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數:4120 字 閱讀時長:大約 8 分鐘 ?
我總覺得三十多年前的元宵節要比現在熱鬧許多。
在東北的農村,地里的活一般都要從陽歷四月初一直忙到十月末,所以在農忙階段的節日就幾乎都不被重視,多是草草地應付一下了事。比如清明的時候,母親只是早晨象征性地煮幾個紅皮雞蛋,我們每人分上兩三個,節就算過完了。端午節的時候也正好趕上了夏鋤時節,一般父親頂多會割一斤豬肉回來包一頓餃子,粽子是沒時間包的,而且那時用來包粽子的竹葉和江米都需要到城里去買,所以端午節的時候幾乎沒有幾家能吃上粽子。到了中秋節,又恰值秋收,父母從早到晚都要在地里忙著掰苞米、割黃豆,就更顧不上過節了。好在那時供銷社里也有月餅出售,父親在我們的督促下,多會在頭一天就買一包回來。一包月餅四塊,多用紙捻的線繩捆著,我們哥仨每人一塊,父親和母親分吃一塊,其他的美食就再也沒有了。
春節和元宵節都在冬季,正是農閑時節,大人們有著充分的時間來準備一應事物,加上那時糧食大都已經賣掉了,農民的手里有了足夠的閑錢,所以這兩個節日就會更熱鬧些,好吃、好玩的東西也更充足一些,因此我們小孩子也就更喜歡這兩個節日。
初七八的時候,父親就開始給我們扎燈籠了。東北不長竹子,燈籠的骨架都是用秫秸篾扎的。父親頭一天就選出了十幾根粗壯筆直的高粱秸,再拿進屋里緩上一宿,這樣第二天往下劈的時候秫秸蔑就不脆,而且有韌性不易折斷。父親扎的燈籠有圓形的,有方形的,記得有一年他還心血來潮扎過一個五角星形的。搭接的部位都用母親做活的棉線一圈圈緊密地纏好,輕巧又結實,即使不小心掉在地上,也只是蹦幾下,而不會損壞。糊燈籠的彩紙供銷社里就有,炕桌面那么大的一張只要兩毛錢,有紅、綠、黃、粉各種顏色,雖然很薄,但好在透亮,正適合糊燈籠。
燈籠一般要扎四個,一個大而圓紅色的要掛在院子里的松木桿上,扯上電線,里面點上一支燈泡。三個小的我們哥仨一人一個,用來晚上提著玩。那時我就已經具有了畫畫的才能,燈籠糊完后我就會用水彩在我的燈籠上畫個孫悟空騰云駕霧揮舞金箍棒的圖案,我給大哥畫的是滿臉絡腮胡子的沙和尚,三弟的是大肚子的豬八戒扛著九齒釘耙。雖然唐僧長得英俊,但因為他不會法術,我們誰都不喜歡,所以我也從來沒在燈籠上畫過。當時我們哥仨曾經私下里議論過,如果我們再有個小弟弟的話就給他的燈籠畫上唐僧,但也只是議論而已。
那時村里還有一個我們當面叫許老爺,背后叫許瘸子的老頭,手很巧,每次元宵節的時候都要向天上放十幾個紅燈籠。他那種會飛的燈籠叫做天燈,也是用秫秸蔑扎的,只不過是秫秸蔑劈得更細更薄。天燈多是長方體的,上粗下細,底下不封口,用細鐵絲綁著一小截蠟燭。他每次放燈的時候我們小孩子都會圍過去看熱鬧。十幾盞燈籠放在地上,他依次用火柴點燃里面的蠟燭,然后就退到一邊。火苗在燈籠里晃動著,不多一會,就有一只燈籠晃晃悠悠地離開了地面,向上升了起來,緊接著第二個、第三個、第四個……天燈越升越高,越過了房屋,越過了樹木,伴隨著微風向遠處慢慢地飄飛。天燈在夜色的襯托下顯得格外的鮮紅,像淡黑的絨布上繡著的幾朵絢爛的紅蓮,又像滾落在黑土地上的幾只成熟的柿子。但許瘸子做天燈偶爾也會有失敗的時候,有一年他的一只天燈就在天上著了起來,飛著飛著也許是蠟燭傾斜到了紅紙上,呼地就在天燈上竄出了一股火苗,隨后整個天燈就燃燒了起來,像一朵紅色的曇花,瞬間開放,又瞬間凋謝。那時我們為著那盞燃燒的天燈興奮得跳了起來,不住地鼓掌,哪里會注意許瘸子臉上的一絲落寞。
除了紙糊的燈籠,幾乎每個元宵節我們還都要做冰燈。冰燈的起源地正是我們黑龍江省,過去這里的人們有冬季夜晚捕魚的習慣。一般的油燈沒有燈罩,在野外很容易被風吹滅,因此人們就開始就地取材,發明了冰燈。我小時候的冰燈是用家里的洗衣盆,臉盆,飯盆,或白鐵水筲做模具的,里面盛滿了水,放在屋外凍兩三個小時。當靠近盆或水筲壁的水結冰至一拳厚時,把里面剩余的水倒掉,再把盆和水筲端進屋里倒扣在地上,用不了一會,冰就會和容器脫離。把這樣的冰罩搬到屋外,可以分別擺放在地上,也可以一個一個地摞起來,然后在里面點上蠟燭,冰燈就做好了。那時村里有的人家做冰燈時不知水里放了什么顏料,做出的冰燈五顏六色的,里面的蠟燭點燃后,不但晶瑩剔透,而且流光溢彩,猶如童話世界里的幻境。
在東北,人們正月十三四的時候就開始做元宵了。那時東北進入冬季后有包粘豆包的習慣。粘豆包是用粘玉米或大黃米發酵后磨成的面,再包上豆餡做成的。每年包粘豆包的時候,人們都會特意留出一大塊粘面,放在屋外凍上,好留作元宵節包元宵用。包元宵前先把粘面拿屋里化開,然后揪團按扁,里面包上豆沙、棗泥或花生碎和芝麻,再用手團成球狀,元宵就做好了。我家吃元宵一般都是用水煮,然后連湯一起吃。我喜歡立在鍋灶旁咽著口水看母親煮元宵。鍋里的水沸騰著,像一股股從地下涌出來的泉水,翻著大大小小的水花,如盛開的白菊。一個個元宵在水里打著滾,似早春入水的一群白鴨,興奮地翻著跟頭,拍打著翅膀,互相嬉戲,來回追逐;又仿佛是天上掉下來的無數珍珠,在水中沉浮起落,自在逍遙。
元宵的皮粘滑而有筋性,元宵的餡甜膩卻又爽口,我們哥仨都愛吃,常常是一連氣吃上兩三碗都不撂筷。小時候我二奶家的生活條件很好,她家似乎已經吃膩了水煮元宵,所以每到元宵節的時候她家就喜歡用油來炸。剛炸出來的元宵金黃油亮,光看樣子就十分誘人。我曾經在她家吃過一回這樣的元宵,外面一層酥脆的薄皮,吃到嘴里格外香甜。但那么多年我也僅僅是吃過一次,因為我二奶是個吝嗇的人,總是在我吃她家東西的時候冷著臉,況且那時我的母親也嚴禁我們隨便去她家吃東西。
元宵節之所以熱鬧,多數是因為那時可以看到大秧歌的表演。每年的正月十五,我們當地都會舉行盛大的秧歌匯演,整個鄉鎮十八個村都會派出秧歌隊到鄉政府的大院里進行表演和比賽。元宵節的早晨,剛吃過早飯,各村的秧歌隊就已經來了。五顏六色的服裝、鮮艷多彩的頭飾、震天動地的鑼鼓、激昂跳躍的喇叭,整個鄉政府大院轉眼間就成了色彩繽紛的世界,成了歡聲笑語的海洋。
年輕的小伙和姑娘一般都踩著高蹺扭秧歌,最高的高蹺有一米半還多,超過了我們孩子的腦袋,人踩在上面不但穩穩當當,而且還能歡快地扭著秧歌,這讓我們小孩子十分羨慕。每年扭秧歌都少不了大頭娃娃的表演,表演者頭上套一個紙糊大面具,面具常常是孫悟空、豬八戒的造型。孫悟空手里舞著一根纏滿彩條的金箍棒,做著抓耳撓腮的滑稽動作;豬八戒挺著大肚子,肚子是用一塊畫了肚臍眼的白布,里面塞了棉花做成的,他一扭,肚皮就上下亂顫,十分逗人。另外還有仙女晃晃悠悠地擺著旱船,老漢里倒歪斜地推著小車,最好笑的是一個男扮女裝的老太太,戴著黑色鑲花邊的呢子小帽,臉上涂著兩塊圓圓的紅脂粉,拿著一根一米多長的旱煙袋,邊扭邊擠眉弄眼,讓人笑得肚子都疼。
記得有一年區里的秧歌隊還曾經下過鄉鎮巡演,他們的秧歌隊里居然有舞龍和耍獅子的表演。十幾個人用木棍挑起一條幾丈長的彩綢巨龍,龍頭處一個小伙子舞著一顆巨大的彩珠,跟隨著彩珠的騰挪翻飛,巨龍左右盤旋、上下起舞,身姿矯健、氣勢恢宏,真的就像一條巨龍在云海間翻騰飛躍,十分好看。獅子有兩只,每只獅子都由兩個人來裝扮,前面的人上半身套著巨大的獅子頭,后面的人半俯下腰,身上披著帶有金黃色長毛的獅身。獅子的大嘴可張可合,眼睛撲閃撲閃地還會動。舞到精彩處,前面的人就會一躍站到后面人的肩上,看起來就像一只雄獅人立而起一樣,十分威武;或者兩人前后一蹲,于是一頭獅子就在地上來了個前滾翻,也很逗人。
元宵節的夜晚是最迷人的。家家戶戶不約而同地亮起了紙燈籠或冰燈;孩子們成群結隊地提著燈籠在村子里游玩。那時每個孩子元宵節都會得到一些花炮和焰火,最常見的是魔術彈、穿天猴、提溜轉。當孩子們提著燈籠聚在一起的時候,就會紛紛點燃手中的花炮和焰火。魔術彈是一根長筒,點燃后會從里面噴出一個個小火球,火球直沖天際,然后就會爆出無數點色彩絢爛的焰火,頓時天空中就好像有無數朵艷麗的菊花競相開放一般。穿天猴點燃后會發出“吱”的一聲,尖銳而嘹亮,如同利箭射向夜空,隨后就“啪”的一聲炸開,放出一朵鮮紅的火花。提流轉需用手提著,點燃后會在空中快速地旋轉,同時噴射出一圈五彩的火花,像是一片盡情舒展的彩色蓮葉。
每到元宵節的夜晚,村里的大姑娘和小媳婦們就會打扮起來,然后結伴出門,向著村外健步行走,稱為“走百病”。聽說只要元宵夜走一走,她們整個一年就都會美麗常駐,百病不侵。那時我們村的西面有一條河,每年“走百病”的終點就是那。婦女們到了河上,就會紛紛臥倒,在冰面上滾上幾圈,滾冰寓意著“滾病”,意思就是把疾病滾走,也是我們東北元宵節的特有風俗。每當滾冰的時候,女人們就互相說笑打鬧起來,銀鈴般的說笑聲回蕩在冰河之上,久久不散。
我們那還有元宵節新媳婦躲燈的習俗,據說新媳婦要是元宵節那天看見了婆家的燈,老公公就會死得快。所以滾完冰后,當年新結婚的小媳婦還不能回婆家,要出去“躲燈”,但也不能回娘家,一般都是去別的親戚家里住上一夜,直到第二天才能回家。
元宵節那天晚上,祖墳在村附近的人家都要去自家的墳地給已逝的先人送燈,一是讓先人們在元宵節里也不孤單,二是為了祈求先人保佑一家平安多福,多子多孫。最早的時候,家家做的都是碗狀的面燈,用玉米面做成的叫金燈,用白面做成的叫銀燈,用蕎麥面做成的叫鐵燈,先蒸熟,再插上用棉絮纏裹的蘆葦做成的燈芯,燈碗里倒滿豆油,面燈就算做成了。往墳地送燈的人多是長子長孫,點燈時也必須用自己帶來的火柴。點燈時要邊點邊叨咕:正月十五來送燈,送金燈、送銀燈、送鐵燈,有兒墳前一片明,無兒墳前黑窟窿。元宵節晚上,因為家家戶戶都要送燈,所以村外的墳地就常常是一夜燈火通明,遠遠看去,就如海市蜃樓一般,明亮卻又縹緲,而且凄涼中透著一絲淡淡的溫情。
今年的元宵節又要到了,父親早已老邁,不再扎燈籠了;三四種餡料的元宵也已經在超市中買了回來;鄉村里早已不再有秧歌匯演,人們有了更多的現代化娛樂方式,早已淡忘了從前秧歌帶來的快樂。父親前幾年元宵節前還曾叮囑過大哥,讓他元宵節的晚上別忘了去祖墳上送燈。但大哥只顧忙別的事情,就說:“都啥年代了,那都是迷信,你看現在誰還送燈?”于是這幾年元宵節,父親就再也不提送燈的事了。
? 更新于:
- 上一篇: 令人心疼的端午節
- 下一篇: 元宵應該如何吃 元宵節為什么要吃湯圓
- 致詞
- 感謝作者的辛勤創作與精彩分享,為我們帶來寶貴的知識與靈感!您的智慧火花,點亮了我們的閱讀之旅。
- 聲明
- 文章的立場和觀點與本站無關。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和網友投稿,本站僅提供空間存儲服務。為了幫助讀者更好地閱讀文章,我們收集并進行編輯整理,并盡可能保留作者信息。由于互聯網的復雜性和多樣性,可能存在作者信息不準確或標注佚名的情況。如果有侵犯您權益的內容,請聯系我們刪除或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