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數(shù):1089 字 閱讀時長:大約 2 分鐘 ?
“竹影齋”主人自白
周沙塵
初春,我送給在抗大學習時的老班長劉宗卓同志一本《王府生活實錄》。他看到“后記”中有“于北京竹影齋”的題記,便詢問,“你這個書齋的齋名不俗,蘇拭名句有‘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使人瘦,無竹使人俗’;鄭板橋愛竹竟至‘無竹不入居’的地步。你既不栽竹養(yǎng)竹,又不畫竹,以‘竹影’為書齋命名,有何寓意?”
老劉是老戰(zhàn)友了,他這一問,使我面有難色。一時無言以答,只得如實向他說了:
原來我的家境貧寒,父親在我出生五個月前辭世,撫養(yǎng)我的責任全落在母親身上。她是一位勤勞善良的農(nóng)村婦女,分娩前還在園子里種菜,到臨產(chǎn)才匆匆忙忙往屋里跑,經(jīng)過一片小竹林,我便來到了這個陌生的世界。幸得鄰居相助,母子才安全入宅。這是我對“竹影”產(chǎn)生特殊感情的原因。后來,我上私塾,知道我出生經(jīng)過的塾師特意教我學了《關(guān)帝詩圖》上的兩句詩:“莫嫌孤葉淡,終久不凋零。”那時我大約才十歲,但這兩句詩時刻銘記著。當我開始寫點東西時,便有了以“竹影齋”為書房命名的念頭。這念頭在我腦海里蘊蓄已三十多年,直到去年冬初,我已經(jīng)滿七十歲,才得到了一間10平方米的兼作臥室的書房,于是,啟蒙塾師教我的“終久不凋零”,仿佛變成了一叢竹影,又浮現(xiàn)在我的腦子里。這叢竹影疏疏密密,勾起我的不少浮想,我順便吟了七絕一首,自題《竹影齋》。詩云:
吟窗篩竹影,忽憶降生林。風雨長相對,悠悠共此心。
這首詩大體上寫了我一生的坎坷經(jīng)歷,絲毫沒有附庸風雅之意,卻有紀念母親之情。
老劉聽后,講了他的見解。他說。“自題《竹影齋》一詩,固然有特色,但寓情于竹,引竹自況卻不夠鮮明。竹子對于中國文化的影響,除了物用,主要表現(xiàn)在倫理美學方面。它有一些獨特之處,如虛心、有節(jié)、挺拔、不畏霜雪,隨處而安等等。這些特點,一經(jīng)引入倫理和美學范疇,便成為君子、賢人等人格的化身。古人有終日對竹嘯吟不輟者,王微之便是其中最富有代表性的,他乃至聲稱,‘不可一日無此君!’文人墨客禮贊竹子‘清風瘦骨’、‘超然脫俗’,白居易在《養(yǎng)竹記》一文中,還總結(jié)出竹子的‘本固’、‘性直’、‘心空’、‘節(jié)貞’等品德,以及清高耐寒的氣韻,蒼勁幽雅的真趣。”
老戰(zhàn)友一席話,使我深受啟發(fā),使我意識到:今一室之得,誠非易事。竹影齋的竹影,必須成為一種象征,一種寓意;萬萬不可只是自我陶醉了事。竹子那挺拔高昂,磊落瀟灑,風雨難摧的物態(tài),要化為我的心態(tài),才不致辜負塾師和老戰(zhàn)友對我的一片希望。于是,我恭錄鄭文題《墨竹圖》詩一首,掛在竹影齋的墻上:
不過數(shù)片葉,滿紙俱是節(jié),萬物要見根,非徒觀半截。風雨不能搖,雪霜頗能涉,紙外更相尋,干云上天闕。
摘自:《中國老年報》1990年2月28日3版
? 更新于:
- 上一篇: 沒有了
- 下一篇: 《一碧萬頃三門峽》張畢來
- 致詞
- 感謝作者的辛勤創(chuàng)作與精彩分享,為我們帶來寶貴的知識與靈感!您的智慧火花,點亮了我們的閱讀之旅。
- 聲明
- 文章的立場和觀點與本站無關(guān)。所有內(nèi)容均來自互聯(lián)網(wǎng)和網(wǎng)友投稿,本站僅提供空間存儲服務(wù)。為了幫助讀者更好地閱讀文章,我們收集并進行編輯整理,并盡可能保留作者信息。由于互聯(lián)網(wǎng)的復(fù)雜性和多樣性,可能存在作者信息不準確或標注佚名的情況。如果有侵犯您權(quán)益的內(nèi)容,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或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