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數:1313 字 閱讀時長:大約 3 分鐘 ?
端午節快到了,故鄉的小鎮似乎比以往更加熱鬧。小街兩旁的攤子一字兒擺開,蘆葦葉、菖蒲、艾蓬、香囊……除此之外,肉攤和賣大紅棗、赤豆等的生意也開始紅火起來。端午節快到了,鄉人們各自挑選喜歡的東西帶回家。
關于端午節,兒時常會哼兒歌:五月五,買條黃魚過端午;插艾葉,掛香囊,還煮雞蛋和鴨蛋;吃粽子,撒白糖,去看龍舟喜洋洋。這首兒歌,總在我的耳畔縈繞。
小時候,每年五月端午前夕,母親總是會拿了鐮刀到屋后面的水塘邊割幾把艾蓬和長在水邊的菖蒲,經過整理后就往門和屋窗口的地方插上,菖蒲和艾草的清香味兒很醒腦,十分好聞,我們總是會走近,用鼻子多吸幾下,悠悠的清涼,好像這種味道會透進全身的血液里去似的。母親說,艾草能避各種邪氣,菖蒲古代老祖宗留下的“斬妖劍”。后來從老師那兒才知道,原來唐代的魏征夢中得斬蛟龍劍,用的就是菖蒲。相傳從那以后,各種瘟神惡鬼妖魔邪怪,見了菖蒲就害怕。所以端午鄉下家家都要插菖蒲,一直流傳至今。
端午節前一天晚上,鄉間家家開始用蘆葉包粽子,粽子大多用糯米,包的種類也多,有肉粽、赤豆粽、白米粽、醬油粽、麥片粽等。包裹好的粽子就放在鐵鍋里用水煮,這些粽子有三角粽子、小腳粽子、方粽等。煮粽一般都用硬樹條燃燒。在煮粽子時,還要放上雞蛋和鴨蛋,這樣煮熟的蛋就有清香。
端午那天早晨,粽子和蛋先要敬灶神,然后才能自己吃。孩子們是最快樂的,大家會自發組合在一起開展斗蛋活動。有和孩子不懂斗蛋方法,總是用大的一面與別的蛋斗,結果總是失敗,原因很簡單,煮熟的蛋大的后面有空間,而尖的部位是實心的,所以兩個雞蛋碰到一起,蛋后部位總是被擊碎。有的蛋上還用彩色繪上老虎或者是自己的屬相,居說會驅逐邪氣的。有的還要用線或麥秸編成漂亮的蛋袋,把蛋放在其中,然后掛在胸前。
在端午節的午飯后,家長要給孩子帶上香囊,在手腕上扣上五顏六色的絲線。香囊就是用艾草、雄黃、棉花等做成的??梢杂酶鞣N花布頭剪成正方形兩塊,對角折疊好,用彩線縫在一起,再用各種顏色的毛線在下面做須須。掛在脖子上,既香又漂亮。母親常說:“這香囊也是避邪的,還可以防毒蟲和蛇。這樣的掛一直要到農歷七月七日的鵲橋相會之日才能剪下來,然后扔到屋頂上。母親會打趣地說:“喜鵲會把這些袋袋銜到天上去,送給牛郎織女搭橋,讓他們在幽幽的香味中相會。于是,每到七月七那天傍晚,我們都要把香袋扔到屋檐的瓦片上,扔時還要閉上眼睛。到了晚上就目不轉睛地盯著屋頂看,希望能看到有喜鵲飛來銜走香袋。長大了才知道,其實這是人們對牛郎織女這對有情人的美好祝愿。
過端午節,鄉間的茶館里常常要舉辦故事會。一些藝人還會拍著木塊講述與端午有關的故事,他們講屈原詩人是怎樣去跳汩羅江的,講伍子胥為國忠舍身忘己的故事,講曹娥是怎樣成為一名孝女的……這些傳統故事常常吸引人們圍著去聽,而且是百聽不厭。
當然,端午節期間,故鄉家家會泡些雄黃酒,用于涂抹在孩子的鼻孔、耳眼旁邊。都說雄黃能驅趕毒昆蟲毒蛇的,孩子們抹了雄黃,一年四季的毒蟲就不會躲到身上咬人,是安全的保護神。
端午習俗是民間的習俗,這些習俗隨著時間的流逝,一些地方已開始在現代的聲韻中漸漸消失。但是端午的民俗文化傳統是永恒的,永遠記憶在我童年的歲月里,怎么也抹不去……
? 更新于:
- 上一篇: 又是一年端午節,又到粽子飄香
- 下一篇: 各民族三月三的由來
- 致詞
- 感謝作者的辛勤創作與精彩分享,為我們帶來寶貴的知識與靈感!您的智慧火花,點亮了我們的閱讀之旅。
- 聲明
- 文章的立場和觀點與本站無關。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和網友投稿,本站僅提供空間存儲服務。為了幫助讀者更好地閱讀文章,我們收集并進行編輯整理,并盡可能保留作者信息。由于互聯網的復雜性和多樣性,可能存在作者信息不準確或標注佚名的情況。如果有侵犯您權益的內容,請聯系我們刪除或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