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數:1298 字 閱讀時長:大約 3 分鐘 ?
友情的錯位,來源于我們自身的混亂。
一些珍貴的緣分都已經稍縱即失,而一推無聊的關系卻仍在不斷的澆灌。你去澆灌,它就生長,長的密密層層,遮天蔽日,長的跟如羅網。不能怪它。
誰也沒有想到,從期盼友情開始的人生,卻被友情塞到不知自己是什么人。川瑞康成自殺時的遺言是“太擁塞”了可見擁塞足以致命,我們會比他玩潑一些,還有機會面對擁塞向自己高喊一聲:你到底要什么樣的友情。
這個問題只能等待我們自己回答,然而可笑的是,我們的回答大部分都不屬于自己的。能夠隨口吐出的,是早年的老師、慈愛的長輩、陳舊的著作所發出的聲音。
他們說,友情來自共同的事業。這話很漂亮,但我們應該注意此間有一處致命的模糊:一般一講事業似乎總與理想奮斗連在一起,其實在日常生活中哪有這般莊嚴?習慣于莊嚴的長輩們喜歡用大詞,他們所說的事業其實就是職業。置身于同一個職業難道是友情的基礎?當然不是。如果偶然有之,也不能本為倒置。情感豈能依附于事功,友誼豈能從屬于謀生,朋友豈能局限于同僚?
他們誰;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這種說法即表明了朋友的重要,又表明了朋友的價值在于被依靠。但是,沒有可依靠的實用價值能不能成為朋友?一切幫助你的人是不是都能算做朋友?
不知什么原因,我們這個缺少商業思維的民族在友情關系上竟然那么強調原則和交換原則。
真正的友情不依靠什么,不依靠事業、禍福和身份,不依靠學歷、方位和處境。它的本身拒絕功利,拒絕歸屬,拒絕契約,它是獨立人格之間的互相呼應和確認。它使人獨而不孤,互相解讀生存的意義。因此所謂朋友,也只不過是互相使對方活的更加溫暖,更加自在的那些人。
在古今中外有關友情的千萬美言中,我特別贊成詩人赫巴特的說法:一個不對我們有所求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真正的朋友應該具有“無所求”的性質,一旦有所求。“求”也就成了目的,友情卻轉化一種外在的裝點。
我認為,世間的友情至少有一半是被有所求敗壞的,即使所求的內容乍一看并不是什么壞事。讓友情分擔憂愁,讓友情推進工作……友情成了忙忙碌碌的工具,那它自身又是什么。其實,大家應該為友情卸除重擔,也讓朋友輕松起來。朋友就是朋友,除此之外,無所求。
其實無所求的朋友最難得,不妨閉眼一試,把有所求的朋友一一刪去,最后還剩幾個?
李白與杜普的友情,可能是中國文化史上除俞伯牙和鐘子期最被推薦的了,但他們的交往,也是那么短暫。相識已是太晚,作別又是匆忙,李白在作別詩:“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后,從此兩人再也沒有見面。多情的杜普處于對李白的思念之中,不管流落何地都有刻骨銘心的詩句出現。李白應該也在思念吧!但他步履放達,交友廣泛,杜普的名字再也沒有在他的詩中出現,這里好像出現了一種巨大的不平衡,但天下的至情并不以不平衡為條件。即使李白不再思念,杜普也作出單方面的美好承擔,李白對他無所求,他對李白也無所求。友情因無所求而深刻,不管彼此是平衡還是不平衡“兩顆在夏天喧嘩著聊了很久的樹,彼此看見對方的黃葉飄落于秋風,它們沉靜了片刻,互相道別。明年夏天見!
有一種不平衡的深刻:真想為你好好活著,但我,疲憊已極。在我生命終結前,你沒有抵達。只為最后看你一眼,我才飄落在這里。
友情,無所求的飄落……
? 更新于:
- 上一篇: 友情如歌
- 下一篇: 友情是一盞燈愈撥愈亮
- 致詞
- 感謝作者的辛勤創作與精彩分享,為我們帶來寶貴的知識與靈感!您的智慧火花,點亮了我們的閱讀之旅。
- 聲明
- 文章的立場和觀點與本站無關。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和網友投稿,本站僅提供空間存儲服務。為了幫助讀者更好地閱讀文章,我們收集并進行編輯整理,并盡可能保留作者信息。由于互聯網的復雜性和多樣性,可能存在作者信息不準確或標注佚名的情況。如果有侵犯您權益的內容,請聯系我們刪除或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