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數:1837 字 閱讀時長:大約 4 分鐘 ?
云岡石窟、龍門石窟、敦煌莫高石窟并稱為“中國三大石窟群”,這是在小學常識課里就讀過的知識。曾經不以為然,以為無非就是洞窟里一尊尊的佛像而已。
2004年暑期,赴西安路過河南洛陽,第一次走進了中國石窟藝術寶庫之一的龍門石窟,目睹了密如蜂巢星羅棋布在伊水兩岸峭壁上的2300多個窟龕,10萬余尊佛像,那磅礴氣勢,給人無比震撼;那莊嚴神秘,令人屏氣凝神;那精雕細琢,讓人嘆為觀止……
這次晉北之游的最后一站,是開鑿早于龍門石窟30多年的云岡石窟。從懸空寺轉到大同市西郊,再次走進石窟藝術的寶庫,頗有相見舊時友的感覺。可以說在洛陽龍門時對北魏石窟已稍有了解,但規模宏大、氣魄渾厚、雕刻精湛、蔚為大觀的云岡石窟群依然再次強有力地沖擊著視覺神經,震撼著內心深處,激發了無限的遐想和慨嘆,讓我感悟佛教文化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讓我追憶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勞苦艱辛。
云岡石窟始鑿于北魏。在統一北方的戰爭中,北魏王朝自“太武滅佛”后逐步認識到佛教對于征服人心,鞏固統治的妙用。和平元年(460年),文成帝下詔大肆興佛,命高僧曇曜主持開鑿洞窟,鐫刻佛像,在京城平城(今大同)西郊武周山南麓依山就勢開鑿了五個洞窟,通稱“曇曜五窟”(現編號為第16窟至20窟),以道武、明元、太武、景穆、文成五帝為楷模,鐫刻釋迦像五尊,象征太祖、太宗、世祖、高宗和高祖,尊奉皇帝為佛。
云岡的主要洞窟分為草廬式、殿堂式或塔廟式,大都完成于北魏太和18年(494年)孝文帝遷都洛陽之前,而造像工程則一直延續至正光五年(524年),歷時60多年,形成了東西綿延約1公里的石窟群。現存的53個主要洞窟中,有窟龕252個,石雕造像5.1萬余尊,最高的17米,最小的僅幾厘米。云岡石窟被稱為公元5世紀中國石刻藝術之冠,也是聞名世界的石窟藝術寶庫之一,2001年12月14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如今,得到精心保護的洞窟按照由東至西的順序一一編號,有些造像前還用厚玻璃作為屏障以隔離游人。跟著導游觀覽了幾個極有特色的洞窟,并聆聽了講解員有關佛像的故事以及早、中、晚三期石窟藝術風格的介紹。值得回想的是一組雙窟,即第5、6窟,窟前有清順治八年(1651年)建造的五間四層木樓閣,朱紅柱欄,琉璃瓦頂,巍峨挺拔,頗為壯觀。第5窟有座高達17米的釋迦牟尼坐像,雕飾奇偉,氣勢壯觀,據說膝上可站立120人,一只腳上也可站立12人。佇立仰望慈眉善目、笑容可掬的佛祖,凡人頓感覺得自身的渺小。
第6窟規模恢宏,內容豐富,雕飾富麗,雕法精煉。東西兩壁刻有著名的“佛傳圖”,是現存最早的宗教石刻“連環畫”珍品,栩栩如生地描繪了釋迦牟尼由誕生到成佛的一系列故事,輔之神殿仙閣、花卉鳥獸,豐富多彩,琳瑯滿目,組成了一幅幅生動美妙的畫面,展現了佛教極樂世界的濃郁氣息,令人目不暇接,真可謂集石窟造像藝術之大成,不愧為云岡石窟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窟。
第16至20窟,是曇曜最早開鑿的洞窟,布局設計嚴謹統一,是中國佛教藝術第一個巔峰時期的經典杰作。第16窟釋迦立像高13.5米,第17窟的交腳彌勒坐像高15.6米,第18窟釋迦立像高15.5米,第19窟釋迦坐像高16.8米,座座造像都肅穆端莊,氣度不凡。第20窟正襟危坐的露天大佛,高達13.7米,在陽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輝。佛像保存完好,造型豐滿柔和,深目高鼻,眼大唇薄,雙耳垂肩,面呈微笑,身姿挺秀,風神飄逸,極具印度佛像的風格,是云岡石窟雕刻藝術的代表作。
隨后往西觀覽了一些洞窟,大都是中小的洞窟,有些風化嚴重,也不乏刻劃細膩、生動感人的造像。木魚不是佛家子弟,又不入美術和古建筑之行,沒有專業的研究鑒賞能力,再加上時間所限,浮光掠影,點到為止,恐怕只能見到石窟藝術的冰山一角,但無疑見證了云岡石窟這千年史跡的輝煌和滄桑。
由于風化、水蝕和地震的影響及人為的破環,云岡石窟的毀損是頗為嚴重的,有些造像已面目全非。據不完全統計,被盜往海外的佛頭、佛像就達1400多個。在一個窟龕前,導游指著三個空洞告訴我們:原來這里的3座佛像,現在一座在美國、一座在英國,還有一座下落不明。悲哉!具有五千年文明的中華民族失落了多少珍貴的歷史文物,這是炎黃子孫心頭永遠的痛!
“塞上云中古跡多,華嚴石窟美殊科,回車暫住留一日,走馬觀花未揣摩。”這是董必武先生留在云岡石窟的詩作。遺憾我來去匆匆,也來不及暫住幾日,去細細地揣摩、去品讀云岡石窟這部絕美的石畫,但云岡石窟這首千古絕唱卻會在久久地縈繞耳際。
? 更新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