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數:2755 字 閱讀時長:大約 6 分鐘 ?
孫志超:
我有過三年看完一本書的經歷,也曾經有過一天讀三本書的時候。有人問我:“你花多少時間讀完一本書?”潛臺詞是:“你是用什么速讀招數才會這么快?”
其實我從來沒學過什么速讀,而且不覺得速讀有什么特別的好處,因為能不能速讀,與讀書品質的好壞,沒什么關聯。
相反,我認為書應該要讀得慢,讀得仔細。
我能讀書快其實有個契機,曾經有份作業要讀完幾百頁的書,寫出一份長篇報告,真正可怕的是隔天上午就要交。
當時我想,完蛋了,這絕對不可能,但時間緊迫不做不行,只能焦急地翻開書。直覺突然告訴我,這幾百頁之中哪些該讀,哪些可以跳過。連我自己都被自己有此能力嚇了一跳。
仔細想想,其實道理很簡單,因為報告有主題,只要找出與主題相關的部分仔細閱讀即可。
也就是說,只要有明確的“目標”,你讀書的品質與時間都會改變。目標之外的內容都不需要花時間讀,速度當然會更快。
假設你要讀管理學的書,“目標”是了解身為領導人該怎么管理下屬,那么只要讀相關部分就好。看看書本的簡介與目錄,搞清楚你要學什么,仔細鉆研這些部分就好。
“快”只是一個結果,本身毫無價值。但我想還是有人希望能讀書讀得更快,聽我一句勸。所有的書你都讀不快嗎?應該有些書讀得快,有些讀得慢。想必你有擅長與不擅長的內容。讀到不擅長或不熟悉的內容,讀得慢是理所當然,因為你不懂,慢慢讀才會懂,才會理解,才會吸收。這段過程是何等愉悅?
由“不知”邁向“知之”是一件大工程,千萬不要把它想得像微波爐熱菜一樣簡單。慢慢讀,好好懂,懂得愈深,讀書速度自然就愈快。
我并不認為讀了幾萬本書有多了不起,讀書真正了不起的地方在于“有沒有發揮功用”。通過書本獲得新知,對社會做出貢獻。
有些人會在一年之初立志“今年要讀一百本書”,真是無聊透頂。讀書的重點在于“目的”而不是“數量”,所以應該立志的是你的“目的”。
有時候讀了十本書,不如把一本經典讀十次,因為真正的好書,可以讓你依據十個不同的目的,反復讀個十遍。
只要內心涌上疑問,就重讀一次。讀一堆不同主題的書是很有趣,但若想在有限時間內吸收學問,這么做的效率就不高。
要在短時間內鉆研特定主題,就不需在意讀多少本,而是應該掌握重點深入學習,這樣才能更快達到目標。如果能讀完單一主題的三十本書,應該算得上是專家了。
另外,鎖定主題深入研究,過程中也會接觸到相關的其他主題,并很自然地引發研究其他主題的動力。
因此請不要隨機亂讀,先鎖定一個主題,然后依循相關主題接連閱讀,這種開枝散葉的讀法,更能有機地逐步吸收,增加自己的學養。
讀書對一流商務人士并非閑暇之余的樂事,而是做生意的“起點”。為了目標而讀,獲得新的知識與見解后,展開新的行動。
有些“旅游愛好者”每年都會出遠門放松個幾次,但這樣不能變成旅游專家,真正的專家必須掌握怎么買票、當地有那些美食、不同的旅館分別有哪些服務、通往景點的秘徑、捷徑等一切信息。必須成天只想著旅游,想著怎么提供大眾更多有益的信息,這種“一流的變態”,才能成為專家。
讀書也是一樣,專家整天想著管理、領導、營銷、金融……不斷挑戰自我,所以讀書是專家用來解決問題的最佳工具。
今天拿筆在醍醐灌頂的一段字句上畫線,明天就付諸行動。所以讀書是“努力”,絕對不是“喘息”。
如果讀書有分“積極”與“消極”,我當然推薦“積極”讀書。但如果真的是精疲力竭,選本輕松簡單的書來喘口氣,為自己充個電也不錯。不斷往前沖、往前沖,偶而停下腳步休息,或許是不錯的閱讀步調,畢竟受傷了還是需要時間調養的。
半途受挫是最棒的,請珍惜你的“不知”。我想你應該有這種經驗,而且多半把它當成一件負面的事。但讀書受挫其實是美事一樁,至少你在受挫之前,都是認真面對、主動地挑戰這本書。
當你在書中讀到新知識、未曾實踐過的技術,會覺得很難理解,造成心理負擔,因此才會半途放棄。這種“主動”的思考方式,就是閱讀的一大優點。
引人入勝的電影,不需要觀眾花心力去懂,劇情依然行云流水地推進。如今大多數的電影都老少咸宜,適合闔家觀賞,所以很好懂,觀眾完全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但書本,尤其是商業書,必須經過思考消化才能讀下去,是主動的行為。
閱讀,思考,決定要不要接受,然后繼續閱讀與思考。長久下來,你的思考能力會更加成熟。
而不需要動腦筋就能懂的書,讀起來或許暢快,卻無法鍛煉你的大腦。
“半途受挫”代表這本書對現在的你來說負擔太重。比方說經典作品,或者與自己興趣不同的領域,讀起來經常令人受挫,但你應該抬頭挺胸,相信自己讀這些書是很棒的挑戰。
挫折還有另外一個好處。
當你讀書讀到受挫,代表你已清楚發現自己“不懂”的地方。例如“我讀一本知名作家的名著,讀到第幾章第幾頁,其中有個地方就是不懂?!痹谶@不懂的地方畫條線吧,這條線將改變你的人生。日后碰到專家,就謙虛地向他們請教這個“不懂的部分”,一流的人可以通過你讀什么書,在哪里掙扎,看出你是不是認真,有沒有心要學習。只要確定你有心,他們就會傾囊相授,宛如教導過去那個“不懂的自己”,甚至衍生一種革命情懷。
今天不懂不代表永遠都不懂,當你不懂,就記住這個不懂,每天努力向學,答案就會離你愈來愈近??傆幸惶?,你會茅塞頓開,恍然大悟,或是有貴人指點迷津,這些都是挫折給你的好處。
所以,不要嫌自己讀書滿,請敬重你的“不懂”。
程墨Morgan:
首先,看書并不是越快越好,不同的書要有不同的閱讀速度。
比如,哲學書就要慢慢品味,有個哲學系教授告訴我,看哲學名著,如果你一小時看超過了一頁,說明你看得太快了。當然這么說有點夸張,但是道理就是,哲學書要一邊看一邊想,不要追求速度。
當然,有的書就是要速度看完。
作為一個軟件工程師,面對層出不窮的技術,我要學習的東西很多,所以對技術書籍大部分要圖快,慢慢我也總結出來一套方法,親測行之有效。
第一步:先要明確,有的書值得看,有的書根本不值得浪費時間看,所以要用用最短時間判斷這本書值不值得看??梢陨隙拱昊蛘邅嗰R遜上看看評分,豆瓣上現在比較水的打分太多,主要還是看亞馬遜吧,分高的可以看,分低的基本可以扔了。
第二部:快速了解這本書的結構,先看目錄,就可以大概了解內容架構,然后,去看每一章的開頭和結尾。如今,大部分技術書籍都會遵從這樣的討論,每一章開頭將為什么寫這一章,結尾處會有總結,我自己寫得《深入淺出React和Redux》也遵從這樣的套路,這樣方便讀者閱讀,同樣,這也方便我這樣快速了解內容。這個過程可以很快,不超過10分鐘。
第三部:到這里,你基本就知道這本書以什么節奏來講什么內容,如果覺得值得一看,就開始吧,因為你已經有了大致了解,有些章節如果你覺得已經了解,那就可以跳過去,如此一來,又節省了很多時間。
照上面的方法,閱讀速度可以大大提升,因為浪費的時間減少了。
我就是用這種方式閱讀的,去年我看了50本書,效率還算可以吧。
? 更新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