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覽:1504 次
作者:很有所謂
來源:文學網
發布于:
字數:618 字 閱讀時長:大約 1 分鐘 ?
字數:618 字 閱讀時長:大約 1 分鐘 ?
看外國的一個專題片,記錄的是一個人在荒無人煙的地方如何求生的事情。主人公面臨的第一個問題就是飲水與吃飯。在解決這一問題時,主人公嘴里不停地嘮叨著“我一天應該攝入多少蛋白質、多少卡路里、多少水分”,不管獲得什么食物,他都要告訴觀眾,其中“蛋白質和卡路里”的含量,然后他會說,自己還缺多少“蛋白質、卡路里”。“吃飯”在他那里成為了一系列的科學數據。
由此我想到了西餐。依據我對西餐一些零星的知識知道,好像西餐第一講究就是營養成分。青菜生吃比熟吃營養成分高,所以要生吃;牛排五成熟營養成分最高,所以要吃五成熟的……總之,一頓餐飯一定要計算一下營養配比的參數。如果說,在野外沒有太多的東西可吃,計算營養成分的攝入量還是可以理解的話,那么,日常吃飯也是如此的數字化、科學化,還有這個必要嗎?
西方的科學精神真是到家了,連一日三餐也要科學化,真不知道這樣的飯還有個啥吃頭?那還不如配比好營養成分用吊針直接輸入血管好呢。
中國人進餐則不是這樣的。西方人吃放是按照科學方式進行的,而中國的進餐則是按照藝術的方式進行的。中國人的餐點講究的是色、香、味俱全,好看、好聞、好吃,憑的是一種感覺,不大講究其中的營養成分如何。只要好看、好聞、好吃,就吃,管他什么有沒有營養?不好吃,營養再高,也不吃。
這是中西方文化的影響下,中西餐的最大區別。
那么,到底哪種方式更好呢?我以為無法比較,因為兩者根本就不再一個頻道上,其衡量標準是不一致的,所以沒有優劣可分,只能說有差異。
? 本文由(暗香)編輯整理
? 更新于:
? 更新于:
- 上一篇: ICM英國艾森:林毅夫祭父文
- 下一篇: “家”“國”安邦
分類
- 致詞
- 感謝作者的辛勤創作與精彩分享,為我們帶來寶貴的知識與靈感!您的智慧火花,點亮了我們的閱讀之旅。
- 聲明
- 文章的立場和觀點與本站無關。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和網友投稿,本站僅提供空間存儲服務。為了幫助讀者更好地閱讀文章,我們收集并進行編輯整理,并盡可能保留作者信息。由于互聯網的復雜性和多樣性,可能存在作者信息不準確或標注佚名的情況。如果有侵犯您權益的內容,請聯系我們刪除或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