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數:1302 字 閱讀時長:大約 3 分鐘 ?
3月22日,北京住建、發改、工商、地稅及房管部門,對部分名校學區內的房地產中介機構,進行聯合檢查。10家中介門店,因違規代理、哄抬房價,被責令停業整頓一個月。這條消息讓剛剛沉寂下去的“學區房”話題又惹熱議。
一個月前,有媒體報道:北京豐匯園小區,一套39平米的房子。被某家長以1200萬的天價買走,每平米的價格高達30萬。而這套房子,5小時前的報價只有1000萬。5個小時漲了200萬!令人瞠目結舌。這套房子緣如此搶手,因為這里是宏廟小學的學區。而宏廟小學的學生是可以直升北師大附屬實驗中學的。兩會期間,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在人民大會堂“部長通道”上,回答記者提問時說:“‘擇校熱’、‘學區房’,老百姓不滿意,原因就是優質教育資源分布不均衡,治本的辦法還是要實現教育資源均衡發展。”
教育資源分布不均,是建國初期,國家在經濟困難時期,采取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優先發展城市教育的權宜之計。目的是以點帶面,以城市帶動農村的教育發展理念。然而,這個權宜之計在國家經濟好轉后,沒有改變。一些學校在政策扶持下,逐漸做大,成了雄冠一方的名校。名校提高了城市的知名度,彰顯了領導的政績;名校成了校長、教師升遷的通道;名校的教師就是“名師”,在職稱評定,工資待遇,福利保障上都優于普通學校。這些人結成了利益同盟,壟斷了教育資源。優質教育資源,在他們手里被刻意地向名校傾斜。產生了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馬太效應”。名校和普通學校之間的差距不斷擴大,一股爭上名校的擇校之風,由此而起。中央為了讓“擇校熱”降溫,頒發了“就近入學”的政令。然而“就近入學”非但沒有遏制住“擇校熱”,反而促使“學區房”房房價飆升。
顯然,能買得起“學區房”的都是富人。這就意味著,只要有錢,就能享受到優質教育!我們的孩子,在沒有踏上社會前,就被剝奪了公平競爭的機會。無疑,“擇校熱”是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的后遺癥。擇校,擇的是名校驕人的升學率。試想,政策若不向名校傾斜,大家都以同一分數標準錄取新生,名校的升學率還會有那么高嗎?沒有了優厚的待遇,名校拿什么吸引優質教師。名校壟斷了教育資源,也滋生了利益集團。這些人當然不希望被他們壟斷的資源,讓別人分享。想“實現教育資源均衡發展”,就意味著要動到利益集團的奶酪。雖然不能說與虎謀皮,但必然是阻力重重。
名校之所以受到青睞,說到底,是他們驕人的升學率。但人們對升學的要求,卻在“與時俱進”。從最初的能上大學,到后來的必須上本科,而且要一本。再到現在的能上“985”、“211”工程學校。而如今,清華、北大在許多家長眼里,已不是第一選擇了。人們把目光盯上了海外,每年四、五十萬學生走出國門的浪潮,淹沒了名校昔日的風光。迫使他們把“戰略眼光”轉移到辦國際學校上。現在恐怕沒有哪一所名校不在千方百計地辦國際學校,再不濟也要弄個國際班。顯然,國際學校并不是平民大眾的急需。名校如果把辦“國際學校”的人力、物力,用去支援相對貧困的鄉村學校,對“實現教育資源均衡發展”的貢獻一定會更大。國際學校畢竟不是大眾教育,國際學校可以辦,但應該鼓勵民辦。名校辦國際學校,只能讓教育資源分布不均衡的現狀,更趨嚴重。2017.3.27.
? 更新于: