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數:2615 字 閱讀時長:大約 5 分鐘 ?
哲理散文以其獨特的視角和深邃的思考,帶領我們探索生活的真諦。優美的文字不僅能觸動心靈,更能啟迪智慧。以下是一些精選的哲理散文,愿它們能為你的人生旅程增添一份思考與感悟。
關于優美的哲理散文精選篇一:改變從紙質閱讀開始
春節過后,自己有一種恐慌感。覺得自己天天做一些無聊的事情,聽書也幾乎停了。內心那種不安的感覺越來越讓自己害怕。
不行,是得改變了。
某天早飯桌上,我對女兒說:我想學習,也許該加強點專業知識。這樣說的時候,內心挺矛盾,還定不下來具體要怎么做,該看些什么書,只是覺得必須要改變。那會,剛在某讀書俱樂部里看了李尚龍的一篇文章,有點被觸動了。有時候,還需要看一點能刺激一下心臟,能讓自己興奮的小文章,還是需要一些激情的。
女兒很認真地對我說:媽媽,雖然你也不算很年輕了,但是有句話說的好:學習什么時候開始都不算晚。但是,媽媽要堅持呀!
想著自己最近養成了一些很不好的習慣,在向‘低頭族’靠攏,吃完飯會不自覺地摸手機,晚上也會時不時地看微信,前幾天還搶紅包。得先把這些不良習慣丟棄。
我把同學微信群設置成了免打擾模式,上班時間時間不用電腦時,將屏幕關掉,盡可能少用電腦。從周二晚上開始看了幾頁紙質書,終于把戰線拉了很長的《蘇菲的世界》看完了。這樣的書,不是僅看一遍就可以的,是要深度閱讀的,還要有第二遍也許是第三遍。昨晚看了梁衡的散文集《把欄桿拍遍》中的幾篇。翻看紙質書后,心里覺得舒服一點。
很清楚自己的弱點,常性不夠,很多事情往往只有三分鐘熱度,堅持不下去。唯一堅持下來的就是這幾年的每天手寫記錄。本周起,每晚做幾個簡單的瑜伽動作,姐姐在視頻里教我的,她單位里每周都有免費的瑜伽課,她練了好幾年了。跟我在微信里看到的幾個適合瑜伽初學者的動作差不多。看似簡單的幾個動作,我這僵硬的身體做起來也不容易,一會就出大汗了。還專門買了個不錯的瑜伽墊子,鼓勵自己堅持下去。16年里,一定要盡力堅持做好某件事情,為自己加油!
關于優美的哲理散文精選篇二:生命的旅程
葉落知秋,漂泊無依的落葉在聚散冷暖中被賦予蕭瑟孤寂的深蘊。而自然往返,葉落歸根不過是天道循環中的一景而已。
生命的歷程中,閱歷會使生命的意蘊深刻,然而無論怎樣的輝煌與深邃,都不過是歷史中的茫茫塵埃,時光的載體。
人對生命的認識正如青原禪師的修佛三境界一般,這第一境界便是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第一次聽到雁門是在李賀的《雁門太守行》中,黑云壓城,極盡邊關肅殺,甲光金鱗,寫盡將士威武,李賀把雁門寫了個極致。靜穆秋風,我似乎看到了他野草勁朗的模樣,聽到了戰士將領鼓角爭鳴里的廝殺,觸到了他血和沉浮里留下的刀光劍影。那時的雁門在我的眼中僅僅是個兵家必爭的戰場,有著苦寒的環境和無法訴說的荒涼。
年歲漸長,曾有幸跟隨父母造訪勾注山,亦是這時我迎來了青原禪師口中的第二境界,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
靜默風中的關樓已不見昂首挺胸如日中天之氣,倒顯得凄涼而蒼茫。此時的雁門在我眼中不僅僅是古代沙場,更具有一種文化的象征。漢家女王昭君從這里環佩叮當的走過,這便是通往和平的關隘,被人們賦予民族融合的紐帶而非簡單的駛往關外的城樓;絲綢之路從這里出關,這便是中華壯大的見證,是中國走向世界的開端,深蘊的文化內涵早已超越其建筑的雄奇宏偉。勾注山不是山,而是雁門文化的載體,雁門也不再是雁門,已演變為歷史書頁中熠熠生輝的史冊。
與悟禪的第三境界不期而遇,是在拜讀了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之后才悟得了這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的真諦。
莫高窟、陽關雪、白蓮洞、都江堰,這些輝煌一時的文化建筑在余秋雨的筆下統統是歷史的見證者,不加雕琢與修飾。雁門亦是如此,走過馬蹄翻飛、鼙鼓動地的殺伐動蕩,走過昭君端詳寧靜的身影,亦有著絲綢之路通商的車轍,我們無法用一個確切的名詞去定義他的內涵。因為千百年來,他僅僅是一位歷史的見證者,承載著血淚榮辱,讓歷史發展的必然從他身上走過。他只是一個關樓,靜穆在秋風之中不曾因時光荏苒改變絲毫。折戟沉沙的刀痕只是歲月在他身上留下的皺紋,深深的兩道車轍不過是往來過客留下的點點年輪。雁門只是雁門,一個佇立關外的千年城樓。
對于生命的認識一如我對雁門的理解,閱歷和積淀會豐富生命的意蘊,而無論怎樣的輝煌壯美、熱烈激昂都會淡去,不必在年少時為賦新詞強說愁,亦無需在年老后嘆息年華易逝。生命如流水,我們都是歷史中的茫茫塵埃。
在這個風云變幻的人間,沒有人可以過得行云流水,順應自然,運載時光,如是而已。
關于優美的哲理散文精選篇三:飽帶干糧,晴帶傘
忙碌了一天的我,總算到了該下班的時間了,正準備走的時候,對面店的老板向我借雨傘,說是外面下雨了,因為我還有雨衣,便把雨傘給了他,不一會,隔壁店的小姑娘也來借傘,我無奈的搖搖頭,表示了沒有。在走廊下,依然聚集了,很多下晚班等著回家的人,她們一個個望著那密密的細雨,臉上滿是焦急的神情。雨雖然不是很大,她們卻不敢貿然在雨中行走,因為她們清楚的懂得,話不大傷心腸,雨不大濕衣裳的道理,更何況已是深秋,我慶幸自己早有準備。
這樣的早有準備,在我小的時候依然養成了。那是在許多年前老家,土地分田到戶,我們家分到了將近十來畝的土地,我們姐弟幾個都還小,當時我也就十四、五歲的年齡,由于地多,父母忙不過來,于是,我這個家里的長女,便在假期幫著父母干些力所能及的農活。那是一個暑假,我每天都要跟著父母,起早貪黑的下地,父母用鐮刀收割麥子,我的任務就是把割倒的麥子,一點一點抱到路邊,然后由父母用手扶拖拉機拉到場上,很是辛苦。
夏季的天就像孩子的臉,說變就變,有時正干著活,天突然會下起雨來,看到別人家干活的人們連跑帶躲,還是被淋成了落湯雞,而我們家卻能躲在雨傘下,吃著干糧,還正好可以趁著下雨時間休息一會。我坐在雨傘下的麥子上,一邊吃著干糧,一邊享受著炎夏這突降的雨水,給我帶來的清涼。然而,又有些奇怪,我的父母怎么知道今天會下雨呢?于是,便好奇的問:”媽媽,你們怎么知道今天要下雨啊?”“傻孩子,我們怎么能知道什么時候下雨啊?你沒聽人說過嗎,吃飽的時候別忘了帶著干糧,晴好的天氣要帶把雨傘,就是說,以防突然發生什么事情,而束手無策,知道嗎?”媽媽笑著說。我忘著媽媽,點了點頭,表示我聽懂了。這時我也終于明白了,每天下地的時候,父母為什么總是不知辛苦的帶著個大包包,里面裝滿了東西,原來是為了一些突發事件,有備而來的。也就是那個時候,我懂得了飽帶干糧,晴帶傘的真實含義,那就是有備無患。
? 更新于:
- 上一篇: 關于人生的哲理性散文
- 下一篇: 關于做一個淡然的女人的散文
- 致詞
- 感謝作者的辛勤創作與精彩分享,為我們帶來寶貴的知識與靈感!您的智慧火花,點亮了我們的閱讀之旅。
- 聲明
- 文章的立場和觀點與本站無關。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和網友投稿,本站僅提供空間存儲服務。為了幫助讀者更好地閱讀文章,我們收集并進行編輯整理,并盡可能保留作者信息。由于互聯網的復雜性和多樣性,可能存在作者信息不準確或標注佚名的情況。如果有侵犯您權益的內容,請聯系我們刪除或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