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數:5546 字 閱讀時長:大約 11 分鐘 ?
成都武侯祠
鐘樹梁
成都武侯祠,在從前成都城的南門大橋即萬里橋南去不遠處。唐代偉大詩人杜甫的《蜀相》詩中的首聯“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所指的地方大概相當于現在武侯詞所在地。明代曹學全《蜀中名勝記》說:“今武侯在百花潭與草堂并列者,不知何代增設?!辈苁线€作了一些考證。武侯詞在社甫居草堂以前已有是無疑問的。一千多年來,武侯詞雖屢有變更,但錦宮城外南郊一角,柏樹森森,則是都人士大及外地游人永遠瞻仰、系念、訪尋、游覽的地方。這至近世,大年初一游武侯祠更是成部民眾新年出游的“首選”之處,已成為民間風俗。李吉人先生的小說中對成都人必武侯同就有很細致的描述。我童年時對于新春游武侯祠也很感興趣?;貞洰敃r,由武侯詞大門外直到武侯殿前和惠陵周圍,雜貨攤子、雜耍圈子、特別是小食攤擔鱗次櫛比,所在皆是。昭烈帝殿和武侯殿的香火也很盛,煙霧繚繞,燭光明耀。游人穿紅著綠,熙來攘往,小孩子們在過年以前早已盼望的這一天終于到來,更是樂得來合不攏嘴,停不住腳。武侯祠內塑像很多,這是一般游人最喜歡看的,尤其是對關羽、張飛的像更要駐足久觀。劉備殿左右兩側廊廡的文臣武將像,龐統鳳雛顏面烏黑,目光則炯炯有神;黃忠老將須發皓白,神氣又凜凜如生,這也是最吸引游人的。作為游覽的地方,可以說武侯詞更富于群眾性和普及性。南游武侯祠,北游昭覺寺,這是成都新年的兩大盛事,其他游玩的地方雖多,也多半排在正月初二以后去了。
但是初一這天有些文墨之士或訪的探古之人則不大肯來,他們總要等過了破五以后,武侯祠的游人漸漸少了,貨攤、食擔也漸漸移去他處了,武侯祠更顯出它的殿堂整肅、林國幽雅之美。這時那些訪的探古、修楔聯吟的游客才柵珊而來,倘徉于亭榭池沼之間并對武侯祠粲然羅列的文物—一欣賞玩味。好書不厭百回讀,雖然不少的人年年都要來游,但每來一次,發思古之幽情,就文物而重覽,鑒古而觀今,好象總會受到新的啟發、得到新的收獲似的。歷史政治,詩文書畫,建筑雕塑,碑刻匾聯,竹木池沼,鷗鳥游魚,這許多方面武侯祠所蘊含的意義都很深,而所擁有的物品都很盛,所以游覽者各人探其所探,取其所取,總都會欣欣然而往,怡怡然而歸。
例如“三絕碑”的確是人間的至寶。幾十年間,我每到碑前,總是流連而不欲去?!叭^”一詞,雖然是俗稱,但也很有道理,前人以為諸葛的功業、裴度的文章和柳公綽的書法可稱三絕。
我覺得諸葛武侯,“萬古云霄一羽毛”,求之于歷史人物實在不多,應稱一絕。裴度的文章評論諸葛。全面恰當,求之于史論與碑銘也十分難得。試看這篇《蜀丞相諸葛武侯祠堂碑銘并序》的開頭數語;“度嘗讀舊史,詳求往哲,或秉事君之節,無開國之才;得立身之道,無治人之術,四者備矣,兼而行之。則蜀丞相諸葛公其人也!”對諸葛亮的生平就概括得很精審。立身是功業的基礎,開國是功業的重點,事君與治民(治人即洽民,唐文往往避太宗諱)是建功立業所必須善于對待也必須作好的兩個主要方面。裴文就此立淪,故能要言不煩,克中肯綮。其序言及銘文,敘述與議論結合,平正通達,實事求是,不作諛詞,亦無泛語,不僅是自來有關諸葛的評論文章中所罕見,而且是唐文中所少有。這也與裴中立的學問見識有關。裴度當年隨西川節度使武元衡入蜀;訪諸葛的治績,察蜀民的情意,也可能受到比他早48年來到成都的詩人杜甫對諸葛武侯一往情深、備極傾慕的詩歌作品的影響(按杜甫到成都在唐肅宗干元二年,公元759年;一裴度入蜀在唐憲宗元和二年,公元807年),故對高山懷仰止之心,冀蜀民存必拜之感(裴文序末云:“乃刻貞石,庶時腳之人,存必拜之感”)而撰文立碑,出自一已的衷誠,期作來者的觀鑒,自然不同凡響。此文氣度雍容,機韻流暢,文學造詣甚高。試與韓愈《平淮西碑X相較,亦無遜色。裴文實兼有韓愈、段文昌兩篇碑文之所長。所以也當然算得一絕。唐柳公權、公綽兩兄弟的書法,自來論者以為仍有高下之分,如宋蘇武之于蘇轍。這且不論。但是柳公綽書此碑精力彌滿,風韻天然,實在是藝林精品,此碑書法的成就當也不下于其兄。近人馬宗霍《書林藻鑒》引評家評此碑的書法說;“公綽武侯飼記,如端人正土,筆法遒勁。”“如端人正士”之評很恰當。宋代大書法家米芾曾說“公綽乃不俗于兄”。明王世貞也說柳公綽“其行筆飄灑雄逸,無拘迫寒窘之態”,并認為與公權“真足壩虎”。驗之于這座諸葛碑的書法更覺得這些評語的確切。稱為一絕,自不為過。也還有人認為此碑的刻工魯建,刀法深穩;圓轉無滯,也應當算一絕。不管三絕也好,四絕也好,總之這座碑是我國現存的唐碑上品,它矗立干成都武侯詞內1200年,飽經滄桑,仍然完好,現在成都武侯祠博物館已給它加上了玻璃罩,可觀而不可觸,益增其美,益永其年。
三絕碑對我來說還有這樣一件有關的小事。幾年前,有日本歷史學者來游成都武侯詞,寫了一首七律,向我索和。我也就寫了一律。我的詩是“丞相祠堂喜共登,益州天府正清澄。千秋著論裴中立,異代傾心社少陵。明志片言惟淡泊,出師一表自歧贈。臥龍才識今尤重,欲與斯人論廢興?!睂戇@詩的第二聯時頗費推敲。因為我起初決定不了究競寫“千秋作贊陳永柞”好,還是“裴中立”好。陳壽是良史之才,對諸葛亮很尊重,對諸葛的評論也出自公心,決不如有些人說的他寫諸葛亮傳挾有私怨,故篇末數語,實有微詞。但是我反復取讀《全唐文》所載的裴度這篇《蜀丞相諸葛武侯飼堂碑》與陳壽所寫的傳兩相比較,終覺裴文的評淪更為全面周至。陳壽雖不是挾嫌而論諸葛,但所見究不如裴度之全。其論諸葛用兵數語亦似不如裴文所見之深。所以我最后決定把第三句寫作“千秋著論裴中立”,質諸友人,亦以為然。
至于此聯的下旬“異代傾心社少陵”,那是沒有疑義的。杜少陵憂心黎元,系情家國,經歷唐王朝由盛到衰、由安轉危的時世變遷,非常盼望有賢臣如諸葛亮其人出而匡助朝廷,惠及生民。所以他在干元二年歲末到達成都之后,第二年就去尋訪武侯祠,寫出了“丞相羽堂何處尋”(《蜀方科)這一首古今傳誦、感人至深的名作。此詩的末聯“出師未經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既極為沉重地悲悼了古人,也引起了后代遭途末路、欲為國建功而不可得的英雄人物的共鳴,如唐朝的王叔文、宋朝的宗澤都曾反復誦讀這兩句詩,悲歌慷慨,涕下沾襟。杜甫對與他同時的國家大臣;如房倌、嚴武,瞻望甚殷;對歷史上的杰出人物,則以對諸葛的懷想最切。在他入蜀之后,成都、夔州,吟詠諸葛的詩都不少,而且篇篇有新意,字字見真情,或對世事而思賢,或撫古跡而興嗟,一倡三嘆,一往情深,真是“異代傾心”,最是諸葛后世的知己。其評論諸葛的詩句,含義也公正深刻,一言論定,九鼎不可移。求之于我國文學史上也是極為罕見之事。杜甫這首詩,萬古流傳。當然應當在武侯祠內刻石永葆,清人周厚轅歷史地完成了此一任務。杜甫此詩,人人會寫,但象周厚轅這樣的書法方足以與社詩相稱。論者以為周厚。一此碑的書法顏體兼蘇,渾厚端凝,筆端有情。周厚轅所寫《蜀相》詩碑在諸葛亮殿內左側壁上,游人詠讀杜詩,欣賞周書,瞻視吟哦,既是一種享受也得到不少啟迪。
三絕碑和周厚轅書自然是藝苑精珍。但你如果隨處行來,舉目四觀,則又會如行山陰道上有應接不暇之感。即如被人們疑為贗品的岳飛的《出師表》草書,直是光芒四射,波立云飛。劉備殿內右墻,懸掛著岳飛所書的木刻幾扇,這一大幅草書其筆勢之奔放而又不乖矩度,其點劃之飄灑而又有若凝鑄,如怒如驚,如按劍而立,如大舟之放手中流而任其所之,都使人目炫神移。它可能不是出自岳忠武之手,但也可以說是諸葛武侯精神的感召,岳少保精神的附著,使這位本來就善于揮斥草書的書法家所寫的《出師表》愈顯神奇!另如武侯殿后壁清人劉沅所書的《出師表》,是篆體,也極具工力;清人馬維棋所寫《隆中對》,是楷書,豐滿厚重,別具風格,都是很珍貴的。其他眾多匾對上的書法也各擅其長,無不工好。以至劉備殿兩邊廊廡塑像前的小石碑,用以介紹人物歷史的,也都語言簡潔,書法齊整。如今博物館所寫出的一些說明文字也都講究文辭和書法,絕不茍且,絕非率爾命筆胡亂寫成者可以比并。由此使人深感武侯祠內文物諸事形成了一種謹嚴的風格,而這種謹嚴風格又是否與諸葛亮一生謹慎的精神有關連呢?
武侯祠內匾額對聯很多,文字佳妙、意義深長者不少。其中如諸葛殿前趙藩的對聯,自來為人傳誦,當代研究此聯的人也不少,主要是此聯從治國用兵的歷史經驗中提出了“攻心”與“審勢”的要道?!肮バ摹奔粗酥?,得人之心,用兵治國,皆是上上之策;“審勢”即明乎一時一世關鍵問題之所在,應對得宜,有的放矢,自免寬嚴皆誤之失。有人認為這個對聯有它的歷史背景,有針對性;也有人以為此聯談理還不透,寄來補充的文字;更多的人來此抄寫、討論,非常熱鬧。董必武同志那一副短聯,“三顧頻煩天下計(杜甫詩),一番晤對古今情”,以含蓄見長。
自來吟詠諸葛的詩詞不少,杜甫的《蜀相》當然是首屈一指,同時李白《讀諸葛武侯傳書懷,贈長安崔少府叔封昆季》一詩,氣勢亦盛,感慨殊深,亦是古今難得的佳作。岑參也有《先主武侯廟》之作。其后唐宋元明清的作品代有佳什。詠劉備惠陵的詩比較少,但在數十年前我聽見我的姨父潘印僧君說,惠陵前有題壁詩甚佳,作者少仙,不知何許人。我當時還是童子,急往觀看,原來是一首五言古詩。其詩是:“三國議紛紛,丞相得真主。史傳載偏安,終非定論語。我生千載后,攜樽來吊古。不見漢家人,猶見漢家土。翁仲寂無言,空山啼杜宇?!贝嗽姳憩F出的是正統觀念與吊古心情,詩意甚濃,結句饒有余意,自是好詩。惟少仙不知何人,大概也是落拓風塵者?;萘昵暗囊桓睂β摗耙槐?,尚巍然……”其命意也與少仙詩句略同,都是同情而尊仰劉備的。
武侯祠的廟門匾額題著四個大字:“漢昭烈廟”,但人們都稱此一名勝為武侯飼,由來已久。我想這并不是人們忘了劉備,也不會是如有些人所說的,武侯偉大,劉備渺小,人民對皇帝不感興趣,只尊武侯。其實人們說到武侯便自然忘不了三顧茅廬的劉備;說到劉備又必然要聯系到魚水君臣的武侯,劉備與諸葛是分不開的。后人對他們也往往并祀于一廟,或者二廟相鄰。杜甫詩“先主武侯同闊宮”,“武侯祠屋常鄰近,一體君臣祭祀同”就是指的這一事實。劉備與諸葛亮既是君臣,也是朋友,更能樂同魚水,這在歷史上也是極其罕見的。
劉備與諸葛亮祭祀相同,卻也遭遇一樣。抗日戰爭時期,武侯祠已遭到破損;再經過抗戰勝利后的幾年戰事,武侯詞更是凋敝不堪。單是楹聯就損失不少,我記得我的曾祖父鐘云衢(名坦)撰寫的一副對聯,懸掛在武侯飼內的香葉亭前,我十多歲時都還看見,后來就不見了。大概是由于不在當道之處的僻靜地方,又有傷兵之類住宿,就被劈作柴燒了!
新中國誕生后,武侯祠才得復蘇,更經過四十幾年的修葺、整理,建立了博物館,成立了諸葛亮研究會,從精神到物質都斐然一新。武侯祠的殿字本來宏敞,其周圍的林園布置、亭臺點綴,本具匠心,雖然受了重傷,但經過幾十年的“休養生息”,現在早已是氣體充實、肌骨豐碩,巍然挺立,又恰然靜處。如今你一進廟門,就感到大樹陰濃,幽深靜謐從夾道的柏樹中徐徐前進,看了三絕碑,見到了兩邊廊廡的文武英材,馬良雙眉皆白,趙云一身都是膽,顯見的固然一眼便見;不是顯著于眉目閭的,你也會從颯爽英姿而理會到,油然而生敬賢愛才之心。再上則為劉備殿,劉備口足景仰,而北地王劉諶的遺像尤令人振忠。漬之心。轉入殿后的孔明殿,趙藩那一副名聯便留你詳觀細省。武侯綸巾羽扇,所謂“儒雅風流”,所謂“是真名土”,所謂“股臟之臣”,所謂“魚水之歡”,都會一齊涌上你的心頭,使你肅然而觀,默爾而思,受到啟發,有所了悟。再讀壁上周厚轅所書的杜甫詩,將會想得更遠,思古而受今?!伴L使英雄淚沾襟”的時代,除了人們尚無力抗拒的某些不治二癥還會使你功敗垂成而外,似乎是已經過去了。
轉入聽鸝苑,可以細味“隔葉黃鸝空好音”的詩中意境和眼前景色。再到桂荷樓,湖水一泓,欄干幾疊,亦足流連,馬維祺肥勁的字體就在這樓中。經過紅墻一帶,便轉到惠陵前面。“千秋凜然”四個大字,這又是馬維祺的手筆,一望而知。翁仲已不存在,陵寢仍是安然。陵前過道處則萬綠成陰,一碧無隙,高樹籠竹,凈潔無塵,如此好庭園諒難尋覓,這不知耗費了武侯祠管理人員的許多心血。
我已經很久沒有來游武侯詞,這次游賞是在庚午年的歲暮,不期而遇文化局和武侯飼博物館的幾位同志,他們導我游覽了新近開辟、修繕的幾個地方。我連問這是什么地方,從前為什么沒有,他們說這是因地制宜、改舊為新的。雖是改舊為新,仍然是為了更好地體現武侯祠庭園昔日的豐神。特別是碧草園,一進門來,真是碧草如茵,茵者,席也,平地碧草茸茸,鮮明柔軟,即使神針也不易繡出。石山迎面,不同于一般假山堆疊的簡單粗糙,選材既精,修置有致,使它宛如一幅名畫山石圖。曲廊幾折,盆花無數,一望都是西府海棠,猩紅萬朵,有盆景,也有樹栽,襯以滿地碧草,愈光明鋼清幽。碧草園取義于社甫《蜀相》詩“映階碧革自春色”,而配以海棠香國,則是社甫當時所不能想象到的。我真要流連忘返了!我們拍了照,庭館主人要我撰一副聯語,我偶然想到這兩句:“碧草映階丞相地,海棠臨鏡放翁詩”(陸游在成都作《二月十六日賞海棠》詩有句云:“??促恍εR妝鏡”)。還須斟酌。
我想得更多的是:近年來教師、家長和社會人士都在談應當對青少年加強美育教育,理由很多,我都贊成。但我想,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成都武侯詞不是對青少年進行美育教育最好的地方么?歷史人物品德之美,殿堂建筑之美,林園布置和花木栽培之美,文物書畫之美,文章詩詞之美,清潔衛生之美。對青少年、成年人都能起到美育教育的作用,使他們知道美的實質,得到美的享受,受到美的熏陶,從而培養其高尚的情操,良好的品德,豈不是一件大好的事情?!能否如此,在于今之教育家、教育工作者、教師、家長和社會人士的是否真正重視和善于運用?。?/p>
? 更新于:
- 上一篇: 《快意在秋天》曹正文
- 下一篇: 《扇子崖》李廣田
- 致詞
- 感謝作者的辛勤創作與精彩分享,為我們帶來寶貴的知識與靈感!您的智慧火花,點亮了我們的閱讀之旅。
- 聲明
- 文章的立場和觀點與本站無關。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和網友投稿,本站僅提供空間存儲服務。為了幫助讀者更好地閱讀文章,我們收集并進行編輯整理,并盡可能保留作者信息。由于互聯網的復雜性和多樣性,可能存在作者信息不準確或標注佚名的情況。如果有侵犯您權益的內容,請聯系我們刪除或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