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數:2464 字 閱讀時長:大約 5 分鐘 ?
知道涇陽有個吳家大院,這該感謝電視劇《那時花好月正圓》,七十多集的劇情,加上孫儷等藝人的微妙又高超的演技,讓那一段的歷史重現在今人的面前,也讓劇中的主要人物周瑩活躍在了人間。人們議論吳家,探討周瑩,探尋到吳家的祖上是在涇陽的安吳堡,這下涇陽安吳果真火了起來。
若干年前,朋友去過哪里,是作為紅色旅游基地的安吳青年訓練班舊址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那時的安吳堡人跡寥寥,街靜無商,人們只知道此處是涇陽首富“安吳寡婦”的私宅大院,抗戰時期為中共中央青年部借用,辦起青年干部學校。兩年多里,有一萬兩千名學員從這里走向延安、抗日前線、敵后根據地參加抗日救國斗爭。人們緬懷革命志士,回憶革命戰爭的故事,而對于吳家大院的輝煌和締造這一輝煌的“安吳寡婦”知之甚少。突然的一部電視劇熱播,讓周瑩這個人廣為流傳,得知周瑩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女強人,出生在陜西三原縣,在進入涇陽安吳堡大戶吳家,嫁給吳家少爺吳聘后,吳家逐漸家道中落步入困境,周瑩憑借自己的智慧勇氣和獨創精神,歷經坎坷終于建立起陜西吳氏的“商業帝國”,成為當時唯一經商致富可敵國的成功女商人。周瑩的傳奇故事被藝術渲染而出,感動了世人,震撼著人心,于是人們紛紛前往涇陽,探個究竟。
我也是耐不住性情,擇個假日去了。本想涇陽熟路,幾十分鐘必然抵達,可萬萬不曾料到輕車熟路也會出差。人到涇陽,立即打開導航,按照最先進的技術,直奔涇陽吳家大院。我真佩服導航這個玩意,任何一種路況,它竟是這般清楚,一會左,一會右,前面彎道出第二個口。它讓我信服地開出幾十公里,還想著這個吳家大院怎么越走越遠了。突然一聲轉彎令,我停在一片白墻灰瓦間。此處是一個村子,不大,卻一片新氣象。車停的不少,人卻無幾,我好生奇怪!這便是大名鼎鼎的吳家大院嗎?又好生失落,周瑩的事業僅是如此!走進村,見一老嫗,靜坐在家門的一塊空地上。與老人搭話:“老人家,這里可是吳家大院?”老人搖搖頭,說:“不是,你們走錯了。這里是咸陽,你們找的吳家大院在涇陽,是周瑩的老家。“你知道周瑩?”知道,電視上演了。那女人能干,不像我渾身的毛病。“我們笑了,問起老人的年齡,她說八十四了,最近天天有車到這里來,都打聽吳家大院,她就是坐在這里指路呢。
我從疑惑中走出來,對現代科技的不解到老太太的指點迷津,讓我從中悟到世間的路沒有坦途不曲的,只有走過,才知其中的味道,我真該感謝這位老人。隨后又有幾輛車主與我們一同往回趕,路途五十幾公里,這個差錯究竟意味著什么!難道是周瑩在向人們暗示人生道路的坎坷曲折么!我笑著在想。
安吳堡是個不小的村落,村落離一座山很近,所以村子就成長條形。村里的街道并不寬闊,街面也不平坦,人群就順著路往里流。村口上的那條路,已是商攤布滿,吃用雜貨比比皆是,吆喝聲一片,倒是那些菜農吆喝聲最響,一堆一堆的野菜讓游人打探,菜農便講:“這菜能清理人血里的農藥,健康的很呢!”聽得游人嘿嘿的笑,不過這里的菜看著新鮮,綠瑩瑩的愛人,價格很是便宜。進了村子,兩岸全是吃貨,涇陽鍋盔、羊肉水盆、蕎麥饸餎、甑糕、羊血、葫蘆雞、熮花糖等等。所有攤店都掛著黃旗,寫著涇陽二字,也全用了電視劇的人物,說周瑩愛吃的甑糕,搞的人吃著東西,滿腦子就想著劇情。
吃了一碗水盆,與店主聊天,問起生意事,老板興沖沖地說:“沒想到一個電視劇會把安吳弄火,前些年都是來看青訓班的,整天見不到幾個人,現在人都擠疙瘩呢,忙的人不亦樂乎。”“那多好,你就發財了!”我說的老板哈哈笑起。又問:“游人比以前能多多少?”老板伸了四個指頭,我說:“四倍!”他瞧了我一眼道:“四十倍都擋不住。”這個數字著實讓我吃驚。望著滿街道擁擠的人群,就想吳家大院的興衰起落與周瑩這個人物有關,而如今這位百年前的人物又因藝術的作用再度輝煌了安吳堡,帶來了旅游經濟的興盛。這種改變究竟該感謝誰呢!是吳家大院的周瑩!是現代藝術的力量!還是欣賞和享受藝術的人們!
讓我深感遺憾的是沒能在吳家大院里走一遭,實在是人太多太夠擁擠太讓人耐不住性子了,在那個大場子里成圈成行地排隊。我只好坐在大院門口的茶攤上,喝茶觀望。吳家大院氣勢不凡,門庭高大,雕磚畫梁的。朱門紅柱極顯富貴,可以想見那個年代里,安吳堡的村寨一片土墻瓦屋,唯獨這座高墻大院顯示出商業帝國的超凡氣度。這是一代商人智慧的凝聚,也是他們嘔心瀝血、博戰殺場的最終結局。這個結局留給了后人,成為人們觀覽、思考、研究和紀念的場所。望著這扇朱門,想象著《那時花花月正圓》劇情中的周瑩在此處上轎落轎,瀟灑倜儻時的情景,真讓人為她喝一聲彩,點一聲贊呢!
最終去了吳氏陵園,好大一座園子,有著上百棵古柏,一百二十年的歷史,古柏蒼翠,郁郁蔥蔥,石牌坊,古墓碑在林間寂寞而立,吳家五代人群聚此地,身世浩大流傳百芳,令后人感贊不已。人們在園中漫步,探討吳家人物,獨獨不見周瑩,有人問起,有人便說:“她進不了這座園子,因她喪夫又無后,只能埋葬在園外。”人們為周瑩遺憾,又問起周瑩的墓,那人就講:“埋在園外三百米的地方。”“能去看看嗎!”“那里什么都沒有了,早被人挖了。”聽的人有些驚愕,忙說:“怎會是這樣呢!”也有人問那個解說人,那人笑著說:“我就是看守園子的人。”人們就聽了下去。
“那些年,此地遭災,人們饑餓難忍,便把周瑩的墓挖了。為了盜取墓里的金銀財寶,連周瑩的尸骨都踢的七零八碎,破壞的不成樣子。“守園人話畢匆匆而去,留給我的空間就是那座墓園。我在其間緩緩而行,突然發現這院中百年的古柏全向一個方向傾斜,雖說古柏蔥蔥郁郁,活的十分精神,可樹身卻永遠不再直立。我想這園子一定地處風口,百年來的風風雨雨讓它屈勢而立,風雨中生長必然帶著風雨的傷痕。
那么周瑩這個叱咤風云的人物,歷經商海磨難,終了卻保不住自己的遺骨,實在讓人感到悲傷。這段說法是否真實,沒有做過進一步考證,但周瑩的墓確實沒有看到。這樣的人生結局究竟該怎么評說,可事隔百年周瑩的精神又在人間活躍了起來,就像那些古柏依然蔥蔥郁郁,覆蓋民心。
藝術的力量是偉大的,周瑩的精神是不朽的,而人們崇尚和追尋美好事物的眼界是永久不衰的。
? 更新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