處轟動中外的古代奇跡,在建筑史上確是有著重要意義的。難怪法國前總理希拉克到“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參觀之后,留下極深的印象。他說:“秦俑坑是世界的奇跡,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過埃及,不看秦涌坑,不算真正到過中國。”
筆者在今年仲春時節有幸游歷了秦始皇陵,蒙陜西省考古工作隊隊長袁仲一先生為我做向導,使我對這座中國文化藝術的寶庫有了詳細的了解。袁先生從兵馬桶坑的發掘到建立博物館,以及陳列展出都在現場,負責保護這批珍貴的出土文物。他首先向我介紹了博物館所處的自然環境。他領我沿著北坡登上一座土丘,這座土丘就是始皇陵。在冢巔,舉目遠眺,北邊境蜒曲折的渭水,好像銀蛇。南緣群峰屏立,一片蒼翠。一筆峰矗立和土冢對峙,名叫“望峰”。相傳修造陵墓時望此為準,因而得名。以望峰為中軸,東西兩側的山綿延環曲,像盛開的朵朵蓮花。陵墓正好在蓮花環抱之中。山南盛產美玉,就是藍田玉;相傳山北出金。所以,秦始皇選擇此地營造長眠的地宮。如今陵墓四周環繞著兩重白楊林帶,冢上遍布石榴樹。每當初夏,榴花似火,叢綠之中點綴著殷紅,別具情趣。白楊林帶正好長在陵園的內城和外城的墻基上。內城周長25254米,外城周長6264米,都是南北向的長方形,城墻是夯土筑成,大部分已埋入地下。內城和外城都是四面開門,門上都建立著闕樓。現在南門雙闕臺基仍高出地表,像兩座山岳。
袁先生向我介紹奇跡的發現。他說,多年來,陵園附近不斷有大量文物出土,特別受到人們注意的是,公元1974年春天,西楊村生產隊農民在陵東1500米處打井時發現第一號兵馬涌坑,后經鉆探先后又發現第二、第三號坑。經過考古工作者鉆探試掘,三個坑的內含型制都已摸清。當時,中國國務院很重視,于公元1975年批準在一號坑原址建筑一座總面積16300平方米的博物館。鋼架結構的現代化的展覽大廳長230米,高22米,跨度70米。已于公元1979年國慶節開放。展覽大廳兩側是文物陳列室及外賓接待室。
當我走進博物館大廳東端的參觀臺時,二千余年前的赫赫軍容,歷歷在目。這許許多多“擐甲執戈,頓蹄開轡”的從葬兵馬俑,重現著秦始皇陵的守陵部隊。真是“陳列六千兵馬涌,伍整行嚴神奕”。
一號兵馬涌坑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0米,深約5米,總面積14260平方米,原來是一座地下坑道的土木結構建筑。可能是項羽火燒秦宮的同時,這木構建筑也被燒塌陷了,致使大部分兵馬俑破殘,彩繪也大多脫落。
我參觀時,一號兵馬俑坑的東端已經揭開,清理出身高1.8米左右的陶武士俑近千件,和真馬大小相同的陶馬32匹。陶馬四匹一組,拖著木質戰車。初步推算一號坑可出土陶涌陶馬近6000件,排列得有條不紊。其數量之多,形體之大,造型逼真,為我國考古史上首次發現,也是世界考古史上的奇跡。
一號坑的陶俑陶馬排列成一個向東的長方形軍陣,東端有三列面向東的武士涌,每列70件,共210件,這些只是軍陣的前鋒。后面緊接著步兵與戰車相間的38路縱隊,每路長約180米,這是軍陣的主體。左右兩側和西端各有一列面向南、北、西的武士涌,似為側翼衛隊。武士俑有的穿戰袍,有的身披鎧甲,手里拿的青銅兵器,都是實物。整個軍隊組織嚴密,隊伍整齊,處于整裝待發之勢,戰馬昂首嘶鳴,攢蹄欲行,好像在等待一聲令下,就可立即馳騁疆場。
第二號兵馬俑坑,在一號坑的東面約20米處,面積為一號坑的一半,平面呈曲尺形。東西長124米,南北寬98米,深5米,總面積3000平方米。建筑結構與一號坑相同。從試掘中發現里面的陶馬陶俑更為豐富多彩,已清理出身高l.8~1.9米武士俑190多件,木質戰車11乘,陶馬60多匹,各種兵器190多件,估計全坑可出土各類武士俑千多件,戰車80多乘,拉車陶馬800多匹,騎兵鞍馬100多匹。證明這個軍陣是由步兵、騎兵、車兵混合組成。所以,它的排列情況也和一號坑不同。前邊是由立式和蹲跪式弩兵組成的方陣;右側是由戰車組成的方陣;左側是騎兵。這種組編方法,在中國兵書上叫作大陣套小陳,大營包小營,陣中有陣,營中有營,互相勾連,有機地結合。組成一個大型軍陣。各兵種分開可以獨立作戰,集合在一起又是一個戰斗集體。
第三號兵馬涌坑在一號坑西面北側約25米處,面積較小,約520平方米,呈四字形,門前僅有戰車一乘I武士涌68件。武士俑沿周圍的墻壁面向內環立,不成作戰隊形,在通道處又是夾道排列,說明他們的身份是衛士。袁仲一先生分析:根據三號坑所處的位置看,它是統率一、二號兵馬涌的指揮機關,即中國古代的所謂“軍幕”。如此判斷,一、二、三號兵馬坑緊密相連有機地結合,構成一個龐大的軍陣體系。它位于皇陵東側,象征著秦始皇生前駐扎在京城外用以保衛京師的宿衛軍。它恰好是兵強馬壯,內滅六國,北卻匈奴,南平百越的強秦的縮影。
秦始皇陵出士的兵馬桶及配備的青銅兵器,不但是中國古代軍事歷史的寶貴實物資料,還是一個雕塑藝術的寶庫。一號坑的武士涌,有的肅然挺立,有的凝神沉思,有的神態自若,有的橫眉怒目……無數生動形象,反映了遠古的秦代的藝術匠師,是有多么深邃的生活知識和高超的藝術修養!這些兵馬涌現已成為中國雕塑藝術的精品,也給世界藝術史增補了光輝的一頁。去年有極少數的陶涌陶馬運到北歐和聯邦德國等國公開展出達一年多之久,受到各界人士的熱烈歡迎。
秦始皇兵馬涌博物館開館以來,每天國內國外的觀眾絡繹不絕。人們看后無不贊嘆不已。有的說:“這真是世界現存最古的奇跡,中華民族的驕傲!”盧森堡的大公讓說:“這些藝術珍品,達到了非凡的水平;表現了中國人民一貫的超人才能;全人類都將在這里受到鼓舞。”
博物館采取邊發掘、邊展覽的辦法,待三個坑全部發掘完了以后,這里將還會出現更燦爛的藝術珍品。
摘自:紐約《海內外》雜志1981年l~2期
? 更新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