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數:2183 字 閱讀時長:大約 4 分鐘 ?
今年暑假我跟隨教科院的守望心田社會實踐隊去了雷州市白沙鎮西坡小學進行了為期十天的三下鄉支教活動。在這十天里,我擔任了五年級的班主任兼語文老師。農村的學校生源少,整個五年級就一個班總共16個人。我作為班主任兼任課老師我的職責是教學兼對孩子進行管教。在開學的第一天,我就給我們班學生留下了嚴厲、兇、脾氣差的第一印象。這個說法是第二天上主題班會的時候同學寫給老師的一封信里提到的。這個形象是我刻意塑造的,也是聽取了一些師兄師姐的建議,要先在學生面前樹立一個威嚴的形象,這樣在課堂上的時候他們就會比較聽從老師的話,然后再慢慢地對學生寬容一些,對學生親近。在這十天的管教中,我采用的手段有皺眉、瞪眼、大吼、命令、指使、暴力拉扯、踢課桌,最嚴重的是有一次因為一個學生吵鬧拍打了一名六年級的同學。這些做法在短期內看似很有效果,確實,學生們會很容易對我服從,聽話。課堂秩序紀律確實是好很多了。然而我也看到一些學生討厭我,不敢親近我,而我想親近他們卻隔著一層膜。當我采用這些暴力的、不尊重人的管教手段后,我是很懊惱和悔恨,會有一種挫敗感,這樣做令我的心情很不好,我也知道這些方法會傷害人。這些是我做得不好的地方。
在當班主任對我們班孩子管教的過程中,我有努力地去多一些了解我的學生。當我做出過激的行為時,我會向孩子道歉。我會盡可能地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們的行為。男生們好動、貪玩,愛打鬧,是他們的天性,我會盡量少地去干預他們。當我意識到我過于嚴厲的時候,我不會依賴大吼這種不尊重的語氣態度去和他們交流,而是盡可能地用平和的語氣去和我們溝通,去引導他們將心比心,激發他們的同理心。比如,我們班的阿良同學用班上的抹布去甩打我們班的阿寶同學的臉。我會明確告訴阿良這樣做是很不尊重人的,會讓人生氣。以后不要做這種讓人生氣的事情。同時,我也犯了一個錯誤。因為我是這樣處理的,當我知道了事情原委后,把抹布拿在手上去甩打阿良同學,邊甩邊質問,“我這樣做你會不會生氣。你為什么要去做讓人生氣的事情?”結果是阿良哭了,很生氣,用雷州話去罵我。我這哪是激發他人同理心,我這種暴力的行為帶給他的是恐懼抑或憤怒、反抗、對老師的疏遠和憎恨。在這樣一個惡劣的氛圍里能起到好的教育和引導效果嗎?當我們面對孩子時,我們傳遞給他的首先就是我們自己的為人處事。兒童的模仿能力是很強的,不管成年人的行為方式如何,孩子都會去模仿?!墩婀芙獭芬粫淖髡吆?。尼爾森說,“我們究竟從哪里得到這么一個荒誕的觀念,認定若要讓孩子做得更好,先得讓他感覺更糟?!痹谶@次事件之后,在下鄉的第三天隊伍舉行運動會的時候,阿良再次欺負一個四年級的女生,上次的教訓,我和他說的不要去做令人生氣的事,他依然沒有聽進去。懲罰、呵責真的能夠長期有效嗎?我很想弄清楚為什么自己會采取那些管教方式,好的、理想的管教方式究竟應該是怎么樣的?我看了一些書,進行了一些思考,覺得隱藏在這些問題之中最核心的也是我們最應該省視的——師生關系。
小學教育階段的老師與學生的關系首先是人與人的關系。那么理想中的與他人的關系應該是怎樣的呢?這首先從人的基本需求說起,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人都有歸屬感和愛的需求。我非常認同法國教育專家卡特琳娜.蓋岡的觀點,她的觀點也正非常契合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人類從生命之初直到最后一口氣,首先渴望的是被愛,被真正傾聽,被尊重,以本初的樣子被接納。更確切地說,他們希望自己的情緒、感覺、意愿能被聽到和被理解,希望在有需要時能夠得到建議和幫助。但他們更深的渴望首先是建立和諧的相互理解的人際關系。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卡爾.羅杰斯的學生、非暴力溝通創始人馬歇爾.羅森貝爾博士講述過如下現象:“幾年來我主持過一些為家長開設的培訓課,通常我先把受訓者分為兩組,分別呆在兩個房間。我要求他們寫一段他們自己與另外一個人有沖突時的對話。一組的沖突對象是一名兒童,另一組的沖突對象是一名鄰居。兩組都以為自己的聯系針對的是相同的沖突。然后要求兩組念出他們的不同對話……每次當我要求做這個練習時,都發現與兒童產生沖突的那一組交流時表現出的尊重和同情遠少于同鄰居產生沖突的那一組。參試者很沮喪地發現我們很容易對一個人不近人情,僅僅因為我們發現他是個‘孩子’?!睘槭裁磿@樣呢,我覺得這和我們中國幾千年的思想傳統有關。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放到家庭這一層面來看體現的是一個家庭的權力架構,強調尊卑有序,兒子聽從父親、妻子聽從丈夫。體現在對孩子的教育方式上則是支配式的教育方式,用控制、操縱的方式來教導孩子。從這一角度來看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孩子到了青春期的時候會出現叛逆期。到了青春期,青少年的自我意識覺醒,他們不情愿再被父母使喚,覺得自己可以為自己做主,出現反叛的行為和情緒。成人和兒童關系是不對等的,兒童體格上的弱小,讓人很容易侵犯他們。這種支配式的教育方式缺乏傾聽、理解和溝通,而這些正是相互溝通的基礎。
我們沒有的東西是無法給予孩子的,包括我在內的絕大多數青年人生活在這樣一個文化環境和家庭教育傳統中,我們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模式深受這個大環境的影響,被體制化了。不過我們人類自身還有省思能力,通過看書學習,通過一些習慣的調整,我們可以改變自己,進而影響他人,影響我們周遭的環境,為營造一個和諧的相互理解尊重的師生關系共同努力。
? 更新于:
- 上一篇: 對機器人的未來的追問
- 下一篇: 小論創業成功關鍵
- 致詞
- 感謝作者的辛勤創作與精彩分享,為我們帶來寶貴的知識與靈感!您的智慧火花,點亮了我們的閱讀之旅。
- 聲明
- 文章的立場和觀點與本站無關。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和網友投稿,本站僅提供空間存儲服務。為了幫助讀者更好地閱讀文章,我們收集并進行編輯整理,并盡可能保留作者信息。由于互聯網的復雜性和多樣性,可能存在作者信息不準確或標注佚名的情況。如果有侵犯您權益的內容,請聯系我們刪除或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