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數:1938 字 閱讀時長:大約 4 分鐘 ?
陽歷12月25日是基督教的圣誕節,據說是基督耶穌的生日。由于耶穌立意救世,提倡人人平等,甚至將國王與乞丐一起列為上帝的兒子,反映了人民追求平等、自由生活的愿望,因此受到人們的敬拜。因為耶穌自稱上帝的兒子,是前來舍身流血拯救世人的,所以這一天被稱為“圣誕日”。每年到了這一天,全世界各地都在狂歡慶賀。時間一久,竟成了一種正規的節日,受到全世界人民的擁護。中國也不例外,至今無人提出異議。
由于西方各國將基督教定為國教,政治上的支持,更有利于宗教的發展。基督教得以滲入全球每一寸地方。現在我們習慣以耶穌出生年為世界通用的公元紀年,將星期幾稱為“禮拜幾”……等等。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古國,卻要趕走自己供奉數千年的圣人,換上一個西方白人來當神敬拜,這對我們每一個中國人,不能不說是一個遺憾。
因為西方意識形態的介入,將使我們缺乏對西方帝國主義、霸權主義的警惕感,從而產生崇洋媚外的思想。這一種文化認同感,是一種慢性的文化侵略,一種看不見的占有方式,它將使我們在無形中消磨了民族自尊。長此以往,中國人將不以身為中國人為榮,而文化認同感的形成,將使中國相對容易地被西方和平演變或侵占。如中日相鄰,由于缺乏警惕感,中國的戊戌維新、辛亥革命一直以日本人為榜樣,致使后來日本人侵略中國時,出現了“漢奸多出鬼子數倍”的尷尬局面,甚至連汪精衛這樣的國民黨政府首要人員也甘當日寇走狗。查汪逆一生,21歲赴日留學,一直視日本為友邦,故不以入日籍為恥。
我們雖不排斥基督教圣誕節,但這畢竟是人家的,作為具有七千年文明史的古國,中國應當有著自己的“圣誕節”。中國歷史上能被稱為“圣人”的,得到后世崇拜的,非孔子莫屬。
孔子“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終為人人尊敬、名聞天下的博學之士。他一生顛沛流離,尋覓理想家園。五十多歲時還率學生周游列國,歷盡艱辛,甚至差點被人誤殺。晚年歸魯,被尊為“國老”,然終不被重用,最后致力于文獻整理和教學授徒。73歲時病卒。弟子們以對待父喪之禮對待孔子,為其服喪三年。其愛徒子貢在他墳前蓋了一間小屋,為他守墳長達六年。
孔子一生追求“仁”、“禮”,渴望以仁禮治天下,雖歷經艱難而志猶不屈。作為中國儒教創始者,其思想不論是從政治、教育、哲學、文學、史學等等諸方面都對著國人起過闊大深遠的影響,一直推動著中國社會的發展,被后人遵為“大成至圣先師”。其學生或后繼者孟子被尊為亞圣,顏淵被尊為復圣,曾子被尊為宗圣,子思被尊為述圣。不但如此,他還受到了全世界各地人民的崇拜與敬仰,位居“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至今我們常用的“不恥下問”、“文質彬彬”、“后生可畏”、“舉一反三”、“朽木不可雕也”、“是可忍孰不可忍”等等成語,其實都來自《論語》,這是我在讀《論語》后所深深體味到的。
關于孔子的誕辰,以前眾說紛紜。傳統祭孔日期定在農歷八月二十七日,據說出自孔氏家譜。民國曾據此定夏歷八月二十七日作為教師節,后來又邀有關專家把孔子誕辰換算為陽歷9月28日。最早記載孔子誕辰的文獻《春秋公羊傳》稱:“(襄公)二十有一年,……九月庚戌朔,日有食之。冬十月庚辰朔,日有食之。……十有一月,庚子,孔子生”,而《春秋谷梁傳》則載:“九月庚戌朔,日有食之。冬十月庚辰朔,日有食之。……庚子,孔子生”。后人從紀日干支的簡單排算出魯襄公二十一年十一月中不可能有“庚子”干支。而十月庚子則有,故取后者。而“十月庚子”是以周正計算,按周歷比夏歷早兩個月,或許據此得出夏歷八月二十七日的結論。
但若由周正十月庚子直接轉陽歷當為何時呢?人們又根據天文學進行考據:《春秋公羊傳》和《春秋谷梁傳》在孔子出生這一年中都記載了日食。日食是非常罕見的天象,同時又是可以精確回推計算的天象。經推算,魯襄公二十一年(前552年)的一天,曲阜出現日食,紀日干支恰為庚戌,這就與史書“九月庚戌朔,日有食之”的記載完全吻合。人們為了確定這次庚戌日食的日期,采用天文學上常用的"儒略日"法,得出孔子生于公元前552年10月9日,卒于公元前479年3月9日的結論。后來,又有人對此提出異議,認為儒略歷存有誤差,根據更精確的格里歷推算,孔子誕辰應當為10月3日。
我想:到底是10月9日還是10月3日已經不很重要了,就讓學術爭論繼續下去吧,我們要的是能為人們普遍接受、已成習慣的東西。現在每到農歷八月二十七日或陽歷9月28日這一天,全世界各地儒教信徒與華人華裔紛紛進行紀念活動。我們應當順應大眾潮流,將孔子思想進一步發揚光大,為推動中華民族文化復興與全人類的和平發展而貢獻力量。故此,我建議將每年農歷八月二十七日或陽歷9月28日定為中國“圣誕節”。這也是我們中華民族“文化復興”的一部分。
? 更新于:
- 上一篇: 中國人不應該過圣誕節
- 下一篇: 為了無辜的生命必須重視
- 致詞
- 感謝作者的辛勤創作與精彩分享,為我們帶來寶貴的知識與靈感!您的智慧火花,點亮了我們的閱讀之旅。
- 聲明
- 文章的立場和觀點與本站無關。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和網友投稿,本站僅提供空間存儲服務。為了幫助讀者更好地閱讀文章,我們收集并進行編輯整理,并盡可能保留作者信息。由于互聯網的復雜性和多樣性,可能存在作者信息不準確或標注佚名的情況。如果有侵犯您權益的內容,請聯系我們刪除或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