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數:3071 字 閱讀時長:大約 6 分鐘 ?
幻想破滅,下鄉是大勢所趨
學校里開過了上山下鄉的動員大會,接著又到市里參加游行,在學校的游行隊伍解散后,心事重重的回到家里,我把學校開動員大會的情況跟爸爸媽媽講了。同時試探性地征求爸爸媽媽的看法和意見。
媽媽的意見是要我回老家東北撫順農村,畢竟那里是我們自己的家鄉,在老家,那里的親戚多,熟人也多,在勞動和生活上不會吃虧。
而爸爸的意見,和媽媽的觀點正好完全相反,他說:“咱們的孩子一旦回到撫順老家,肯定是得住在他爺爺家,孩子他爺爺的成分是地主,我們的兒子一旦回了老家,別人肯定會給他氣受。給他扣上地主孝子賢孫的大帽子,無論你怎樣表現好,都不會有辨認看得見。萬一再出點什么岔子,不論做什么的解釋,大家都說不清楚。在政治上受牽連,那是不可避免的。勢必還會影響到以后的進步。還不如就讓他跟學校一塊兒下,其結果也許還會更好一些。”
爸爸的一席話,反倒說得媽媽啞口無言。她也不再說什么了。
記得從61年9月到64年的期末,從小學四到六年級,我一直是班上少先隊的中隊長,學習成績在班里始終名列前茅。深得班主任老師的賞識,在校長那里,我也是很有知名度的。在小學畢業升初中的時候,班主任老師對我寄予的希望過高,他總認為我報考成都四中應該沒問題,硬逼著我報考成都四中。可我常聽別人說起,四中是全省的重中之重的重點中學,能上四中的都是成都市尖子生中的尖子生,雖然我在本校,算是拔尖的,但在成都市那么大的范圍內來看,我根本算不得什么。頭腦里早就產生了一種根深蒂固的畏難想法,絕對不敢報考四中。班主任老師曾為此事多次找過我的父母,可是我做夢也沒有想到,爸爸媽媽也不知道是怎么了,竟然會同意班主任老師的這個建議,決定要我去報考四中。
在小升初的考場上,我的心理負擔過重,抬頭看著考場前面的監考老師,心里總想到萬一考不好怎么辦?這思想上一旦開了小差,考試的成績就可想而知,當然也就不可能考好。后果當然可想而知。好些道考試題,在平時根本不是問題,而在考場上竟然不知所措,考試的最終結果,成績相當糟糕,不但四中沒考上,就連普通的全日制中學也沒指望了。
從考場回到家,爸爸媽媽把我好一頓埋怨,說我給他們丟了臉面。我也感覺到這初中是考不上了。沒想到后來,被當時的人民北路中學(成都市31中)半工半讀學制的建筑職業班錄取。到學校報到以后,我才有所明白,所謂半工半讀,就是每個學期所規定的學習時間段內,一半時間學習初中文化課,一半時間到建筑工地參加專業體力勞動。
1965年夏季,為了對半工半讀學制便于集中管理,成都市教育局等有關單位出面,將我們31中半工半讀的學生成建制地全部并入32中。原32中的全日制初中生全部轉入27中。我就這樣從31中轉到了32中,上學的地點就由人民北路轉到了西安南路的棗子巷。
1969年元月前后,我們學校里的很多同學家長,他們都不是一般的人物,具有相當的活動能力,這些人通過各種正規合法的渠道和方式,曾經多次向成都市教育局的有關部門提出過訴求,重點強調指出;就這批讀半工半讀學制的初中生而言,他們在校學習期間,長期參加建筑專業技能培訓和體力勞動,這些學生已經接受過比全日制學生多得多的強體力勞動鍛煉,已經具備了相對較強的建筑工程專業生產技能,可否在政策上給予適當考慮;讓他們不下鄉,直接到建筑工地當工人……
迫于當時的政治大環境,成都市教育局革委會在當時極左思潮的控制下,其下屬有關部門主要負責人,他們不可能為我們這數百名半工半讀的初中生,去承擔那些不必要的政治責任。通通地采取了一刀切的簡化辦法。市教育局革委會迅速召見了學校革委會,軍訓團和工宣隊,還有部分學生家長的代表,針對我們學校八百多半工半讀學制建筑專業班的學生是否下鄉的問題,做了最后總結闡述;
根據毛主席的最新最高指示精神“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動員一切力量,說服城里所有的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大學、高中、初中畢業的子女送到鄉下去,來一個動員。”在這里,成都市革委會分管教育的領導們再三強調的重點在于:要不惜一切代價,來一個動員。這個代價首先包括了這批非全日制初中生的各位家長們,要他們付出代價,股權革命大局,不要斤斤計較自己家里的得失,要不遺余力地花大力氣,動員自己的半工半讀子女到農村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還說革命就是要有犧牲,要大家明白,為了革命事業,為了毛主席的革命路線,緊跟毛主席的偉大戰略部署,大家付出代價是值得的。
成都市教育局的有關部門負責人召開了專門會議,對我們的校領導和我們的父母代表們專門做出了政策解答。毛主席說的是:“要說服城里的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大學、高中、初中畢業的子女送到鄉下去,”這里說的是大學、高中、初中畢業的子女送到鄉下去,這個初中畢業,它所指的是宏觀意義上的所有的初中畢業生。上山下鄉主體的重點范圍包括了:所涉及到的全體初中學生和學生家長,他們都必須要站在國家防修反修百年大計的高度,從千秋萬代確保紅色江山不變顏色的戰略高度來提高思想認識,進行理解和加深理解。所有的初中學生和學生家長,都充分認識到知識青年上山下鄉,與備戰備荒為人民緊密相連的重大戰略作用。大家不能狹隘地強調你們學校半工半讀學制的特殊性。個人的利益最終要服從于革命事業的全局利益。
要來一個動員,那么這個動員所能包含的主體將會是更大的。它所囊括的內容就應當是更深刻的,那么范圍應當是更廣泛的,聲勢更大,規模更加龐大。作為構成上山下鄉運動的主體,需要參加進來的的人員構成將會更多,牽涉到的面會更加寬闊。(以至于發展到以后,小學畢業的超齡生也都變成了知識青年,成為上山下鄉運動的重要主要組成之一。)所以,這個初中畢業的子女勢必涵蓋在所有的全部范圍。包括了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等多種學制在內的所有初中畢業生。
處在全面貫徹毛主席的最新最高指示,在全國的范圍內,至上而下地掀起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接受再教育高潮的時期,上不上山,下不下鄉,已經成為考驗我國每一個部門和單位、每一個家庭、每一個人,是否忠于毛主席的革命路線,是否緊跟毛主席的偉大戰略部署的大是大非問題。
在我們學校里,幾百名半工半讀學制的初中畢業生是否下鄉,經過市教育局有關領導如此這般無限拔高上綱上線之后,不下鄉的退路被徹底堵死了。我們這800多名半工半讀學制的初中生,就這樣被強行和那些全日制的初中生合并一起,全部列入了必須要上山下鄉的整體序列范疇。
為了響應毛主席的偉大號召,步步緊跟毛主席的戰略部署,我們這幫初中生,為了盡量減輕家庭政治和經濟方面的壓力,確保全家在上山下鄉的問題上,不會去承擔那個不革命的嚴重后果。為了顯示自己的革命激情,紛紛效仿革命先烈,開始向往著著,能早一點跨出學校課堂,走與貧下中農相結合的革命化道路。懵里懵懂的我們,在當時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浪潮涌動下,我們紛紛涌向校領導辦公室,拿來筆墨紙張,向學校領導寫出上山下鄉的決心書,已經貼滿了教學大樓的全部走廊的圍墻,大家都將以自己寫決心書的實際行動,積極參加了上山下鄉的知青行列,踏上與貧下中農相結合革命化道路。不久,我們在農村這個廣闊的天地里,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練就一顆紅心。
說句大實話,在那個時候,愿不愿意上山下鄉,已經不是你個人私下的意愿,那是大勢所趨,你就是想著不下農村,你又不能公開說出來。下不下鄉,那絕對不是由你個人能所決定的了的。把話說得再直白一點,對于上山下鄉的事。任何初中生都是躲不過去。不妨把話再說的通俗些,你下也得下,不下也得下。何況在學校里,在全校的學生們中間,已經涌現出了一個好榜樣。她是誰呢?
原成都市32中初67級5班下鄉知青石建華
? 更新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