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數:923 字 閱讀時長:大約 2 分鐘 ?
路邊挑擔子叫賣山貨的農人的筐子里,開始出現柿餅了。看到這個,就知道冬天來了,年也快到了。
母親打電話來,說過年的掛面已經準備好了,問什么時候回去拿。
母親口中的掛面,自然是老家獨有的有著“方便面鼻祖”之稱的襄垣手工掛面。
起源于六百多年前的襄垣手工掛面,一般使用當地的“小火麥”,將面粉精篩后,從勾芡揉面到盤條掛枝、捆切包裝,全部是手工操作,而且制作受氣候限制,只宜在農歷十一月至次年二月間進行,歷來有“九里掛面伏里醬”的說法。用深井水搋面,歷經和、壓、臥、盤、搓、架、分、餳、拉、晾、掛、潮、裁、窨、曬十五道主要工序方可成型;每做一次掛面,斷斷續續需24個小時。
相傳,明朝兵部尚書劉龍奉旨回襄垣縣老家視察民情,行至五陽嶺突然發起高燒,下人扶他住進一所小旅店。店主為他荷包了兩個雞蛋,煮進了一把掛面,放了些姜末、胡辣粉、滴了些香醋,滾了兩碗酸辣掛面湯讓他喝。劉尚書喝完睡了一覺,身上發汗后,頓覺頭清身爽。劉尚書問店主:“此湯何名?”店主曰:“‘銀絲吊金瓜’,其實就是一碗‘荷包雞蛋掛面湯’。”劉尚書為了炫耀家鄉的美食,回京時讓部下帶了些襄垣掛面,送到御膳房,讓御廚也照民間的配料方法做成“掛面湯”,親自給皇上、娘娘、嬪妃們品嘗。皇上食后問之何物,這么香美?劉龍曰:“銀絲吊金瓜”。皇上連連點頭稱贊。
傳說只是傳說。真是的情況是,襄垣手工掛面以其獨特的制作方式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掛面家常的做法也有了固定的模式。取手工掛面煮熟,撈入冷水中泡去咸味,再用筷子挑入湯碗內,配入海帶絲、油炸豆腐絲、炒肉絲、蘿卜絲,再澆入滾沸的清湯,撒上花椒面、胡辣粉、姜末、蔥花,滴入香油、香醋即可食用的一種面條湯。加入荷包蛋,便稱做“銀絲吊金瓜”。加入餃子,就成為象征吉祥富貴的“金絲吊葫蘆”。
至今,襄垣手工掛面依然保留著它最純正的全手工、原生態、老傳統的記憶。包含了這里的氣候、水土、紅小麥與節令,也包含了襄垣世代的生活理解、情感、藝術和習俗。走親訪友,帶上幾把手工掛面,代表一份祝福;游子遠行,帶上幾把手工掛面,代表一份牽掛。掛面,變成了親情友情的寄托。
離鄉近三十年,無論飲食如何變化,年初一早上的那碗“金絲吊葫蘆”是一定要吃的。忽然明白,原來思鄉就是一碗掛面湯。
? 更新于:
- 上一篇: 懷念的地方,心靈的故鄉
- 下一篇: 思鄉隨筆
- 致詞
- 感謝作者的辛勤創作與精彩分享,為我們帶來寶貴的知識與靈感!您的智慧火花,點亮了我們的閱讀之旅。
- 聲明
- 文章的立場和觀點與本站無關。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和網友投稿,本站僅提供空間存儲服務。為了幫助讀者更好地閱讀文章,我們收集并進行編輯整理,并盡可能保留作者信息。由于互聯網的復雜性和多樣性,可能存在作者信息不準確或標注佚名的情況。如果有侵犯您權益的內容,請聯系我們刪除或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