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數:1510 字 閱讀時長:大約 3 分鐘 ?
宣城市南二十里有個地方,叫梅龍。那里在清朝時有兩大姓,梅姓和胡姓,此兩姓在當地是個大家族,在當地很有名。梅姓土地多,家大業大。而胡姓產業雖然略欠梅家,但勢大,因胡姓在寧國府有人坐官。真所謂一山難容二虎,所以兩大姓經常發生些磨擦。
一日,天降暴雨,一梅家婦女齡約二十有余,身背一捆柴從山下路上向家急走,快至村時見一人倒臥渠邊,
那梅婦慌忙丟下背上的柴,急忙跑到溪邊來拉那人,近身一見是一位拆字先生,年約五十余,現已咽咽一息。梅婦即刻把拆字先生背至家中,取了干凈的衣服換上,并灌上姜湯。一會兒那拆字先生身體漸好,但虛弱的很。后留至家中調養數日,見其談吐文雅有理,便以佳肴相待。餐時,拆字先生獨鐘蒸雞蛋這道菜,并不停的夸贊,并問此道菜叫何名,梅婦戲答“此菜名曰熱凍子”。拆字先生很是奇怪,自語道“只吃過魚凍子,只能冬季才能吃的到,這碗還是熱的但還能凍得這么厚,奇怪,奇怪”,數日之后,身體恢復如常。
拆字先生離去時把一柄折扇送于梅婦,說自己住在京城,自己是開帽子店的,專門為官做帽,所以認識很多官員,而且生意甚好,此次南行,是為收帳,后盤纏遺失,只能拆字以費,作歸途之用。梅婦聽后,收了折扇并遣些銀兩于拆字先生作為路費,拆字先生推辭,并一再說明,如果以后遇到難處,可到京城找他,以折扇為證,一定盡全力幫助。后那拆字老者離去。片刻又返至,對梅婦說“吾欲認汝為干女,不知可否?”。梅女應允,并使了父子之禮,還使了些路費于拆字老者,那拆字老者也沒有推辭就滿意而去。
第二年春,梅氏和胡氏為了山的分界發生了沖突。
胡氏由于在當地有人做官,所以經常侵占梅氏多處土地,后終于發生了流血事件。雙方在沖突中都有傷亡,后至公堂,判罪在梅方。梅方死亡者自負,并追押梅氏多人,胡方死亡者梅氏一律判重金賠償。梅姓不服,向上告,可官官相顧,一直維持原判。一日那梅婦突然想到了那位拆字先生,然后急忙把其中原委向族長說明。族長深思良久,決定叫她到京城試試看,第二日梅婦攜帶狀子就上了京。
到了京城后,在京城找了多少天,也打聽不到帽子店。后來被逼無奈,只好擊鼓鳴冤。升堂后,梅婦跪下承上訴狀。大人見是越級上訴,心中很是不快,欲發難責之,梅婦見之,又承上折扇,大人見扇,大驚失色。速請梅婦上坐,并問如何得此扇。梅婦說“此扇乃干爹所授。說如我有難可到京城尋他”
原來那拆字先生是乾隆皇帝,那年在江南私仿,后和隨從失散,迷途至宣城南二十里的梅龍,由于山區人煙稀少,走了多少路也不見村莊,多餐未進食,饑、勞暈于溪邊,后得梅婦得救。
回京后常?;貞浤嵌卧庥?,更念那梅婦的熱情,特別回味那熱凍子的美味。回京后曾經叫御廚做那熱凍子那道菜,可御廚怎么也做不出來,乾隆懊惱多日。
那把拆扇轉至乾隆手上,乾隆見之感慨萬分,知道江南的干女兒來了。速叫人把梅婦請到金龍寶殿來。此時梅婦才知道自己所救的拆字先生是乾隆皇帝。乾隆得知胡家仗勢欺人后大怒,判胡家滅門之刑。那梅婦急道“民婦也不愿看到禍及胡家滿門,只要歸還侵占我梅家的土地即可”。滿朝文武百官盡夸梅婦仁德,齊呼恭喜圣上得一仁女,可喜可賀。乾隆大喜,速叫御廚大擺宴席,宴請干女兒和文武百官,并叫百官嘗嘗干女兒所做的熱凍子。在宴席之上百官們都把梅婦直呼公主了,宴后梅婦把如何做蒸雞蛋的方法告訴了御廚,御廚大喜,因為以后不再因為做不到熱凍子而遭皇帝的責罵了。
不日,乾隆派出一隊御林軍浩浩蕩蕩護送梅婦回了宣城的梅龍。至此之后,當地沒有人再敢欺負梅家了,梅家也格守法規,善待鄰里,深得地方愛待。胡家見梅家沒有再追究此事,也沒有依仗國親之勢為難胡家,深感愧疚,以后也結善行德,為人稱道。至此之后梅龍這個地方一片祥和,人們安居樂業,過著平靜的于世無爭的生活。
? 更新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