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數:1970 字 閱讀時長:大約 4 分鐘 ?
縣域環山,當地人把北部山區稱作小北川。小北川十年九旱看天吃飯,早年間,這里是貧窮的代名詞。深溝大壑、羊腸小道、黃土高坡、山巒疊嶂,山里人到縣城走一遭得起早搭晚;樺林滿山、松濤陣陣、榛子酸棗、深山古廟,未得溫飽的人們哪里有閑暇顧及。
今非昔比。
青山疊翠惹人醉,野花野草成資源,四季皆景逗心緒,得天獨厚小北川。
得益于共和國村村通工程,如今,一條全長七十多公里的柏油和水泥相間的U形公路,把整個小北川的美景拽進懷中。出縣城沿110國道東行十公里向北拐,徑直就通向了小北川的東溝。東溝全長三十余公里。兩側青山夾一川,望眼望去,人工壘砌的石壩梯勢拱衛著塊塊農田,說起來這也是當年農業學大寨的留下的痕跡。小北川適種北方的谷子,就是產量低,好的年景畝產也就二百多斤。但碾出的小米黃橙橙,其營養及質量均屬上乘,熬出的小米粥那叫黏糊,是當地產婦坐月子補身子的首選。這里的土質發黑,種出的馬鈴薯味道極好,各種蔬菜品位俱佳,尤其是雞腿大蔥,味道辛厚耐儲存。
走在這條路上可以回味舊時光。點綴在山坳、山坡、山根中的小村莊,積木般鑲嵌在大山的懷抱里。現代文明把村里的年輕人都吸走了,村邊站著曬太陽的的,田里勞作的都是些上歲數的老年人。新房子很少,老式的筒瓦木結構房屋破敗的支撐著原先的輪廓,土坯房也不在少數,房頂茂盛的青草似乎把人們拉回到久遠的記憶。村中的龍王廟,山坡上的土地廟,雕花的影壁墻,村頭的老榆樹,老井邊上的石槽,原先出工敲擊的犁鏵還銹跡斑斑的掛在釘掌的架子上面。不少房屋已經用磚頭碴住了門窗,看來主人已經移居它處,喜歡依附村莊與人們共存的麻雀、喜鵲,還在荊棘柵欄和樹上嘰喳。
老村在艱難執拗得固守著。一抹彩色鮮艷的板房屋頂在山坳里忽隱忽現,那是新建的原生態養殖場,或許這是返鄉回歸的標記。小北川默默地看著,對于山川這只不過是一瞬間。禁牧、禁伐、禁獵、封山育林,山上的樹更高了,山上的草更茂了,山體的腐殖層更厚了。
眼下秋景正當時。
兩側山坡山杏樹居多,這種自繁能力極強的樹種,基本不用人操持管理。每當果實成熟時,人們鉆進杏林撿拾果實,撿拾落下的,經年腐爛核破生芽,芽復成樹如此繁衍。人們熟知的‘杏仁露’,就是以這種綠色天然的杏核為原料。秋漸深,杏樹的葉子逐漸變紅。開始,綴一點,紅一片,紅綠相間,繼而,紅滿坡,紅滿山,萬山紅遍。淺紅、深紅、褐紅、紫紅,即使是霜打后的黑紅也是那么沉穩大氣。密集處樹冠簇簇似火炬,稀疏處參差有致如火苗,樹葉落下滿山披紅,山風漫卷山川里似星火燎原。
小北川有一眼山泉。有資料顯示,康熙年間此處經歷了一場大地震,一眼山泉在山隙間噴涌而出,時至今日,東溝里的人們還在依賴這口泉水生存?;蛟S是水質太好的緣故,源頭不遠處山坳里,沒有喧囂的藏著一個小小的礦泉水廠。泉水順著山根潺潺的流淌,村民在濃蔭處建起了涼亭,蓄積起清澈,一股清流順著石雕的龍頭不斷涌出。下游一汪汪清潭中,青蛙、水黽、蜻蜓嬉戲其間,溢出的水慢慢地消失在黑色的土地里。
山川太靜謐了。山雞的鳴叫聲在山谷里回旋,啄木鳥的‘得得’聲清晰可聞。不禁想起了春天的景象,滿山的杏花如云似霞,滿谷的空氣甜膩清香,滿川的蜂飛蝶舞精靈。杏花綻放到最后衍生出炫目的潔白,遠遠望去山川就像蓋上了一層瑞雪,萌萌的杏樹葉吐翠,蘸著油綠的嬌柔,處始的做作,新生命的顯擺。點點蔥綠的野草芽,從母體黃泛的根系中鉆出,依偎著杏花白色的落英竊竊私語,神秘的交接著生命的輪回。
東溝的盡頭已經是海坨山的脈系了。從一個小村的村頭西去就進入了小北川的腹地。這里已經沒有了村莊的蹤跡,東西向的谷地山川比起東溝來顯得豁達了許多。這里的海拔千米左右比縣城高出近六百米,大塊的農田面積可以用畝來丈量了。在川底,仰望青山起伏連綿,層層農田掛在山上,在山巔,俯視樺林滿目金黃,塞外長城殘跡幽現。一條水泥路泛著白光沉浮在溝谷山川,幾株巨松墨綠扎苒遙駐在對面的山尖。樺林的金黃色是這里的主基調,白色的樹干是這里的背景板,野山杏的紅葉點綴其間,柳樹的葉子還在綠著,野山榛的葉子已經呈黑褐色的了,在藍天白云大穹幕的輝映下,這些色彩濃淡相宜迷人心魄。
旋幾個旋,彎幾道彎,上幾座坡,下幾個回,鉆出山里向南復又回到縣城正北的小北川。這里的山峰叫長安嶺,這里的道觀稱七星觀,這里最負盛名的是長安嶺上的古松,據傳是當年守城將士所植,至今已有六百多年。長安嶺是大漢邊陲,名稱所寄邊境長安,嘆可嘆,土木之變原址緊鄰東溝入口,惜可惜,大明朝英宗黃帝被虜后就是從長安嶺屈辱北去。古松見證歷史,東溝經歷刀兵,歷史已經定格,猶有小北川長存。
順路南下彎大坡急,東側山上冉冉青松,西側山上紅葉似火,眼界漸漸變得寬闊起來。這里的海拔千米上下,加之交通方便,是當地人避暑的好地方,隨之形成的農家樂,也是人們回歸自然品嘗鄉村美食的首選地。
再往南走回到縣城,道路也就畫上了一個圓。
? 更新于:
- 上一篇: 北京
- 下一篇: 千折百轉求謀面 輕歌曼舞迎客來
- 致詞
- 感謝作者的辛勤創作與精彩分享,為我們帶來寶貴的知識與靈感!您的智慧火花,點亮了我們的閱讀之旅。
- 聲明
- 文章的立場和觀點與本站無關。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和網友投稿,本站僅提供空間存儲服務。為了幫助讀者更好地閱讀文章,我們收集并進行編輯整理,并盡可能保留作者信息。由于互聯網的復雜性和多樣性,可能存在作者信息不準確或標注佚名的情況。如果有侵犯您權益的內容,請聯系我們刪除或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