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數:3869 字 閱讀時長:大約 8 分鐘 ?
海灣花園——廈門
周沙塵
去年國慶節前夕,我從杭州乘滬廈直達快車赴廈門。列車先在浙贛路上行駛,過鷹潭轉而向南,就是鷹廈線了。車過貴溪,呈現了碧水丹山的天然美景,已駛人綿亙閩贛邊境的武夷山脈了。
武夷山以東,則多為平行山脈,其中以戴云山為最重要,鷹廈線進入福建后,列車就開始爬山。一直爬到離漳平不遠,地勢像下臺階一樣,一級一級下降,到了漳州以南,才是一片狹長的沿海平原。
車子一過集美鎮,憑窗外望,一片碧綠的海水,剎時涌現。我知道這就是廈門海峽了。在它的南面就是廈門灣。這時,車上的廈門人,不約而同地向他身邊的旅伴贊美著自己的家鄉。
廈門是國防重鎮,對外貿易良港,華僑出人的門戶,鷹廈鐵路南端的終點。它也和福建沿海平原其他海岸城鎮一樣,是由海底火成巖生長起來的美麗的島,背靠著中國沿海各省中最高峻的地勢,面臨東南海,和臺灣、澎湖僅隔著臺灣海峽。廈門本島東西長約11.5公里,南北寬約13.5公里。自從建成了高崎到集美的海峽長堤,廈門事實上是連接著沿海平原的“半島”了。
廈門人一談起這條雄偉壯麗的海堤,聽得出都是驕傲的口氣,流露豪邁的神情。這條長達2210多米,寬19米的海堤,全部用花崗巖砌成,一邊是鐵路,一邊是公路,兩旁是人行道,車廂里的廈門人就是當年的海堤建設者,他們談起當年的情景還記憶猶新。公元1953年6月,開始建造這個偉大工程,一萬個工人以“叫高山低頭,叫大海讓路”的英雄氣概和大自然搏斗。在廈門港蜂巢山,在海澄的打石坑,在數十座蛇獸出沒的荒山上,在荒無人煙的無數小島上,工人們舉起鋼釬鐵錘,把大石劈開來,裝到車子上,裝到船上,追星墾、趕月亮、搶潮水、百帆千槳,開到廈門海峽來,然后把石頭拋到海里,拋下去,拋下去……這樣拋下千船石,萬船石,蒼山變成石頭,石頭冒出海面,到公元1955年10月就砌成了美麗壯偉的海堤。
和我同坐的廈門張同志,他的介紹更細致,列車到高崎海堤,他連忙叫我看小山上那座精巧的小亭。他說,那叫“觀堤亭”,亭中有石桌石凳,周圍翠綠環抱,景色甚佳。小亭西側,有座石碑,上刻海堤工程紀事。到了“觀堤亭”上,既可眺望海堤全景,瞻仰廈門人叫高山低頭,大海讓路的英雄氣概,又可欣賞海堤兩旁的滾滾浪濤。遠處船帆點點,白鷗翩翩。到了那里人們就會想到,沒有一我們廈門”的海堤建設者,哪能有這樣壯麗雄奇的景色。車到廈門,他還再三叮嚀:“觀堤亭不可不游。”
我邊走出車站邊想,廈門素有“海上花園”之稱,自從有了這條海堤,地理形勢起了變化,同安縣和它緊相連接起來,成了一個“半島”。廈門灣像個反寫的C字,緊緊地環抱著它,島上花繁林茂,又有“八河十一溪”等良好的自然條件,雖已時至深秋,卻到處都有春光。于是,我覺得稱它為“海灣花園”,更加切情切景。
一出站門,迎面而立的鳳凰術盛開著火炬般的花朵,你要不留心還以為天空泛起了紅云。乘車前往市區,馬路兩側的行道樹,有盛開的夾竹桃,也有蒼翠欲滴的各種樹木。倒掛金鐘、八角梅隨處從院墻深處露出嬌艷的紅花,使我聯想到南宋詩人葉紹翁的名句:“一枝紅杏出墻來!”這些廈門人家不也正在向我這遠方來客吐露著滿園春色嗎?后來了解,廈門生長的奇花異卉,共有160多個品種,一年四季,彼謝此綻,落英繽紛,真可謂天天有花,時時有花,不僅如此,木芙蓉枝梢上開出的花朵,花色還一天三變,初開時呈粉色;中午深紅色;下午就變成紫色了,許許多多觀賞喬木的花,和無數草本和灌木開的花,爭艷牛麗,共同編織出“海灣花園”的迷人景色:嬌麗、蒼郁、雅靜、清新。
第二天一清早,同室老夏聽我說是來游覽廈門的,躺在床上就滔滔不絕地向我說著廈門的掌故。
廈門地形活像一只白鷺。傳說在久遠的古代,這里是白騖棲息的地方。后來,人們就叫它“鷺嶼”,又稱“鷺江”,“鷺門”。宋朝太平興國年間,島上種的稻子,有一莖數穗的,因此又稱嘉禾嶼,至今市里還有一條“嘉禾路”。明朝洪武年間,派江夏侯、周德興在島上建筑城堡,防御倭寇,號廈門城,這就是廈門得名的由來。
老夏是廈門人,很早在這里參加革命斗爭,現在省里工作。他也和我在火車上所遇到的廈門人一樣,一談起廈門就無止境。他談完了遠古又談近代,他說,自清末到解放前一百多年來,廈門這個美麗的地方,一直是帝國主義和官僚、買辦霸占著。他們爭相漁利,剝削壓榨人民。人民也沒停息過反抗。公元1851年小刀會起義,解放廈門達半年之久;1922年反對英帝國主義的海后灘斗爭,規模也很大;1925年秋,廈門已經有了中國共產黨的組織,從此以后,廈門人在共產黨的領導下,把斗爭的浪潮不斷向前推進。公元1930年震動全國的大劫獄事件,就是被“四人幫”迫害致死的陶鑄負責組織和領導的,高云覽著的《小城春秋》一書,對大劫獄作了生動形象的描寫。老更談到這里,聲音低沉地說:“這一切,一切,在他們看來,只是付之東流,革命不過如此!”顯然,這是悲憤,這是不平。我懂得這是對“四人幫”的控訴。
老夏一面起床,一面叮囑我,游覽廈門,人們會向你介紹什么大小八景。有些地方經過“四人幫”橫行這場浩劫,有的是徒有虛名,有的破壞到使你痛心的地步,有時間也可以去,其中不少景,都是與鄭成功有關的。他于順治三年(公元1646年)海上起兵時,僅是一支三數百人、船械兩缺、部旅單弱的海上孤旅。后來,所以能發展到號稱養兵幾十萬、戰船幾千艘,成為我國東南沿海的抗清領袖,驅逐荷夷的民族英雄,結合史實去看看名勝古跡,才能發人深省。所以,老夏最后說:“革命烈士紀念碑,就不可不游了。”它聳峙在萬石巖水庫前面,陳毅元帥手書“先烈雄風永鎮疆海”八個大字,精工雕刻在花崗石碑上。飲水思源,你去游覽,也該獻上一束鮮花。他說著說著,迅步出門鍛煉身體去了。我正視他那滿頭白發,懇切地說:“一定!一定”
早飯后,我思考著時間不多的游程,決定除“革命烈士紀念碑”外,以憑吊與鄭成功有關的名勝為主,先游鼓浪嶼,它與廈門市僅隔一條鷺江。到了輪渡碼頭,仁立江邊看過去,碧藍藍的海中,一個亭亭玉立的小島,像一朵出水芙蓉般美麗,這就是早已聞名海內外的海上花園鼓浪嶼,它的面積雖僅有1.64平方公里,卻是廈門的中堅。它的建筑式樣別致,紅磚綠瓦,玲瓏雅觀,高樓小筑,別具一格。花五分鐘時間,橫渡鷺江,一登岸,大氣好像過了濾一般清新。蒼郁的林木垂翳著縱橫迂曲的水泥小道,沒有一點灰塵,沒有一輛車輪。穿過一條又一條小巷,繞過一棟又一棟加筑圍墻的樓房,一下子就感到了鼓浪嶼確與那些奇中有趣,“險中有勝”等等中國游覽勝地不同,層次竟是如此豐富,風貌竟是如此多姿,使它別有天地,我是深信不疑,別無二話。
游鼓浪嶼,必然要攀登龍頭山的頂峰——那傲然矗立海空的日光巖。相傳古代此處的巖石、樹木,一到夜間熠熠閃光,如同陽光映照一般,因而得名。登攀日光巖,沿途石壁上題刻無隙,其中以“鼓浪洞天”、“天風海濤”、“閻海雄風”等巨刻,特別醒目,筆法蒼勁,流暢自如。
沿著石階迂回而上,迎面一門,據說是鄭成功在此訓練水兵時所筑的寨門。再往上走,便到了古避暑洞。走進洞里,天風如浪,撲面而來,海濤呼嘯,聲如擂鼓,當地游人解釋:“鼓浪洞天”的含義,即取自此景。
走出古避暑洞,往左轉到一亭,就是水操臺,據說是鄭成功訓練水兵的地方。站在這里,萬頃碧波如在腳下,看舟帆往來,歷歷在目,身臨其境,真會使人想起當年民族英雄披甲執劍指揮艦只的情景來。
從日光巖下的為紀念鄭成功的“延平公園”出來,我在思考著一個問題,鄭成功高我們的今天已是三百多年,他在廈門活動的許多遺址也早已湮圮,像古校場等處,又建起了風景如畫的廈門大學。然而,這位崇高的愛國英雄在這座海島上的光輝形象卻永不泯滅,他的遺跡,微至一石一井,一洞一亭,無不受到人民的愛護,歷久彌珍。無疑,鄭成功的崇高的愛國思想,植根是很深的。
下午,我在集美鎮游覽時,看見陳嘉庚先生在“延平故壘”(鄭成功海濱兵營故址)為集美學生建造的兩座大游泳池,命名為“延平池”(按;南明永歷帝曾封鄭成功為“延平郡王”)。這件事,使我悟出一個道理:陳嘉庚先生一生熱愛祖國,熱愛家鄉,創辦集美學村,在“鰲王宮”舊址興建“集美解放紀念碑”,百年后連自己的陵墓,也修建在集美故里“鰲園”。凡此種種,無不說明,華僑老人的愛國思想,和鄭成功的愛國思想有著經絡上的聯系。我一想到這些,我又想起在火車上,招待所遇見的那許許多多廈門人,他們那種愛鄉土、愛祖國的熾熱的感情,就完全容易理解了。說不定我這兩天接觸到的廈門人中,有不少就是集美學村某一所專科或師范學校的學生,因為,集美學村是進行愛國思想教育的大本營,這不只應回溯陳嘉庚老人,更應回溯到鄭成功。這種愛國思想確也值得提倡發揚。
黃昏,我登上巨石嶙峋的廈門八大景之一的“五老凌霄”。五個山頭高聳云端,好像五個老人依次盤坐,在靜聽著山下南普陀寺里的鐘聲,欣賞廈門灣的風浪。我站在“五老”身旁,縱目遠眺,海天蒼茫,只見浪濤翻騰,帆影起伏,頓覺祖國的海洋無比壯闊,天比雄奇。此刻,什么“萬壽松濤”、“鴻山織雨”、“虎溪夜月”……種種勝景,在我的心靈深處已退居其次,而我所想的是東面隔海對峙的大小金門,那里的同胞何時回歸到祖國大家庭的懷抱,和大陸人民一道,完成統一大業,像星星伴隨月亮,共同拱衛著這海灣花園——廈門。讓它重新成為華僑出入國門的門戶,接待世界友好人士的良港。這日子不會遠了!我在廈門聽說,當局正在考慮,廈門很快要正式對臺灣工商界開放。
摘自:紐約《海內外》雜志1980年3~5期
以上內容閱讀網小編整理發布,為廣大讀者們提供寫景美文摘抄,名家寫景美文賞析在線閱讀,喜歡寫景美文的朋友不可錯過。
? 更新于:
- 上一篇: 《流浪京都》古清生
- 下一篇: 《港九的地鐵——香港雜憶之一》鐘樹梁
- 致詞
- 感謝作者的辛勤創作與精彩分享,為我們帶來寶貴的知識與靈感!您的智慧火花,點亮了我們的閱讀之旅。
- 聲明
- 文章的立場和觀點與本站無關。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和網友投稿,本站僅提供空間存儲服務。為了幫助讀者更好地閱讀文章,我們收集并進行編輯整理,并盡可能保留作者信息。由于互聯網的復雜性和多樣性,可能存在作者信息不準確或標注佚名的情況。如果有侵犯您權益的內容,請聯系我們刪除或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