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數:3695 字 閱讀時長:大約 7 分鐘 ?
歷史上的諸葛亮真正是個什么樣的人誰也不可能知道,誰也穿越不到那個年代再去看一看,也只能依據一些文字的記載來描摹他的樣子了。學術界對于諸葛孔明這個人的爭議還挺大的,不管怎么說,他都是個帶有濃厚的傳奇色彩的人物,他的豐功偉績在正史里已經說得不少了,我們就不用再在這里去說了。
筆者曾經也略看過一些關于記載他事跡的書籍資料,包括《三國演義》的書和電視劇。在筆者看過這些書籍資料后,對諸葛亮這個人也有了和大多數人不一樣的看法,認為很多人都在錯誤地評價諸葛孔明這個人,也在誤讀《三國演義》這本巨著。據筆者讀了《三國演義》這本巨著和看了《三國演義》這部影視劇后,覺得這本巨著的作者羅貫中在寫這本巨著時,或許他就想告訴大家,諸葛孔明是個嫉賢妒能,心胸狹窄,擅長獨斷專行,專權,沽名釣譽的庸才。或許筆者的看法和想法會被很多人抨擊、批判,但筆者還是想把他對諸葛孔明這個人的評價說出來,就當筆者是在戲說罷了。
對諸葛孔明這個人的一些事跡的記載乃至評價,歷史上有一些文字是正史記載的,有一些文字是野史記載的,還有一些是口口相傳的傳說罷了。我們不能說正史記載的就一定是真實的,野史記載的和口口相傳的就一定是假的,胡說八道。我們也同樣不能說正史記載的就一定是錯的,野史記載的和口口相傳的就一定是對的。歷史上的諸葛孔明到底是個怎么樣的一個人,我們誰也說不清道不明,也只能憑后人隨便怎么去評說了。筆者對諸葛孔明這個人的評價也只是依據一些不完全靠譜的文字的邏輯推理罷了,就當是笑談,不可當真。現在學界權威正統的一些說法,對諸葛孔明這個人的評價說,說諸葛亮是一個博學多才,精通謀略,對他的主子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這么一個完美的人物。
就先說說《隆重對》吧,《隆重對》的不足之處這是鐵定的事實,這個大家應該都知道。它的思想是先取荊州,后奪西川,這看上去好像本無錯,諸葛亮要同時擁有荊州,西川,以便將來一路人馬東伐孫權,一路人馬北伐曹操。這說起來簡單,但它是要靠實力的,那時的蜀中說是魚米之鄉,其實也并不富裕,常年征戰,休戰的時間并不很長,賦稅很重,老百姓的日子是苦不堪言(江東孫權所管轄的老百姓和曹操占據的北魏的老百姓的生活也是一樣)。荊州,西川相隔千里之遙,那時候的交通工具又不能像我們現在這個年代的交通工具一樣,能有汽車作為代步工具,要同時守全有千里之遙的兩處當然極其不易,如果諸葛亮當時多留人馬給關羽,或者不停給關羽增兵增糧草,或許關羽也不會荊州兵敗,喪命于荊州了。
自建安十六年,諸葛亮借用劉備之意,讓關羽坐鎮荊州,在關羽北征的時間里,荊州一直空虛。諸葛孔明一生謹慎,他卻并未給關羽增添一兵一卒,即使關羽捷報頻傳,荊襄卻始終不全。難道說諸葛亮不知道荊襄的重要性?還是他認為孫劉兩家幾十年來對荊州的爭奪,東吳會放棄窺探荊襄之心?——諸葛亮的心里當然明白的很,但他就是不那樣去做。當時西蜀兵多將廣,諸葛亮不發兵將相助關羽,這便與他在一些資料中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和他一生做事謹慎的性格大大相反了,這是諸葛亮要間接害死關羽的意圖很明顯,他在借刀殺人。因為關羽一開始并不服他,諸葛孔明因為是個小人,心胸狹窄,所以就把仇恨記在心里,伺機報復,這才導致荊州兵敗,這也是偶然中的必然。
劉備為了給他二弟關羽報仇,出兵東吳被陸遜火燒連營,這些兵敗雖然看似不都是諸葛孔明一個人的錯,但他的責任要占一大半,這也就是《隆重對》失誤之處的見證,這是諸葛亮的敗筆之處,也就是他的嫉賢妒能、心胸狹窄造成的。
劉備在荊州的時候還拜了一個軍師,此人就是龐統,他與諸葛齊名,此人還是諸葛亮自己親自介紹給劉備的。但此人也是和諸葛亮一樣是個欺世盜名的家伙。如果此人真的有才,會用兵,能輔助劉備得天下,他也不會喪他自己的命了,這就說明諸葛亮自己就是個庸才,他當然也就不會發現真正的人才了,也只能介紹一些和他一樣的庸才龐統給劉備。
筆者說諸葛孔明是個庸才,他不但是個庸才,而且他還嫉賢妒能,是個心胸狹窄的小人,他的可惡之處除了這些,還表現在他直接害死了軍事才能比他強的魏延。
在軍事謀略上他確實不如魏延大膽。如果聽了魏延的話,兵家出奇制勝的謀略:循秦嶺以東,取道子午谷而投北,諸葛亮自己出兵斜谷,直通咸陽這樣的謀略,相信歷史也不會是這樣書寫,天下一定就是劉備的了。而諸葛亮非要舍近求遠繞道而行,聽不進別人不同意見,剛愎自用,獨斷專行,蜀國怎么會有不敗的道理?諸葛亮私心地認為,他如果采用了魏延的妙計平定了北方,對他在蜀君面前的地位會受到大大的威脅,故而他沒有采用魏延的妙計,他是怕魏延的功勞蓋過他自己,使他在劉備面前沒有面子,地位不保。
諸葛亮非說魏延有政治野心,有反心,其實也就是魏延對諸葛亮的用兵有不同的意見和政見不同罷了。在馬岱殺魏延之前魏延還想著怎么樣去攻魏國司馬懿的大營呢,可見魏延只是反諸葛亮一個人而已,并不是反蜀國,對蜀國的國君還是忠心的。只因諸葛亮在軍中對魏延有成見,就一直沒有重用魏延,魏延能不反諸葛亮嗎?可見諸葛亮沒有容人之量,聽不進不同意見,是一個心胸狹窄、嫉賢妒能的小人。
還有,說諸葛亮是一個小人,證據還很多。他北伐中失街亭而殺馬謖滅口,說馬謖無能,指揮用兵不當造成街亭失守。其實劉備早早就曾囑咐他,說馬謖不能委于重任,可諸葛亮還是不聽劉備的忠告,還是重用了馬謖,造成街亭失守,這又是誰之過呢?這樣的損失對蜀國來說,可是重創,也只能說諸葛孔明是個庸才了。
筆者說諸葛孔明這個人獨斷專行,專權,還有證據:在劉備一死,諸葛亮就更加地表現出來了。在劉備托孤的時候,劉備還委托了一個大臣,這個大臣就是李嚴。《資治通鑒》上說:“漢主病篤,命丞相亮輔太子,以尚書令李嚴為副。”諸葛亮在劉備剛剛咽氣,他就把李嚴給排擠了:“丞相亮奉喪還成都,以李嚴為中都護,留鎮永安。”也就把李嚴撂在永安這么個小地方,不再重用了。
《三國演義》影視劇中用了很多的筆墨寫了諸葛亮這個人物的壞話,也是書的作者羅貫中對諸葛亮這個人物的評價:
先說說劉備兄弟三人到南陽請諸葛亮出山時,剛到南陽,他們
便聽到一農夫吟唱由諸葛亮寫的田歌。如果一個人真的想過世外桃源的生活,不想世事侵擾,他會寫歌給農夫唱嗎?會讓人知道他有才嗎?還有就是他還沒有出山便知道三分天下,他還自比管仲,周公等。這就可以看出諸葛亮不是一個淡泊名利甘于寂寞的人,他寫歌給農夫唱,其實這是他在給他自己做廣告呢,這不就是他在沽名釣譽嘛。
筆者說諸葛亮是庸才、小人、沽名釣譽。猜想大家或許有不同的意見,筆者還想再舉幾個例子來佐證筆者的說法,在《三國演義》影視劇中:諸葛亮第一次到東吳邀請東吳聯合攻曹操時,他和魯肅大談將帥之才,口若懸河,大吹特吹,把他自己吹得是完美無缺的帥才。作者羅貫中借用諸葛亮他自己那些不知天高地厚、無知無畏、狂妄自大的言辭來反襯他的無知、狂妄,用這些言辭先做一個鋪墊,用他自己的言辭扇他自己的嘴:“古今統兵者均自以為將帥之才,豈不知將帥乃道也,非勇悍之武夫所能通曉。平庸之將所著重者乃兵力多寡,勇猛如何,此類武將如呂布、袁紹等輩比比皆是,不足掛齒。高明之統帥不僅要知己知彼善用兵將,還要觀天時明地利懂人生,料事如神熟讀兵法,統帥萬軍游戲自如,此等大將如古之孫、吳、管樂,今之曹孟德、周公瑾也。然而僅如此,仍未明將帥之道也。比如這用兵,這“兵”字就大有學問。兵者,有可見之兵,有不可見之兵。可見之兵,荷戟執戈,肉身之士。不可見之兵,日月星辰、風云水火、山川之靈氣,如此萬物萬象均可為兵……”。
在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后他又自吹自擂了一番:“昨天我曾與子敬論及將帥之道,為將者不通天文,不懂地理,不曉陰陽,不知奇門遁甲及陣圖兵勢,乃庸才也。三日前亮已料定今日大霧垂江,因此才敢認三日為期限。公瑾叫我十日之內造十萬枝箭,人力能為?分明是要殺諸葛亮。可惜我命系于天,公瑾焉能加害于我?”諸葛亮幾次看破周瑜的妙計,為了炫耀,也為了取笑周瑜,就把他看破周瑜的妙計告訴魯肅,還假惺惺的讓魯肅不要告訴周瑜,其實諸葛亮早就料定魯肅會告訴周瑜的。魯肅是東吳的重臣,各為其主,怎么會有不告訴周瑜的道理呢?可滑稽的是在后來的幾次戰役中他吹牛的這些大話大大的受到了諷刺:丟失街亭是他沒有指揮布陣的將帥之才,用人不當。其實是他自己用人不當,不能知人善任,沒有能力輔助劉禪安邦定國的才能,指揮失策,他卻把責任都加在了馬謖的身上,殺人滅口,難道這是君子所為嗎?在上方谷一戰沒有燒死司馬懿父子是對他論將帥之才的最大的諷刺,如果他真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就沒有算出在上方谷一戰有雨?他在北伐期間就認為他是天下第一,無人能及的帥才,可不巧的是連中姜維兩計,而當時姜維還是一個毛頭小子,這不是對他自吹自擂的極大的諷刺嗎?他這才知道天下還有比他賢能的人,他連一個毛頭小子都不如。
雖說諸葛亮是個庸才,可他在北伐中,他能在兩軍陣前罵死王朗,可見諸葛亮罵人的功夫還是了得的,他罵人的功夫已經達到了爐火純青無人能及的造詣。這罵人的才能雖然不是什么君子所為,但他卻能做到天下第一,這可不是蓋的。
不管是在演義里還是史料中,諸葛亮一生在軍事上一味逞強,窮兵黷武,這可是不爭的事實。
? 更新于:
- 上一篇: 總有你辦不到的事,總會有愿意幫助你的人
- 下一篇: 扶貧日記(二)
- 致詞
- 感謝作者的辛勤創作與精彩分享,為我們帶來寶貴的知識與靈感!您的智慧火花,點亮了我們的閱讀之旅。
- 聲明
- 文章的立場和觀點與本站無關。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和網友投稿,本站僅提供空間存儲服務。為了幫助讀者更好地閱讀文章,我們收集并進行編輯整理,并盡可能保留作者信息。由于互聯網的復雜性和多樣性,可能存在作者信息不準確或標注佚名的情況。如果有侵犯您權益的內容,請聯系我們刪除或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