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數:1729 字 閱讀時長:大約 3 分鐘 ?
歷史的鏡頭回放到了1959年10月
“1959年10月,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召開了全國第三次勞模會議,也叫‘群英會’。當劉少奇主席、朱德委員長、周恩來總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步入會場時,整個大會堂響起雷鳴般的掌聲。那是一個激動人心的時刻,我身披大紅花,雄壯的義勇軍進行曲響徹整個大民大會堂……”
盡管半個世紀過去了,但當全國勞動模范、吉航公司退休員工劉成才老人說起這番話時,依然難飾心中那份深深的悸動與喜悅。
揮灑創業的激情
劉成才出生在解放前的1931年,經歷了從戰亂到新中國成立。新中國成立不久,一切都是百廢待興,每個人都以主人翁的狀態投身生產、投身國家建設。在吉航公司建廠初期,做為工廠發動機修理車間發動機火焰筒工段的工長,他和工段的同事們拼命的工作,有的時候一天工作十幾個、二十幾個小時不休息。因為舍不得工段的工人不顧身體健康不分晝夜拼命的工作,他總會在深夜把工人一次次趕回家休息,自己卻留下來多干,超負荷的工作量讓他幾次暈倒在工作現場。
那時,工人接受培訓的機會很少,整體的文化水平與技術水平不高。有些工人雖有蠻力,卻掌握不好操作的要領。當時,手掄大錘砸扁鏟是一項常用于工作流程的操作方法。這個工作看起來簡單,干起來卻不那么容易。細微的偏差就會砸到扶助扁鏟的手,而越怕越急就越會出錯。為此,很多工人不敢再掄錘,更不敢再扶鏟。劉成才就主動幫工人扶鏟,讓他們練習操作技巧。很多次他的手被工人掄下的鐵錘砸得紅腫、出血,但他從不介意。他說:“只要你們練好了,咱們給國家增效了,我的手沒啥受不了的……”出蠻力工人再也不敢亂掄錘了,他們說:“怎么樣也要練好,絕不能再砸到劉師傅的手!”至今這位80歲老人的雙手還依昔可見那些深深的疤痕,所傷之處的皮肉還是很薄,很薄。
讓蘇聯專家樹起大拇指的創新
建廠初期,工廠技術能力薄弱,設備缺乏,再加上原材料和備件的供應不能滿足生產需要,外廠訂貨又不能及時供應,導致生產時常停工。69型發動機加力燃燒室的碗形堵蓋,當時外購極為困難,自制加工更是難上加難,給生產帶來了無法逾越的困難。劉成才主動請纓,提出以試制模具的辦法解決工廠難題。經過無數次的深夜測繪、精心試制、反反復復的修制,一套成型且成功的創新型模具在劉成才的手中完美現身了。經投產使用后,這套模具經受住了實實在在的考驗,加工出來的零件達到最高質量標準。
810型發動機加力燃燒室修理時,穩定器根部經加工后常常發生裂紋問題。按零件性質和要求是難以修復的,技術部門也無法作出修復結論,造成大量機件報廢。劉成才看在眼里急在心上,為挽救這些零件,他徹夜不眠,經過多次的試制,最終研制出了一套補片夾具,用電阻焊進行焊修,復活了大量造價高、制造極為復雜的發動機機件。
隨著戰機修理形勢的不斷向前發展,工廠的生產任務驟然增加了許多,其中802、810、890三型發動機燃油總管的修理任務異常繁重,經常滿足不了裝配的需要。劉成才不斷在革新技術上入手,做出了多項技術改革。他采取將直徑較大的鋼球用腐蝕的辦法縮小等辦法,一舉成功制作出了小鋼球,突破了這三種型號發動機總管的修理關鍵,保證了裝配的需要。
某型發動機尾噴筒錐體試驗漏氣模具、斜沖1mm鋼板的夾具托板、復活810型的尾錐體通風罩、魚鱗價值昂貴的零件百余件……這種種發明與創新為國家節約大量資金。
看了他的多項發明,就連當時來輔建的蘇聯專家都稱贊地樹起了大拇指。
感知榮譽的力量
歷經歲月,輾轉流年。
從參加工作開始,劉成才每年都會獲得勞動榮譽稱號,工廠的、市里的、省里的,還有那個他最引以為榮的全國“群英會”。那是那個時代火紅印記,雖然只是一塊牌、一張紙、一個本,但這代表著榮譽,榮譽給了他在航修領域里37年的堅持、37年的信心和37年的前進動力,榮譽使他時刻銘記勞動的使命和工作的責任。
在劉成才老人退休后的日子里,他一如既往地關心著他所熱愛的航修事業。在退休后的多年里,他幫助工廠提出了多項發動機修理技術的合理化建議,協助相關人員對發動機修理中多項技術文件進行了相應的修訂與革新。
如今,80歲的劉成才老人疾病纏身,行動多有不便,但每每工廠修理好的試飛戰機搏擊碧空時,他總會翹首凝望,那深邃而寧靜的目光里,傾注著他默默的情,那顆奔騰的中國心,涌動著他全部的愛……
? 更新于:
- 上一篇: 劉若英是個怎樣的人?
- 下一篇: 別上餿味心靈雞湯在你朋友圈內傳播
- 致詞
- 感謝作者的辛勤創作與精彩分享,為我們帶來寶貴的知識與靈感!您的智慧火花,點亮了我們的閱讀之旅。
- 聲明
- 文章的立場和觀點與本站無關。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和網友投稿,本站僅提供空間存儲服務。為了幫助讀者更好地閱讀文章,我們收集并進行編輯整理,并盡可能保留作者信息。由于互聯網的復雜性和多樣性,可能存在作者信息不準確或標注佚名的情況。如果有侵犯您權益的內容,請聯系我們刪除或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