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數:6527 字 閱讀時長:大約 13 分鐘 ?
喝茶有深刻的文化底蘊,自古到今研究之人頗多,早就有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之說。下面是閱讀網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喝茶感悟的散文,希望能幫到大家!
喝茶感悟的散文:茶的感悟
茶,綠葉,新芽。
古人說得好,“茶似隱,酒似俠”。所謂茶道,于是有了隱者所追求的超脫世外。
所以喝茶,不僅是用來解渴,更應懂得品賞茶中的蘊涵之道,因為里面既有品茶人的追求,又有品茶人的道理。
道家有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茶道屬于東方文化,源于中國,盛于日本,雖說現在中國的茶道與日本的茶道講究的差異很大,可以說是茶道的兩個極端,但所最追求的卻殊途同歸,都是追求茶中蘊涵的的最高境界‘無’。
茶吸收天地之靈氣于一身,最是親近自然,深合天地大道,富含宇宙的無窮奧秘。
所以,喝茶就是在喝自然,讀天地。
君不見曹松品茶“靠月坐蒼山”,鄭板橋品茶邀請“一片青山入座”,陸龜蒙品茶“綺席風開照露晴”,李郢品茶“如云正護幽人塹”,齊己品茶“谷前初晴叫杜鵑”,曹雪芹品茶“金籠鸚鵡喚茶湯”,白居易品茶“野麝林鶴是交游”。
在茶人眼里,茶中藏月,而月中有情;茶中有山,而山中有景,景中孕情;茶中有風,而風起云卷,故風有情、云有情,人亦有情。
不論皇家、凡人還是俗、禪、道家,品茶各行其法,各得其雅,不足而一論之。
但茶道無外乎兩種表現形式,這兩種形式一種以日本茶道最為著名,另一種則以我們中國自己的茶道最為代表。
日本的茶道講究和、敬、清、寂,過程中又添加了無數的美學元素,通過沏茶、賞茶、聞茶、飲茶,來增進友誼,美心修德,學習禮法,讓人能真實的接觸到了茶所蘊涵的絲絲美感。
它是由茶道中看不見的最高境界‘無’來推演出萬物,再以看得見的萬物風情來彰顯最終的境界‘無’。
日本茶道由開始的至簡到現在的繁瑣,已經不僅僅是品茶如此簡單,而是將茶中看不見的的道德修養與境界,以看的見形式凸現出來,以觸摸到的身體之美來說明虛無的靈魂之美,讓飲者達到“內省修行”的目的。
更是在沏茶、賞茶的過程中讓飲者的的心慢慢靜下來,丟掉雜念、戾氣與疲憊,然后以最平和的心態去體味茶中的自然之美。
能在茶道中凸顯人對自然的回歸渴望,借茶來分享天地的韻味。
而我們中國的茶道則恰恰相反。
它不同于日本的茶道,走的是另一條路,根本不需要任何的裝飾,它遵循大道至簡的原則,丟棄一切可丟棄的,只留下那一絲絲根本。用最原始的方式接近自然,不加一絲人為氣息。
它追求天人合一的禪境,讓飲者在聞著茶香中凝神靜氣下來,體會茶中蘊涵的精、氣、神。
在幾千年的追求探索中,丟棄了各種繁瑣的儀式與名貴的器具,簡單的都不成樣子了,像那泡茶的工具,只剩下一個泥捏的茶壺和幾個茶杯,甚至連這些都丟棄了,直接用一個大碗泡茶而已。
但,這恰恰正是中國的茶道之美,美在返璞歸真,能借靈魂之韻來說明形體之美,更容易的徹悟人生。
將一小捏茶葉裝入中,倒上熱水,看著皺巴巴的茶葉片在水中伸展開軀體,抖擻了精神,就好像突然有了靈魂一般。然后飲者飲著茶水,將自己的所有寄托于茶葉之上,借此來寄情于山水,忘情與山水,心融于山水,憑借自己的悟性去貼近它、理解它。
將萬物撥開,只問本心。
然后,再借此機會,由萬物的靈魂去追尋自然界存在的最高境界‘無’,將一切可看到的東西都忘記,進而追尋那看不到的境界‘無’。
無論是中國茶道還是日本茶道,表現形式雖不同,更可以說是背道而馳,但,都是為幫人們徹悟人生和探索人文宇宙的精神而發展起來的。
它們各有各的優點,也各有各的局限。
像中國茶道蘊涵著“情來爽朗滿天地”的激情以及“更覺鶴心杳冥”那種與大自然達到“物我玄會”的絕妙感受,是日本茶道所不及的,而日本茶道將日常生活行為與宗教、哲學、倫理和美學熔為一爐,變成為一門綜合性的文化藝術活動,這是中國茶道所欠缺的。
在喧鬧的街市中,你我疲憊不堪的辛勞打拼,是為了家庭,是為了孩子,是為了以后的好日子?
當在追求這些東西時,除了酒,你還準備了什么?是刺激興奮的可可?是浪漫濃郁的咖啡?還是自然清新的茶香?
不管你是想準備什么,反正我是準備了茶。
因為可可與咖啡喝久了,就會失去屬于它的激情,而我不想像喝了酒一樣的麻痹自己,醒來后,還是會愁更愁。我認為只有茶,總是富有內涵的,日日新,月月新,年年新,一壺茶一個感受。
茶就像看透世事的長者,他只會開解人,引導你走出暫時的迷茫與黑暗,而不是麻痹你的神經,給你一種“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假象。
茶是自然地精靈,更能讓現在的人在忙忙碌碌的喧鬧世界中體味到那“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田野幽情,在短暫的空明中放松精神,讓繃緊的弓弦松弛下來,仿佛把整個自然天地都納入了我的胸懷,來撫慰我的身心,消除我的煩惱,還給我“明天會更好”的激情與夢想。
茶是一個媒介,一個從自然世界中體悟人生的媒介;茶是一個契機,一個從天地變換中感悟道理的契機。
可以說,茶即人生,人生即品茶。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辛棄疾的這首《丑奴兒》,道盡了喝茶人的感悟。就像老茶樹,它的嫩芽泡出來的茶味會更濃。越是老人,越能品懂茶所含的運道,因為他們已是歷盡世事滄桑,早在人生浮沉中讀懂了一切,而這些恰恰正是茶所要告訴品茶人的。
一滴眼淚,一句后悔,半生哀嘆,都在這壺茶里。
為何年輕時就沒有讀懂這一切呢?為何又要讓自己在歷盡滄桑后,青春不再時,再讓自己領悟到呢?
品茶,也許它真正的意義,其實就是品的過去的回憶,那曾經悲傷的故事,那曾經懵懂的青春,更有簡單的自我寫照。
茶,以自然的面貌貼近了人,希望借此告誡世人,但就是這個簡單的告誡,卻被世人無數次的錯過,然后再用自己一輩子去嘗試失敗。
天地賦予茶自然地奧秘,而人們用茶去體會天地的奧秘,再用自己的過往去驗證領悟到的道理。
天道,茶道,人道。
周而復始,萬物循環。
喝茶感悟的散文:喝茶隨感
古城的方塔園里有三件鎮園之寶,那就是古塔、古井和古銀杏。不知從何時起,也許是好友們的多次誠邀,也許是我對清靜世界的向往,便養成了雙休日去方塔園喝早茶的習慣。
喝早茶的內涵在一個“早”字,追求的是一個“靜”字。當有些人還在睡夢中的時候,我已經在方塔園搬桌移凳,提壺續水,體會著舉杯輕酌,齒間留香的感覺。當8點以后人聲嘈雜時,我們已經起身騰位、打道回府了。喝茶的地點我選擇在問泉堂前,這里右臨古井,面朝古樹,左邊20米處就是常熟地標之一的南宋古塔,綠樹濃蔭,鳥語花香,古風遺構,直令人眼清神明,心淡意和。朋友間一個星期不見,總會有不少的話題,或談天說地,或吹牛彈馬……每逢雙休,天天如此,真如孔子有言:“吾道,一以貫之也”。
喝茶有深刻的文化底蘊,自古到今研究之人頗多,早就有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之說。平日里關系比較密切的幾個人,坐在濃郁的樹蔭下喝茶,那是一種時光的磨練,是一種精神的交流,是一種感情的升華。當我舉杯淺啜,澀中盈甜含香的細流掠過舌尖入喉,耳中聽到的是鳥兒婉轉的輕鳴聲,眼中看到的是綠葉中成串的銀杏果,鼻中聞到的是香樟和冬青花開的清香味,那正是一種愜意和安逸的感受。所以我不習慣喝刻意追求過程的功夫茶,當主人熟能生巧地表現技能時,我坐在旁邊等著喝茶的樣子未免有點傻;我也不喜歡去茶樓里消費,幾盆小吃的味道混在嘴里,生生驅走了青青綠茶的茗香;在空曠幽靜,風景如畫的園林里喝茶,才會和綠茶的韻味相得益彰,才能體驗品茗談心的雅韻。
坐在樹蔭下,常見到樹葉的飄落,一片銀杏葉飄舞著落下來,不偏不倚地掉進了我身旁老友的杯子里,老友連聲說巧,并把它撈了出來放在桌子上。我隨手拿在手里打量著這片貌似折扇形狀的樹葉,有一絲意念在心底悠然而生……我明白我的頭頂不是菩提樹,我坐之處也并非明鏡臺,可是我總想慢慢地參悟這片葉子的命運:也講不出什么原因,它就這樣靜靜地離開了依附過的樹干,氣流的作用托著它緩緩而下,產生了依依作別的意境,也難免體現出一種悲壯。然而,樹上的哪一片葉子能擺脫這樣的結局呢?你生得高也好,生得低也罷,不是總有掉下來的那一天嗎?無數的樹葉零落成泥的同時,樹干卻依舊挺拔,并不斷地增生著新的年輪和高度,年年有更為翠綠的樹葉在樹枝上萌生發芽,日復一日,經歷著不盡的輪回。樹干不可能記得從它身上凋落的每一片樹葉,因為實在是太多了;樹葉卻永遠把自己依附過并受過恩澤的大樹常記在心上,因為它曾經給以了生命和營養。
曾經有人問唐代名僧趙州和尚——什么是"禪"?和尚只叫來人喝茶去,意思是喝茶中能修禪心,解禪意。我喜歡喝茶,可能因為性格使然,卻始終未能通禪,因為禪主張無為和空心,追求“勿使染塵埃”和“本來無一物”的境界,我卻老是要牽絲攀藤地聯想到一些什么,所以也就永遠脫不了俗,悟不透禪。
周圍的一切依然靜悄悄,古井無波,大樹無形,方塔無心,我卻在默默的沉思……
喝茶感悟的散文:愛上喝茶
作者:你的嘴角帶著笑
相信不少的朋友也喜歡游山玩水,找一個沒有城市的喧鬧只有鳥兒歌唱地方,親近山間陣陣風聲和新鮮的空氣,讓云在腳下的感覺!我也不例外,只是有一個習慣每次親近大自然后還要在鍵盤上敲打一些文字留下一點記憶……
記得清明前夕,和幾個朋友開車去高陽鎮玩,一路上田野里的油菜花正是盛開之時,金燦燦一大片。路邊桃花嬌艷嫵媚,很受小蜜蜂青睞,我們有說有笑欣賞著春色美景。開了兩個小時車便到了高陽鎮,鎮子在山水之間,顯得格外狹窄,抬頭望去山間云霧繚繞,仿佛仙境。剛下車就聞到了縷縷茶香,那縹緲甚微的清香讓人心生喜悅,朝前方望去發現原來是一農家伯伯在曬茶葉,處于好奇跑過去拿了一片含嘴里,頓時口舌生津,滿口清香,便問農伯伯這茶是從哪里采的,農伯伯指著對面的山說:“這茶剛從對面的高陽山采下來的,小伙子不妨去茶園看看”。于是我們便過河向對面的高山出發,順著山上小路邊走邊聊,渴了就喝山溝里的泉水,累了就坐下來欣賞山間的風景。樹林中時不時有小動物跑過,偶爾還能看見松鼠翹著大大的尾巴好奇的看著我們。
不知道走了多久已經看不到下面的小鎮,仿佛身處云海中,我們坐在石頭上看著翻滾的云海,心里一片安寧,休息片刻后又繼續往山上走,忽然聽到依稀的歌聲,翻過山包映入眼簾的是一片茶海,一道道茶樹如埂成行,撥動一道道弦波,滑出一個個綢緞般的曲線,沒有盡頭地向前蜿蜒而去,只怕大地也忘了驕陽的慷慨和陰雨的多情。站在茶葉樹前,就像身置畫中,自己也不知不覺間變成一顆小小的茶樹,在吐哺著一片片小巧的葉子,編織著一片片青的蔥郁,描繪著一幅幅綠的圖畫。采茶姑娘們圍著絲巾,帶著斗笠,背著背簍,靈巧的雙手飛舞著從樹上采下一片片兩葉一旗,把那茶樹的芯蕊輕輕放入背簍中,那喜悅的心情越來越濃,把背簍慢慢地壓得越來越重,臉上的汗水已被微風撫干,哼著山歌滿臉笑容。
此時,一位老爺爺拿了一壺茶過來給我們一人倒了一杯,高興的說這是我們高陽鎮的高陽茶,名叫“高陽鳳翎”叫我們好好品嘗,我便鄭重端起杯子含了小口,初嘗時苦澀淺淺,之后清香淡淡,口感極佳,回味無窮,大贊好茶啊!老爺子開懷大笑于是給我們講起了此茶的來源,相傳,武則天登基稱帝后不久,有一年正好輪到劍南道進貢春茶,鑒于當時茶葉制作工藝有限,利州刺史便安排高陽鎮茶農采摘新茶上供至洛陽,茶農得知喜出望外,于是便選擇老茶樹嫩芽按照一芽二葉的標準精心挑選采制新鮮茶葉上貢至洛陽。女皇聽聞家鄉春茶到來,立即命人煮置御前,頓時茶香滿室,香氣怡人。思鄉之情不禁油然而生。其寵臣張易之贊到:此春茶形若金鳳翎,香似糖炒栗!此茶寓意祥瑞啊,皇上,武則天聞之鳳顏大悅便賜名“高陽鳳翎”
走時,老爺爺還給們一人拿了包茶,讓我們多喝茶,有益身體健康。至今我都記憶猶新,從此我也愛上了喝茶。
喝茶感悟的散文:生活是茶
作者:夏沫初秋
茶是糊口,糊口是茶。
糊口是忙碌的,糊口也是艱辛的,一個人在紅塵中良多時候是身不由己的。但我們能守護住自己的一顆心,清凈安閑,不被他人所左右。就像茶一樣不能和其它飲品混著喝,只有單沏才得其味。
一個耐得住寂寞的人才會喝茶,耐不住寂寞的人是品味不了好茶的。實在有時我們喝的不僅僅是茶,還有感悟和心境。
茶道的繁瑣似和我這個俗人不相干,就是一瓶開水、一個玻璃杯、一撮綠茶。
茶葉放進杯里,倒入開水,綠葉翻轉浮沉,宛如人的一生;童真的無暇、少年的執著,中年的探索,老年的沉淀。
學會喝茶,學會珍惜,學會感恩。
糊口得好壞只有自己知道,茶味的真意也只有自己知道,茶喝在自己口中,當下的體驗也只有自己知道。
喝茶就是一件簡樸的事情,渴了累了喝上一杯香釅的熱茶解解乏,假如可以,再配上幾個茶點,就能消除一身的疲勞融化心頭的冰霜。
假如邀上幾個談得來的佛友,大家一邊品茶一邊交流學佛心得,那是再好不外的事了。可是,人生有多少這樣的好時光呢?
每次喝茶前,我都會默誦大悲咒祈求菩薩加持茶水,這樣的茶沁入身心,感覺身心寧靜、安閑安詳。久而久之,業障減輕、聰明萌發,對待糊口也徐徐豁然了。
污濁的淤泥中能開出雪白的蓮花,蓮花出淤泥而不染。茶一如蓮花可以寧靜我們的身心。我一直想栽幾棵茶樹,采茶做茶,除了自用還可以結善緣。但是像我這樣的人恐怕難有此福報,那我只有祈請菩薩加被,發大慈悲賜賚大悲茶水來清洗我心靈的污垢吧。
喝茶感悟的散文:喝茶有道
茶,對我這個門外漢來講,談不上品,只算是喝,其功效作用只是解渴。然而在這喝的過程中,似乎隱約的感觸到了表達不清的某些或道理或感悟的東西。我喝茶偏向于紅茶或黑茶,更喜歡喝滾燙的濃茶,也許是戀著喝到嘴里的苦,順著喉嚨留在胃里暖暖的香。曾見過別人詮釋茶藝文化,笨拙的自己至今也沒有弄明白其中的步驟和原理,只是覺得看著美、喝著香。按專業的說法,泡茶之前應該根據茶葉的本身,來決定水的溫度。一般用來泡茶的水質、溫度和茶具會直接影響茶的口感。用專業術語講,泡茶應該有第一泡、第二泡、第三泡……說道“洗茶”,因為一直不知道要洗去什么,所以會免去這“繁瑣”,管“洗茶水”叫第一泡。
每到午夜子時,這個時候,都是屬于我的。或進入夢鄉與周公相會,或由著思緒無止盡的蔓延。一本書、一杯茶,飄著香,品著澀,伴一首老歌勾起了我許久前的記憶,別人的、自己的。
苦,這濃黑的“第一泡”是苦的,嘴里的苦,使我腦海里閃念出“萬事開頭難”。凡事在開頭時,誰說不會經歷苦呢?至于這苦是在胃里還是在心里,會成為今后成長甘甜的見證,或是成為一蹶不振的理由,與茶無關!
澀,“第二泡”更多的是澀,不知是習慣了這苦,還是真的沒那么苦了,總之“第二泡”會好入口些。看著杯中茶在沸水中曇花一現的起舞后,毫無留戀華麗轉身靜靜的謝幕,不會留下只字片語,留在身后的也許只有品過的人,才知道澀的味道。一次次的起舞、反反復復的謝幕,依然依舊,然而卻帶走了許多,留下了似水非水的那般,叫人心疼。
純,用“純”形容這“第三泡”,似乎有些欠缺,卻又找不到更合適的字眼,沒有了舌尖的苦澀,那種厚重之感依然還在。
香,“第四泡”的顏色似乎淡了許多,到這個時候,吃過飯的人消化的差不多了,沒吃飯的人該餓了。胃里的香似乎勾起了“饞蟲”。感受茶香之余,杯中的會出現零星的“茶屑”,隨著越喝越淡的茶,會越來越多。想想自己亦如此,隨著年齡的增長,或優點或缺陷留在了自己看到看不到的身上。然而,杯中的茶屑卻難以掩蓋茶與身居來的香。
淡,我一直戀著“苦”,念著“澀”,想著“純”,喝著“香”,一切過后只剩“第五泡”的淡了,再往后只會有不同于水含著香的越來越淡。也許會有人想著,茶淡了,換一壺便是,那么人生經歷的“這壺茶”該如何換?其實最值得“品”的也許就是一個字“淡”。最解渴的也是這淡淡的茶水,這是一種不驕不躁、耐得住寂寞、受得住誘惑的磨練、考驗。在品淡的同時,內心便會不由的靜下來,慢慢的積蓄著一種本能,讓自已可以承受“第二壺茶”的苦、澀、純、香、淡……
從起點到終點,一個大大的圓。“茶水”淡到極限只會回到最初用來泡茶的水,給世人展示了看似復雜實則簡單的世間輪回。無論第幾壺,終歸逃不過一個“淡”字,相同的水泡相同的茶,不同的人會喝出不同的味道,何必計較太多。
心態對了,味就對了;
人做對了,事自然也就對了!
猜你喜歡:
1.茶感悟人生散文
2.感悟茶的經典散文隨筆
3.描寫喝茶的散文精選
4.關于喝茶的散文
5.描寫喝茶的散文
? 更新于:
- 上一篇: 喜歡文字的女人,更熱愛生活
- 下一篇: 圣潔的靈魂
- 致詞
- 感謝作者的辛勤創作與精彩分享,為我們帶來寶貴的知識與靈感!您的智慧火花,點亮了我們的閱讀之旅。
- 聲明
- 文章的立場和觀點與本站無關。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和網友投稿,本站僅提供空間存儲服務。為了幫助讀者更好地閱讀文章,我們收集并進行編輯整理,并盡可能保留作者信息。由于互聯網的復雜性和多樣性,可能存在作者信息不準確或標注佚名的情況。如果有侵犯您權益的內容,請聯系我們刪除或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