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數:2562 字 閱讀時長:大約 5 分鐘 ?
雪后
雪后一幅畫,鋪張在腳下。麻雀兒嘰嘰喳喳地在雪漏的草棵子里撿拾食物,聲音里傳達出莫名興奮。是的哦,連我都興奮的恨不得能跑到雪地上打個滾,它們怎么能不高興!去年以來戈壁小城沒有來過幾次像樣的降水,更別說雪了。今年不知道是老天開恩還是小城積下了大德,雪在一個初冬晚上悄悄地把整個城市吞沒,給所有人一個驚喜。早上一出門,就是這幅壯美的水墨山水。柳,楊,紅柳,胡楊在一縷清風里靜默無語,風沙不離不棄的身影,大約只能在雪下暗自啜泣了。也只有宏大的自然之力,才能縛住它的手腳,讓它暫時銷聲匿跡;而我們每天行走在它的世界里,即便再郁悶、再反對,也無能為力。唉,人怎么能與天地造化相比呢!“嘎嘎嘎”,兩三只一身黝黑的烏鴉身著燕尾服,風度翩翩地在白色的雪面踱步,在看不到食物的時候,一副閑庭信步紳士做派。忽啦啦地,跟著又是幾十只同伴落下來,它們的紳士風度一下化為烏有。看來,文明是講環境的,也是有條件的。如果食物有限,饑寒交迫,文明便一文不值。于是,雪畫里頓時墨點飛弄、熱鬧起來。幾只本來貓在樹叢里等機會的野貓終于按捺不住,“嗖嗖嗖”幾步竄出老遠,在雪地里印下梅花瓣樣的蹤印。房前樓后、主干道上都是掃雪的士兵。從他們紅撲撲的臉龐上看不出表情,但從他們掃帚前飛濺的雪花里,可以領略到這些年輕人興奮的心情。路凈了,人們走上去安全,車輛行駛安全,會少些事故與哭聲。每年因為天氣原因造成的事故比例很大,難說不是因為人們只圖高興而樂極生悲。雪是好,雪是凈,阻隔道路就不好也難凈了。
終于找到一片空閑而干干凈凈的雪地。我最喜愛這樣的雪地,這里可以印下我獨一無二的腳印,可以踩上去聽到雪至純至凈的聲音,可以讓我回味曾經走過的路徑。似乎是種癖好,見到雪就這樣想,就這樣去尋找,就這樣踩在雪地上慢慢地走過來,再回頭看那清晰可見的印跡。
我知道,我也成為這幅畫作里一個動態的點,我在為這幅畫的豐富加墨增線。
我終于在路邊松樹枝上找到了想看到的東西:一層雪落在樹枝樹椏上,像給綠的松枝添上的側影;又像學著寫藝術字的時有意順著字體的某個方向畫出的投影。喜歡它,因為它超自然地讓我想到那些青春昂揚的時代,看到幾十年來變化發展的軌跡,看到一路走來從不分開的身影。
紅旗在晴好的天空中翻飛。太陽從樹影斑駁里射出鋒銳的光芒。十字路口車來人往。我隱隱擔憂,這已是雪后景象最豐盛的時候。是的,當陽光高懸,大地回暖,雪畫便會消失于無形。
當下班的正午看到路邊幾叢新綠,一時恍惚是不是春天的消息。再看遠處仍然殘留的雪跡,才想到這只是入冬時堅守的色彩。這是讓人不滅的信心,以及永遠保持信心的種子。
叫賣
入冬時候,路邊開了一家賣“上海羊毛衫”的商店,店主人把廣告牌豎在人行道邊兒上,店門口還放著音箱播放著各種曲目。這些手段的共同作用正應了廣告里的話:走過路過,千萬別錯過。走到路上被它一下一下拉著,想不進去看看是很難的事情。自然,我也不是鐵面金鋼,被它廣告宣傳的幾個關鍵詞拉進去看了一遭。
攔我進去的關鍵詞是:上海,品種繁多,價格優惠。這幾個詞囊括了銷售者最抓人心的方面:產地有名,種類繁多有挑選余地,價格還好。買樣東西,除了這些,還要什么呢!再說,早就想著如果有特別合適的羊毛衫,要添一件呢。
但到了店里,除了眼花繚亂之外,其他就忽地消失了。什么產地的都有,價格一律從“優”當然是“優”的很高。或許當時還剛剛入冬,他們也才剛剛擺開,還得從有剛性需求的買者兜里多掏點兒錢,商家還價還很堅挺。總之,我是因為沒有選到合適的所以沒買。這個不合適主因還是價格。對我這類持老派消費觀念的人來講,牌子、品質雖然重要,但都沒有價格重要。一件不怎么出名的毛衫要三四百,我還是接受不了。不過想想一件名牌動輒幾千塊,也算不上貴啊!
但我只是進去看一看。我對他產品的心理價位只是一百來塊,如果當時他能說某件100多,可能我就會要一件的。
我不知道他們的生意到底如何。天天路過,天天聽到音箱里的聲音,天天看到廣告牌上的文字,后來從音箱里傳出的聲音和廣告牌上看到的情況讓我感覺,銷售情況沒有預期好。音箱開始播放的都是比較歡快的音樂,或者戲曲,這表示經營基本正常;某天早晨忽然聽到喇叭里傳出歌劇《紅珊瑚》選段《海風陣陣愁煞人》,心里一動,便想播放這曲目的主人心情與清晨凌冽寒風差不多。廣告牌當然更直接些。開始寫著上海羊毛衫如何好歡迎選購。后來出現的廣告都是促銷型、賤賣型的了。“因為選址錯誤,現將所有貨品打折處理。”看見時我想,賣不了就賣不了,怨什么選址呢。怎么不說你的東西質量與價格方面有什么問題?我想了想他那個銷售地址,覺得雖然不夠十分理想,也不算最差。他這樣宣傳,一定是賣得不好。出差近20天回來,天氣漸寒,路邊廣告上的氣氛每況愈下,好象比天氣更寒。“最后10天,每件120”。哦,到底降到120了,這回可能距離實際價格差不多了。可我的想法已經不是初時想賣的那樣了。因為我出差到石家莊的時候恰好在路邊看到一個廣告:所有羊毛衫每件40元。雖然我知道這肯定不是什么好東西,但我想路邊這家店里難道不會是同一種東西換個地方來賣的嗎?如果是,他的成本可能更低。
這個猜測揣在心里沒幾天,像印證我的想法似的,路邊的廣告已經張貼出來了。“最后半月,每件80元。”哦呵,他已經在做最后的努力了。如果開始就每件80元,不早就讓我搶回家了嘛!哎,真是的。
就在我想這家店最后怎么做的時候,路邊廣告像自動換片似的在我眼前變幻。價格當然是一路飛跌。“最后6小時,每件40元!再見!”一付悲愴壯烈的味道。但給我的印象卻是,買的沒有賣的精,或許,這才是他的底價。既然只是三四十元的東西,我也沒必要買了。一分錢一分貨,幾十元的東西,能有什么好東西呢!
終于,我看著商家價格一步步降落,卻再也沒往這個店門方向走半步。今天下班看到的廣告是:“最后200件拋售,100元3件,一件不留。”哦,底價還是咬得挺緊。好吧,祝你好運!
冬越來越深了,這個店家的音箱早沒了聲音。做生意不容易,買件合適東西也不容易。商
家與顧客的較量,除了已經固定的品質之外,就是方法與智慧的交鋒了吧。一般而言,商家是會勝利的。因為他們是專家,而顧客只是一個個散戶,并不真正了解市場本身。然而最終作主的,還是那不說話的品質,以及顧客的腳步。
冬更深了,早晚的風挺寒的,還是快回家吧!
2015年12月3日
? 更新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